基坑支护、降水工程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周围建筑物、地质资料、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好基坑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操作规程,通过技术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基坑开挖是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工序。 基坑开 挖必须严格按“时空效应”理论采用分层、分区域挖土,并遵循“开挖支护、随挖随护、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本基坑工程根据地下分层区域逐段开挖,随挖随护。 B 做好基坑排水措施 为保证基坑开挖面不浸水,在坡顶外侧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冲刷坡 17 面和基坑外排水回流渗入坑内,在基坑内及时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基坑内积水。 降水井对基坑地下水位的降低必须确保基坑开挖面的干燥,同时地下水位应在开挖面以下 2m。 基坑开挖的关键工序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按区域分层进行开挖。 在基坑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应避免损坏降水设 备,确保降水井的正常运行,保证地下水位在开挖面以下 2 米。 严格控制基坑土石方超挖量:在开挖至设计基底时,及时整平基坑,疏干坑内积水,严格控制其超挖量,局部超挖部分用砼填实,不允许用基坑土直接回填。 监测量测 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应进行围护结构及周边构筑物的水平与垂直位移及倾斜等进行全方位监测,以确保基坑和构筑物的安全。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成立由专职人员组成专业施工监测小组。 监测工作在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并建立与设计、业主和监理的协调与联系,作到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确保施工及周边建 筑安全。 主要监测项目 包括围护结构构筑物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及构筑物的倾斜、地下水位测量等。 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变形:沿纵向 10~ 15m 布设一断面。 周围的地面沉降:沿纵向 20m 左右一点。 支撑轴力及变形:按 30%的比例进行支撑变形监测。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侧向变形。 监测项目的选用应主要参照 南充市 的基坑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并结合本工程的特殊情况执行。 监测方法 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采用 南方 NTS312B 全站仪进行监 测,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计测量。 围护结构及周边构筑物、地面沉降等采用蔡司 005A 进行监测。 监测项目详见表。 18 监测项目及其仪器表 表 序 号 监测项目 位置和 监测对象 仪器监测 精度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 控制值 测点布点 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 上端部 177。 1mm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35mm 沿车站纵向 30m 一个 2 支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177。 1mm 开挖及回筑过 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35mm 沿车站纵向 30m 一个、同一孔竖向间距 1m 3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 周围土体 177。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25mm 30~ 50m一个 4 地体侧向变形 围护结构 周围土体 177。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五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35mm 30~ 50m一个 5 支撑轴力 (含支撑变形) 支撑端部或中部 ≤ 1/100F s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按规范规定设计值控制 按钢支撑的 30%设置 6 地下水位 基 坑周围 177。 5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 30~ 50m一个 7 围护结构 侧土压力 围护桩迎土侧和嵌固段桩背土侧 ≤ 1/100F s 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三个、同一孔竖向间距 5m 8 孔隙水压力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 1Pa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三个、同一孔竖向间距 5m 9 基坑内外观察 基坑外地面、建筑地层土质描述支护桩、内支撑 ≤ 1Pa 随时进行 含水量基坑地 面裂缝、塌陷、渗漏水、超载等 10 坡顶水平位移 沿基坑周边、基坑 顶部及中部 177。 1mm 基坑深度 8m 每开挖 1m 观测一次,基坑超过 8m 每开挖 1m观测一次 35mm 沿基坑 周边设置 11 围护桩 钢筋应力 桩体主筋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一次 测点选择两根玻璃纤维筋桩,竖向内外各设 6~ 8个,至少设两组测点 12 土钉应力 土钉 测点数量为土钉总数的 1%且不少于 3根 监控允许值 对建筑物的变形控制值参照下表 、 2 的 70%执行 高层或多层建筑物地 基变形允许值 ( L为柱中心距,单位:米) 表 变 形 特 征 地基变形允许值(中、低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工民建柱间沉降缝 ( 1)框架结构 ( 2)砖石墙填充的边排柱 高层建筑物结构地基变形允许值 ( H 为建筑物高度,单位:米) 表 变 形 特 征 地基变形允许值(中、低压缩性土) H≤ 24 24H≤ 60 19 64H≤ 100 H100 对周边地表沉陷的变形控制值应小于 2cm 监控报警值 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3‰ H; 围护结构的垂直沉降: 1‰ H 监控点布置及监控周期 围护结构的水平与垂直位移监测点分别布置于基坑周边桩顶冠梁上和基坑边缘以外 ~ 范围内,沿纵向 10~ 15m 布置一断面;周边地面沉降沿纵向 20m 左右一点,周边构筑物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布设监测点。 