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公路沉降观测技术建议书(3-12)内容摘要:

图 2 砂垫层埋 板及接管图 图 3 粉喷桩埋板图 图 4 沉降板接管程序图 4. 2沉降观测的精度及频率 沉降观测的精度和频率与各施工阶段的沉降量有关。 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与沉降量有关,沉降量越小,观测精度越高。 一般情况下,在路堤施工期,由于大沉降量出现的频率较多,观测精度应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在堆、等、超载的预压期、路面施工期和运营期,由于此时的沉降量6 较小,沉降观测精度应满足二等精度的要求。 为确保观测精 度达到二、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必须采用往返观测、单程双测站或附合路线等方法进行观测。 观测的不符差或闭合差应满足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一般公路施工分填筑期、预压期、路面施工期。 在填筑期,随着土的荷载的加大,沉降速率较大,观测频率正常情况下一般为每填筑 1~2层或 7~10天观测一次。 在预压期初期的观测频率为每 7~10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 1~2次。 第三阶段为路面施工期,分底基层、基层和油面层三大结构层,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 根据设计厚度,每层分一次或二次碾压。 若下层与上层施工间 隔较长,超过 15天者,应增加一次观测。 在路基填筑中,要应采用三等水准测量,预压末期和路面施工期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沉降观测的实施 沉降标由 200mm 长,直径为 的钢管和 500mm500mm9mm 的沉降板组成。 底部钢管用互成 120度的撑脚三角板焊接在沉降板中心处,节管用管箍连接。 沉降标采用埋入式,观测时将其挖出,以保证观测点的完好。 水准点的设置可采用招标文件规定的水准 点设置方法,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与路中心线 50m外,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路堤升至一定高度时,为了减少沉降观测由地面水准点传递到路面的高差影响,可将水准点转设到有灌注桩的桥头耳墙角上。 应定期对水准点的高程进行复核,水准点高程的复核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 其误差应满足《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水准仪及水准尺 采用 S1或 DSZ2型水准仪,当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时,配用 2m或 3m长的红、黑面木质水准尺;当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时,则采用铟钢尺。 7 成果整理时,首先检查手 簿中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观测限差是否符合要求,文字说明是否齐全。 然后将观测数据填入表 3(样式附后 ),计算两期观测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 为了清楚地表示时间、填土高度和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应绘制沉降点的时间 填土高度 沉降量的关系曲线。 每月提供一次观测分析报告,阶段报告一般在路堤施工至 96 区 34 层后,用以分析路堤的稳定状态,提出等超载预压的具体段落。 在预压期末期分期分批提出路面结构层施工时间表。 、沉降控制标准 根据《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与一、二级公路路堤在施 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对路堤填筑速率和预压期等作出必要调整 ”。 在路基施工的过程中,采用了沉降动态控制的方法,现简述如下。 对软基路堤而言,该时段重点应限制路堤填筑最高速率,防止施工期内路基失稳。 规定一般路堤填筑速率按沿路堤中线原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坡脚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大于 ,而且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进行动态控制。 对于桥头,为避免填土对桥桩的影响,则要求原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 路基预压期的控制为沉降动态控制的重点与核心部分,此阶段在推算工后沉降量的基础上,对原设计的预压高度和预压重新进行修正,即优化预压土的高度。 在预压期的末期,还应该根据预压期的沉降观测成果,推算原定预压期卸载以后路面施工期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不满足要求,则可采取加大预压高度和延长预压时间的方法,使工后沉降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预压荷载的确定 在工程设计阶段,一般以允许工后沉降量作为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决定预压期长短和铺筑路面时间的依据。 但在具体施工时,实质上是路堤需经历多长的实际预压时间,使路基在路堤荷载(包括等、超载)作用下,完成工前沉降量,以便在路面铺筑完成后满足设计要求。 而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结果往往与实测有较大的偏差,此时,如果沉降观测点完好,且有较长时间连续的沉降观测资料,有相当部分观测点具有半年以上连续的沉降观测资料,此时,可结合原地质资料、现路堤填筑高度及实测沉降量,采用参数反分析的方法,推算出地基的参数(压缩模量),从而计算后续施工的沉降量,与原设计相比,可 计算 路面施工期的沉 降量和工后沉降量。 8 对于无连续资料的预压土高度确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