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文化简介内容摘要:
苦”,“命不好”之类等等一些客套话。 枝江丧葬习俗事象中,虽有沿俗信巫的现象存在,但总的来看,还是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哀思,对存者未来生活的安抚祝福,构成了枝江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 枝江丧葬习俗 其程序如下: 一、推帐子 枝江人习惯于睡木雕花架子床;如“对子匾”、“满穿”、“百铃”床之类,雕龙刻凤、花木鸟兽。 也习惯于吊蚊帐。 人在死之前反映出一种预兆,此预兆除了 病危之外,还会出现“人死还阳”或“造命”的征候。 有经验的老人或郎中都有预感,发现病人出现以上预兆时,就很快将他床上的蚊帐推掉。 乡间人说蚊帐在阴间叫“锣丝网子”,如果人死时不推开“锣丝网子”,死人就不能出去,就不能“拿脚”,这最后一口气就不能断,忧得“遭孽”(可怜)。 后人也不忍心看到病人“忧”的情景,只得推开蚊帐让其尽快“落气”。 待病人“落气”之后,还要将床架子都拆开搬出来,疏通道路,让死人“上路”。 二、烧落气纸 人死落气后,家人在死者床前放一个陶钵子,便在这个钵子里烧纸钱,称之为“烧落气纸”。 俗话讲“生不 带来,死不带去”,死人和出生时一样,赤赤条条地回到阴间,死者死时一无所有,走路过关样样要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据说纸钱烧成灰后,就成了阴间的钱,亡人有了这笔钱,才能疏通各种关系,顺利到阴府去报到。 一般情况下,落气纸在死者病危之前都准备好了。 三、抹 澡 给死人洗澡叫“抹澡”,给死人穿衣叫“装老”。 民间都有专门为死人抹澡、装老的人,男有男伴,女有女行,一般同性 2 人,多为中老年人。 有的是世代相传。 抹澡人来到孝家,先到亡人床前烧纸讲礼, 孝子施大礼相迎。 待清点“装老衣”后,抹澡人请其帮忙者打来洗澡水,抹澡人用“抹澡袱子”先自己洗脸,再给死者洗,意表同洗一盆水,让死者在阴间多多保佑他。 根据男女不同的死者,抹澡的方式也就不同,“女者有三,男者有七”。 一般死者是女人只抹三袱子,即从头到脚一袱子,左右上下肢各一袱子;死者是男人则要抹七袱子,即面部、前心、背心、右右上肢、左右下肢各一袱子。 抹完澡后将死者指、肢弯曲的部位揉搓直,再“装老”。 “装老衣”一般是人死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喜单不喜双,一般 7 件、 9件、 11 件不等。 如果死前无准备,那得赶缝装 老衣。 赶缝的装老衣其裁法和普遍衣服一样,只是在缝时稀针稀线,连拢为止;赶做的装老鞋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做鞋人(多为姑娘、儿媳)不做起不能吃饭,必须一气呵成地做好。 在装老时,先由孝子将装老的内衣穿在自己身上,使之“热乎”,再脱下来给亡人穿上,表示亡人是带着儿子的温暖去世的,儿子也借此表示自己孝心。 四、收 敛 将死者装入棺材里称为“收敛”,也叫“入材”。 收敛前,先把棺材抬进孝堂(即灵堂),抬棺材时必须大头在前,小头在后。 据说,人死入材 脸朝天脚朝外,是要出去的,如果小头先进屋,就得在屋内转一圈,才能使小头朝外,这就留下一个不好预兆,预示这家可能还有人死,这是大忌大讳。 将死者从房中抬出,也必须是脚在前、头在后。 棺材抬进孝堂后,棺材桶子用两条板凳搁放在孝堂中央,棺盖也用两条板凳搁放在死者抬出的一侧。 收敛的人先将棺材桶子里放进草木灰或石膏粉等物,作底垫层(因为草木灰、石膏粉吸潮性强、有防腐功能),再在垫层上铺一层草纸,并使草纸的一端搭在棺村墙板外,在草纸上再铺上垫絮。 死人从房内抬出,先放在铺有垫单的棺盖上,再由收敛人从两侧提起垫单,将 死者装进棺内,再将棺盖盖上,即收敛完毕。 枝江民歌荟萃,恒河沙数。 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枝江历史进程中,释放着灿烂的光华。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 他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他们现实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愿望在有节奏的、音乐性的口头语言中的真实反映。 