另外按变形测量要求在适当位置设置不少于 3~ 4 个观测基准点。 所有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一次初始值,各层土方 开挖完成后各测一次。 基坑开挖到位后每周监测一次,连续测三次,以后视监测值变化情况确定监测计划。 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 设置专职测量员,由技术负责人管理。 各监测项目及各次监测均应在现场准确记录。 各次监测完毕后应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至项目部。 监测管理保证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保证在施工中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保证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量测人员必须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 连续性。 量测仪器必须专人使用、保养、检校和管理。 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微机处理。 20 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 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监测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针对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及时开展相应的 QC 小组活动,及时 分析和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应急预案措施 在施工现场设计应急预案小组,对所有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监控,每天随时巡查监测变形、安全、质量运行等情况,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安全隐患、质量等问题,及时向项目部技术及安全反馈,并制定预案防护抢险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根据基坑监测设计,当监测值达到或超过允许值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同时采取下列抢险预案措施: 暂停护壁及土方开挖施工,并快速查明监测值超过监控值的原因。 针对基坑变形过大的具体原因及时采用增加锚杆、支撑、土方回填等单项或综合补救措施 进行抢险加固处理。 对周边地面、周围构筑物若沉降变形超过允许值和报警值,应采取停止向下挖,进行补救,增大压浆压力,加固围护结构等处理措施,待其稳定后再向下开挖或增改设计方案。 挖孔桩深度大于 10m 时,应用空压机向孔底送风,施工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以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围护结构在开挖后应及时修坡挂网,喷射 C20 砼,避免超时暴露,影响围护安全。 砂层较厚地段,为确保施工安全,采用钢丝网及时封闭。 为有效控制基坑变形量,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一次性开挖长度,并 21 有效控制 在 30m 左右,如一次性开挖长度大于此有效控制长度,应采取跳隔开挖形式,即开挖 30m 后,间隔 12m 再挖下段。 当遇厚度大于 的砂层时,开挖深度应控制在 以内,开挖长度宜小于 10m。 发现险情及时通报项目部,并立即组织抢险。 若发生人员受伤,应及时组织抢救,并拔打 120 电话求援或即时送往就近医院治疗。 如遇大雨、大风,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止施工,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施工现场组织机构 施工现场组织机构 (详见框图 ) 施工现场组织机构框图 图 蓬安县多功能民生服务中心项目部项目经理综合室基坑开挖作业一队综合作业队总工程师设备物资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中心试验室对外协调部管线作业班围护桩作业队计划财务部土钉墙作业队基坑开挖作业二队钢支撑作业班设计科 22 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职责 项目经理:组织施工生产,对安全、进度负直接责任,合理调配资源,搞好内外协调,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目标的实现。 总工程师: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基坑围护、开挖方案,对项目施工工艺、安全、工期负技术指导责任。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设计科:负责本工程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更设计,以及方案优化等。 并对基坑围护、开挖过程进行不间 断的监控。 安全质量部:负责工程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 负责对项目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制止和纠正违章操作和忽视质量安全的现象。 设备物资部:负责工程所需机械的供应,管理好各种机械设备,确保施工机械的完好率。 负责机械、材料的供应和管理,确保零配件、材料合格。 计划财务部:编制施工生产用款计划,并监督实施,定期组织经济活动分析会,确保财务状况良好。 工程技术部:负责本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和优化,组织设计文件会审,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合同和技术规范,根据合同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此外还应做好下列工作: ( 1)负责工程测量、量测、试验,配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