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复习题_地域文化内容摘要:

——良法 第七章 中原佛教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2. 理解佛教的的基本精神,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情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概 述 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三节 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初传阶段 ——发展阶段 期 ——繁荣阶段 ——衰落阶段 第四节 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 ( 1)词汇内容扩大 ( 2)语法产生变化 ( 3)文学得到发展 ( 1)宏伟建筑的模板 ( 2)雕刻艺术的范例 ( 3)中原音乐的新声 第八章 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墨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墨子》一书。 ( 1)墨家的政治思想。 ( 2)墨家的经济思想。 ( 3)墨家的宗教思想。 ( 4)墨家的军事思想。 ( 1)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 2)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 3)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 4)墨侠精神的影响。 ( 5)对科技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兵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产生的背景。 ( 1)秦汉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2)南北朝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3)隋唐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4)宋元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5)中华民国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阴阳家、农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1)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2)阴阳家对中原地理文化、科技文化的影响 ( 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 中原科技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科技发明与成果,掌握古代中原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中原科技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 第一节 概述 古代中原科技的概况。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中原的产生与发展 ( 1)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与河流关系密切。 ( 2)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河流关系密切。 ( 3)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原科技文化。 ( 4)古代农业的发达带动了中原科学技术的繁荣。 ( 1)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2)治水活动催生了现代中原科学技术的新辉煌。 第三节 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与中原科技代表人物 ( 1)天文学。 甲骨文中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张衡,地动仪;张遂,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长度;浑天铜仪。 ( 2)气象学。 甲骨文中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 载。 ( 3)物理学。 燧人氏,钻木取火;《管子 •地数》,磁石记载;庄子,极限概念、物质无限可分理论;《墨经》,有力、平衡、杠杆、简单机械、小孔成象、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研究,提出朴素的时间( “久 ”,即宙)和空间( “宇 ”)的概念;《庄子 •徐无鬼》,声音共振记载;《韩非子 •有度》,有关 “司南 ”的记载。 ( 4)化学。 唐三彩及特点;宋代,官瓷、钧瓷、汝瓷及特点。 ( 5)数学。 商代甲骨文中十进制记数;春秋战国时期,分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墨经》,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九章算术》。 ( 6) 医药学。 《庄子 •刻意》,体育医疗;华佗,麻沸散, “五禽戏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辨证(症)施治 ”; 刘禹锡,《传信方》。 ( 7)地学。 谢庄,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玄奘,《大唐西域记》。 ( 8)冶金。 商代,安阳、郑州等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司母戊方鼎;青铜器焊接、合金技术;巩义铁生沟和南阳、林州等地的冶铁遗址;温县,烘范窑;三国魏人锺会,《荛论》中载有黄铜 ——铜锌合金。 ( 9)机械。 春秋以前,铜犁,春秋末期,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辉县固围村战国魏墓,全套铁农具。 春秋时, 杠杆提水的工具 ——桥(即桔槔);安阳殷墓,整套马用挽具;辉县战国遗址,战车;唐代侯白《启颜录》,立井式水车;刘禹锡《机汲记》,高筒转车。 历算家张苍;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建筑学家李诫;科学家、艺术家朱载堉;当代毕昇王永民。 第四节 四大发明与中原沃土 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诞生于中原这块沃土。 古代中原先人对书写材料的探索: “蔡侯纸 ”的发明。 东汉, “雕版印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