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技巧系列——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内容摘要:

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2)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3)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 5) 对 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6)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 7)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8)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9) 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 10) 反语 :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 11)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 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 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分析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 1 ) 、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 2 ) 、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 3 )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① 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② 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 2给文段拟题 : ( 1 )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 ( 2 )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 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 文段中事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