枝江地区这些由民众口编、口传,凝聚着群众集体智慧、蕴涵着劳动人民丰富情感的民歌,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民间歌谣在这一地区大量产生,其原因有三:一是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为民歌的产生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二是楚风余韵的影响。 枝江民歌继承了楚 歌音韵清切,哀婉凄绝的风格;三是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枝江民歌,属“南音”,是典型的楚地民歌,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枝江民歌的声、韵、调三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三声腔”、和歌、五句子。 “三声腔”,又称“三音歌”,指全曲仅有三个音组成。 和声,简单说就是一人发唱,众人和歌,是荆楚民歌的主要歌唱方式。 枝江民歌最突出的“形体”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枝江民歌都是“五句子”歌。 因为一般以七言为一句,以五句为一节,所以称为“五句子”歌。 最长的“五句子”歌有十二节 枝江民歌,历史悠久,数目庞大,以枝江民歌中数量最大,种类、样式最为繁 杂的习俗礼仪歌为例。 仪式歌是在民众各种礼俗活动或祀典仪式上吟诵、念唱的民间歌谣。 枝江民间习俗、婚丧嫁娶礼仪众多,每举行一项仪式,一般都要唱相应的仪式歌。 枝江 民间婚嫁习俗十礼、丧葬二十七礼、诞生祝寿八礼,基本上每行一礼,都有相应的仪式歌。 除这些形式外,枝江民歌还有儿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革命歌谣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枝江新的思想观念的确立,人们都提倡简单、喜庆。 所以,这些名目繁杂的礼仪,也失去了它生存。 发展的环境,在城镇基本上已经消失,只有在极少数的山区农村,才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枝江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民间艺术门类众多。 楠管是枝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魄力在枝江民间广为流传,并播及湖、广、苏、皖广大地区。 枝江楠管于 1988 年经过全国曲艺研究专家的审核认可,编入了《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从而跻身于中国民间曲艺之林,枝江也因此在中国民间曲艺中占有一席之地。 枝江楠管 ,源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它成为枝江的地方曲种,始于清朝末年。 楠管多为单人行艺,因此演唱十分灵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田头稻场、农舍厅堂,只要一张桌即可开场。 楠管以演唱叙述历史故事的中长篇书目为主。 长篇无固定文字唱本,只有纲口,演出时 全凭艺人的口头“套数”,可因时间、地点不同和听众情绪的变化而酌情增减。 有时演唱小段,一人一事,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不论中长篇或小段,演唱时大多采用定场诗(或称押韵文)开场,借以揭示主题,泻染气氛。 楠管表演的基础是说和唱,它承袭了渔鼓以唱为主,唱、念(包括白表)结合的形式。 曲目情节发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绘常用唱技表达;凡对话、旁白、武打,多用念技表述。 楠管艺人重唱,提倡少念多唱,“能以唱代念者为杰”。 楠管唱词词格大体以七言四句为主,每句以二、二、三音节组成,也有十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 一般在四句一段的唱词, 一、二、四句押韵,但也有两句一换韵的。 在说白技巧上,艺人常用编“套话”、加“水词”和“卖关子”三种手法以增加艺术魅力。 套话,是具有一定程式的、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 在说表时,按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事件、景象,灵活运用,随口而出;加水词,是说表中的又一手法,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添枝加叶地进行渲染和夸张。 