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洗检验工艺内容摘要:

定碱洗液中的 PH值总碱度和 PO34浓度,并适时调整 NaOH 和 Na2CO3的含量达要求浓度,至浓度趋于稳定时,碱洗结束。 (二)碱洗后,水冲洗对冲洗终点 PH 值的测定。 水冲洗 30 分钟后,每 10 分钟对锅炉出口液利用酸度计进行测定,当 PH9 时,冲洗即可终结。 (三)酸洗过程中的化学监督: 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测定酸洗液浓度的变化,并根据测定数 据调整酸洗液浓度,并确定酸洗终点。 初期每 30 分钟测定一次酸洗液浓度; 后期每 15 分钟测定一次酸洗液浓度; 当两次化验的酸液浓度差小于 %时,酸洗可告结束; 为避免酸洗后金属离子对化验的干扰,选用变色点在PH= 且色调变化显著的指示剂: %甲基橙溶液加 %靛 蓝二磺酸水溶液; 选用 NaOH 标准溶液。 分析步骤:取 1mL 酸洗液,用蒸馏水稀释至 100mL,加入23 滴指示剂,用 标准液滴定到溶液变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碱量,则: HCL%=V1T/V 100% T—— 每毫升 NaOH 溶液相当于盐酸的克数。 克 /毫升 V1—— NaOH 的消耗量。 mL T—— 取酸液的体积。 mL (四)酸洗后,水冲洗冲洗终点 PH 的确定。 冲洗 20 分钟后,利用酸度计测定锅炉出口清洗液的 PH 值,当 PH 在 45 范围时,冲洗即可结束。 钝化过程中的化学监督 钝化过程中的化学监督就是 NaOH 和 Na3PO4的测定。 原理:根据酚酞指示剂变色范围在 PH 值为 之间,甲基橙指示剂变色范围在 PH 值在 之间,从而将碱液中的NaOH 和 Na3PO4分别测定。 试剂配制: ( 1)酚酞指 示剂: %酒精溶液 ( 2)甲基橙指示剂: %水溶液 ( 3)硫酸标准液: 分析步骤: ( 1)取钝化液 10mL于 250mL的锥形瓶中。 ( 2)用蒸馏水稀释到约 100mL。 ( 3)加入 23 滴酚酞指示剂,呈红色,用 硫酸标准液滴定到红色消失,记下硫酸溶液消耗量 V1。 ( 4)再加入 23 滴甲基橙指示剂,用 硫酸溶液滴定至溶液显橙红色为止;记下第二次消耗硫酸溶液量 V2,按下式计算 NaOH 和 Na3PO4的百分比浓度。 NaOH=( V1V2) T1/V 100% Na3PO4=V2 T2/V 100% T1—— 每毫升硫酸标准液相当于 NaOH 的克数。 克 /毫升 T2—— 每毫升硫酸标准液相当于 Na3PO4的克数。 克 /毫升 V1—— 第一次滴定消耗的硫酸溶液的体积。 毫升 V2—— 第二次滴定消耗的硫酸溶液的体积。 毫升 V—— 取钝化液的体积。 毫升 ( 5)每 34 小时测定一次钝化液中的 PH 值和 PO3 OH浓度。 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负责。 施工现场负责人,在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并与现场实际相符的安全措施,其安全设施要求符合国家 及上级部门的相应规定。 施工前,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向所有参与现场施工的人员宣讲现场施工安全要求及注意事项,并检查安全设施是否到位,安全设施不到位,不得施工。 施工人员必须佩带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施工人员除应考虑一般性安全要求之外,还应着重考虑化学药品对人体及设备的损害,要考虑机械、电力可能造成的危害。 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对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较大安全隐患,制定专项防范措施,并负责落实到位。 对现场出现的重大安全问题必须向所领导报告。 发生安 全事故的,应立即向上级汇报,不得隐瞒。 现场所有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事故的补救工作。 现场技术交底制度 一、 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在每道工序实施前要对该工序的实施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制定并贯彻下边道序实施方案和步骤; 明确下道工序要求的工艺条件; 制定满足工艺条件的具体措施; 明确监测的时段及监测措施; 明确工序终点的控制指标; 强调下道工序进行中的注意事项; 制定下道工序进行应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 明确进行下道工序所需的药品、设备、监测手段等方面应做的准备措施。 二、 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向下一工序的负 责人交待清楚下一工序中上述事项,并交接以前所有工序的技术资料。 清洗方案编制管理制度 清洗方案的编制,应依据溶垢试验和垢样分析数据,并结合锅炉炉型、结构等具体情况编制。 清洗方案的内容应符合《锅炉化学清洗规则》的有关要求。 清洗方案应由施工技术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