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试题共10页内容摘要:
⑨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 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 ⑩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 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 则必定终身受用。 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选文略有改动 ) 20.请根据上下文给第 ⑥段补上一个恰当的句子。 (2 分 ) 21.阅读第②段画线句,请你根据文意举一个事例 (3 分 ) 22.第⑦段中“尝其一瓢”是比喻说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 分 ) 23.第⑦段中,作者把图书市场上的某些人称为“野蛮人”。 这些 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 3 分 2请你说说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终身读者。 3 分 (五) 7 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这首诗描写了“小池”中的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至少写两个( 4 分) 2这首诗有什么深刻寓意。 概括地谈谈你个人的体会。 ( 3 分) (六) 《为学》 17 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解释词语。 ①自南海 还 ()② 僧富者不能 至 () ③蜀 之 鄙有二僧()④西蜀之 去 南海 ( ) 4 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吾欲 之 南海子 故时有物外 之 趣 B. 其 一贫,其一富 必细察 其 纹理 C. 以 告富者 以 丛草为林 2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什么道理。 3 分 请你说说读了本文之后的收获。 3 分 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试题答题纸 (一) 18 分 本文出自 (国家 )作家 作的 3 分 ___________ _2 分 6 分 ( 1) ( 2) ( 3) 4 分 3 分 (二)春 风 作者: 林芹澜 18 分 3 分 ( 4 分) 2 分 ○ 1 ○ 2 6 分 ( 1) ( 2)。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试题共10页
相关推荐
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 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词语积累: P104 注释 1 :《三点一测》 P153154 表格 ( P101 第 3 段):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第 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qīng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y227。 即更 gēng 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2)但当涉猎 涉猎
. . . . . . . . . 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 . . . . . . . . .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 . . . . . . . . . . 3. 、从全文看,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用文中语句回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是为大多数人更好的生活,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才有意义,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六、重点句段分析 ?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事件,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 ? 第十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走过艰难险阻后,骆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但是这么 美丽的景色并没有改变骆驼回到沙漠、改造沙漠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骆驼高尚的品格。
相当) 仲永之 通悟 . . (通达 聪 慧)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 . . 为意( 团结同 宗族的人) 彼 . 其 . 受之天也(他) 泯 . 然众人矣( 消失。 „„ 的样子 ) 5 贤 . 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 . . 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 文理 . . 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 . . 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 乞 . 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