由于艺人阅历丰富,对社会各阶层人物接触广泛,说表时往往信手拈来而形象逼真;卖关子,是在情节高潮处或生死攸关时,演、唱戛然而止,另起他题或即刻收场,使听众欲罢不能,造成心理悬念。 在表演上,楠管 艺人非常注重神态和情感的表达。 由于演出场地和艺人双手执乐器的限制,表演动作幅度不大,主要靠眼睛和面部表情相配合,尤其注重眼神的作用,即用正视、斜视、凝视、圆眼、细眼、瞪眼、皱眉、锁眉、展目以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感情。 楠管曲种原无丝弦伴奏,只用楠管、云板、单面钹三件击奏乐器(艺人称之为三样家业)。 楠管,又称楠竹筒子鼓,竹质,长 尺,直径约三指,筒身两节,接头处刻槽,用车内胎护其缝,用时斗榫合拢,筒首蒙蛇皮或猪油波。 演奏时,左手抱楠管于胸前,右手三四指轻击鼓面,即发“砰砰”之声。 云板,即筒板,在演唱中,云板 一般只用于唱腔伴奏和前奏。 单面钹,又称铃子,即戏曲伴奏中所用小钹、铜质,面薄、音沙,余音少。 演奏时将钹带系左手小指上,右手持签敲击钹面边缘。 钹一般只用于前奏、间奏中,与楠管之声相配合。 在过板、唱腔和说白时,都用击节伴奏。 现在,楠管常在舞台上演出,又移植了许多戏曲表演程式,其伴奏也常使用小型乐队,乐器性能多样,表现手法多变,因而更显丰富多彩。 楠管演唱内容广泛、丰富,包括大量中、长篇书目。 如南路艺杨安新,一人可演唱中、长篇书目 20 多部。 长的如《三侠五义》可唱 90 多场;短的如《秦香莲》,也能唱 3 个多小时。 由于艺 人学艺全凭口传心授,无文字唱本作依据,故部分曲目相继失传,书目也无法统计。 按其题材,传统书目大致有如下几类:历史人物类、侠义传奇类、神话故事类、民间故事类等等。 传统书目中的大部分内容一定的积极意义,或颂扬民族英雄,或褒保正义行为,特别是有些公案题材作品,伸张正义,鞭挞邪恶,从破案入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得群众喜爱。 楠管唱腔地方色彩浓郁,故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枝江楠管虽然历史不长,但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已成为富有浓郁的枝(江)、宜(都)地方色彩,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倍受人们喜爱的曲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将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事业中,展现其夺目的光彩。 流传在楚文化摇篮沮漳河流域的皮影戏,枝江人称之为 “ 灯影子 ”。 枝江皮影戏属于古代 “ 荆州影 ” 的西部分支,主要活动地点在枝江的问安镇大竹园村一带。 据调查,可知已有 3 代以上的传人。 枝江皮影戏 长期活跃在乡间稻场、土屋宅院,为群众喜闻乐见,是民间喜庆演出的常见艺术形式,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遗产。 枝江皮影戏影人制作以牛皮为材料,经过雕刻上色上油而成。 人物造型写实,贴近生活,无过度夸张。 脸谱、服装具有戏曲艺术特征。 皮影人物主要关节灵活自如,可 以根据剧情需要,换头换身,有大小两种影人。 枝江皮影戏演唱曲调为“ 傩愿腔 ” ,高亢平缓,源于民俗古风 “ 傩愿 ”。 表演时配以吹打乐,以荣获 “ 中国民间吹打乐之乡 ” 称号的 “ 枝江民间吹打乐 ” 融为一体。 枝江皮影戏属于宜昌地域的 “ 北路皮影 ” ,能够演出《征东》《征西》《郭子仪祝寿》等近百个剧目,现保持有 13 个手抄本剧本。 上世纪 60 年代是枝江皮影戏的兴盛时期,从稻场土屋进入集镇礼堂,从民间喜庆活动演出到参加地市民间文艺汇演。 十年动乱期间,枝江皮影戏受到毁灭性破坏。 1980 年恢复演出活动。 近年因艺人年事已高,现后继无人。 玩 龙灯 是枝江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都可观赏到。 龙灯也叫龙舞,大概源于汉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龙”当作消灾灭害,吉祥如意,太平安宁的象征。 因此,每逢喜庆佳节就表演龙舞,祈求神龙的保佑。 这种喜庆习俗,枝江人传承至今。 枝江龙舞大致有滚龙、板凳龙、草龙、滚龙,由绸布扎成。 板凳龙由长板凳组成。 草龙由稻草扎成。 龙灯都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长短不均,长者可达 20 多米,短者几米,龙身都安有烛灯,每到夜晚,龙体通亮,使其更加活灵活现。 舞龙的方式就更加丰富多彩,有一条龙独 舞的,有二龙戏珠的,有多条舞龙抢标的。 一般每条龙灯都要 10 多人舞,其中,引路的人很重要,他实际是总指挥,舞龙的路线,快慢节奏,都由他指挥;其次是舞龙头和龙尾的,非常关键,玩龙头的技艺不高,整条龙就舞不出生气来,玩龙尾的反应不快,不灵活,整条龙也难于飞舞,玩龙灯的阵式无非时而盘旋,时而翻滚,时而飞舞,并伴有锣鼓点子,玩到高潮时,鞭炮声、呐喊声、锣鼓声、甚是壮观,气势非凡。 枝江人民一般喜在农历正月举行,敲锣打鼓,挨户游玩,庆贺新年。 中国的跳狮子 ,源于南北朝。 据说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 446)五月,交州刺吏擅和奉 命伐林邑,林邑王驱象作战,宋军失利,先锋官宋悫献计,用布、麻等物做成许多假狮,每只假狮由两个士兵披架,张牙舞爪,圆瞪双眼,血口大开,吓唬大象。 果然,象见状惊慌不堪,争相逃命,宋军因此获胜,所以舞狮子盛行于军中,以后逐渐流传民间。 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赋予新的含义,认为狮子能驱除邪恶,带来吉祥,因此每天春节,打锣舞狮。 枝江人舞狮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常由两人合扮一大狮,一人扮一小狮,另一个扮武士,手持绣球作导引,并开拳踢打,引逗狮子,随鼓点节奏俯仰翻动。 其表演风格分“文”、“武”两种,“文”重表情,动作诙谐细腻, 多为搔痒、打滚、相依相偎等,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顺可爱。 “武”者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跳跃、跌扑、翻转等,着重表现其威猛强劲,有的还搭 10 多米高的台子,玩到高潮时,从台下跳到台上,从台上翻到台下,场面非常壮观,每到春节,枝江城里乡下,都流行舞狮喜庆习俗。 以上便是对我的家乡枝江地区民风民俗的简介,通过对这些的年了解我才重新发现原来在我熟悉的地方也有许多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呈现出没落和湮灭的趋势,而我们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人,有必要以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己任,高度重视 传统民间文化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拥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具有外来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应该把先进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传统民间文化之中,使之更具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核和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文案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室内装修安全技术交底记录
、 不准在门窗口,暖气件等器物上搭设脚手架,在阳台部位粉刷、外侧必须挂设安全网,严禁踩踢脚手架的栏杆和阳台板。 防护不到位的请系好安全带。 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必须设漏电保护装置 ,操作时戴绝缘手套,剔凿、
室内照明灯具招标文件0912doc
须在相应部位由法定代表人或经正式授权的代表的签 字或盖章。 四、投标文件的递交 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投标文件由“商务文件”、“技术文件 ”、“资格证明文件”组成,应按统一格式填写,分别 装订成册。 组成投标文件 的“商务文件 ”、“技术文件”、“资格证明文件”应 分别密封封装 , 并明确注明“商务文件或技术文件 或资格证明文件、采购编号、招标采购项目名称、投标人名称及正本或副本”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