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摘要:
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反映了文人在汉末政治飘摇下的凄苦,没落之情。 汉代乐府的艺术成就: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句式自由,变化多样;语言朴实凝炼,长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对建安诗歌及以后诗歌的影响。 重点作品: 《陌上桑》、《战城南》、《上邪》、《有所恩》、《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江南》、《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饮马长城窟行》 第 二节 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长诗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长诗的定型大概较晚。 最先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提示了封建礼教与“家长制”的吃人,有极深刻的思想性。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叙事长诗。 作品塑造了刘兰芝极其完美、又极有性格的悲剧形象。 长诗的三分之二是由对话组成,作品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 长诗保留着鲜明的民歌色彩。 重点作品: 《孔雀东南飞》 第三节 汉代的楚歌与文人五言诗 汉代楚歌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成就不低。 项羽、刘邦、刘彻、梁鸿、张衡均有所作。 汉代的四言诗,除刘邦的一首《鸿鹄》外,其它的成就不高。 五言诗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发展起来。 文人学作五言诗从班固开始。 班固的作品“质木无文”。 文人五言诗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气候。 张衡、秦嘉、徐淑、赵壹均有所作。 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别,死生新故之感。 ”集中表现了汉末政治飘摇中文人士大夫的凄惶哀苦之情。 《古诗十九首》 的艺术成就: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的高度融合;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韵律和谐。 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评价:“五言之冠冕”,“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 重点作品: 项羽《垓下歌》 刘邦《大风歌》 张衡《四愁诗》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跨度和主要内容 汉末及曹魏时期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文学:太康文学。 永嘉文学。 东晋文学:志怪小说。 玄言诗。 陶渊明田园文学。 南朝文学:宋之元嘉体(山水诗)。 齐之永明体(新体诗)。 梁陈之宫体(徐庾体)。 文学理论总结期。 志怪小说。 南朝民歌。 北朝文学:北方本土文学。 南北融合的文学。 北朝民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地位和观念的变化:“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事”。 “文”与“文学”。 文体意识。 文笔之分。 作家身份、人格气度及文学活动的变化:作家身份的相对独立。 文人贵族化倾向和生活情趣。 人物品评和人的自觉。 文人集团及其游宴雅 集。 文学题材、体裁和形态的变化:人生题材。 自然题材。 宫廷、女子题材。 诗的时代。 诗之声律化和近体诗。 骈文与散文的骈骊化。 小说。 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的变化。 诗赋欲丽。 诗缘情。 风骨。 神思。 滋味。 气韵。 文学创作的总结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 李充《翰林论》。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萧统《文选》。 徐陵《玉台新咏》。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因素 政局与文学:文人命运。 生存状态。 生命意识。 慷慨悲凉的文风。 名士风度与文学:魏晋风度。 药与酒。 名教 与自然。 门阀制度与文学:门阀制度及其特点。 士族与庶族。 文学家族。 寒士文学。 玄学与文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 玄学之“玄”。 自然、真美与理趣。 玄言诗。 人物品评与文学:清议之风。 才性之学与文以气为主。 人学与文学。 佛教与文学:佛教的传入及其意义。 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格局。 佛教对人生的诱导与塑造。 佛教对审美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内容、形式的影响。 第一章 建安及曹魏文学 第一节 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 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 文人思想的解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 积极进取 的人生观,也有乱世中凄凉哀怨之情。 曹氏父子对文学的倡导和组织,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既抒发建功立业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直承汉乐府民歌,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建安诗歌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巨大。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的诗歌全用乐府古题,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 其主要内容: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清峻通脱,对当时和后世均颇有影响。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燕歌行》二首对七言诗发展贡献很大。 其散文及辞赋也有特色。 重点作品: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龟虽寿 )、《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燕歌行》 第三节 曹植 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 后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反映社会乱离;反映宴饮游乐。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特色独具;大大加强了抒情色彩 ;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誉为“建安之杰”。 重点作品: 《白马篇》、《名都篇》、 《公宴诗》、《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与杨德祖书》、《洛神赋》 第四节 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 建安七子。 孔融能诗能文,主要成就在文。 其文虽未脱东汉旧轨,骈丽气重,但辞锐气盛,文风豪壮。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 陈琳、阮 以书檄著称。 刘桢诗名甚高。 徐干以赋见称。 应 诗所存较少,无甚特色。 蔡琰的诗歌创作。 诸葛亮的散文创作。 重点作品: 孔融《论盛孝章书》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悲愤诗》 诸葛亮《出师表》 第二章 魏晋文学 第一节 阮籍、嵇康及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的政治特点:司马氏与曹魏集团争权。 社会黑暗、政治恐怖,玄学兴起。 正始时期的思想特点: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 阮籍诗歌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主要 内容及特点:诗与生命 融合一体,从生命意义中获取诗的意义及其价值;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色: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 风格深隐含蓄,“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 阮籍之文长于论著,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风格曲折含蓄。 嵇康诗文兼擅。 其诗形式多种,内容丰富,风格清峻通脱。 其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 重点作品: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 洪生资制度)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二节 左思与太康文学 太康文学:表现繁荣,实则诗尚雕饰、模拟,文崇骈丽,推动了文学的形式化、士族化。 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是潘岳和陆机。 潘岳工诗善文。 其诗多为组诗,词采华艳,多繁冗肤浅。 善为哀诔之文。 陆机诗名最高。 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 追求词藻、对偶,模拟因袭气重。 陆机的文章辞赋颇有成就,成为骈体文的奠基人,对南朝文学有直接影响。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 其诗承建安余绪,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反 抗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 风格独树一帜, 人称“左思风力”。 左思的辞赋也颇负盛名。 重点作品: 潘岳《悼亡》(荏苒冬春谢) 陆机《赴洛道中作》、《演连珠》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 第三节 刘琨与郭璞 刘琨诗悲歌慷慨,直承汉魏风骨。 其文感情真挚、朴实自然。 郭璞诗以《游仙诗》为代表,常借游仙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重点作品: 刘琨《重赠卢谌》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 第四节 东晋文学 玄言诗统治东晋诗坛。 玄言诗以阐发老庄思想及佛理为基本内容, “淡乎寡味”, “平典如道德论”。 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支遁等。 王羲之是东晋较有成就的作家,诗文兼擅。 其文清丽疏朗,自然洒脱。 重点作品: 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 其一生大体分三个时期: 29 岁以前家居读书; 29- 41 岁为时官时对隐时期; 41- 63 岁为归隐时 期。 归隐之初,生活小康,轻松愉快。 归隐后期,生活窘迫,思想斗争激烈。 东晋末年学术思想活跃,江州又是儒、释、道三家思想斗争的中心。 陶渊明既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世之志;又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特别是受庄子思想影响明显。 第二节 陶诗的思想内容 陶诗多为五言,内容很广,最主要的是咏怀诗和田园诗。 咏怀诗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既有中年亦官亦隐的内心矛盾,又有归隐后复杂苦闷的思想情怀:对政治的关切,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未酬壮志的苦闷,对孤贫处境的哀叹,对高 洁人品的表白,对“桃花源”理想的追求。 田园诗主要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农村残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顿及守节固穷的品德。 陶诗也有饮酒行乐、随顺自然、射避矛盾等消极思想。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第三节 陶诗的艺术成就 人生诗化境界的创造。 人生的诗,生活的诗。 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因其贴近生活,故平淡;因其富有真情实感,故淳真。 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常含哲理,使情、景、理有机融合。 语言精工而本色。 语言朴素直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多用口语、双关语。 于本色中见精工,于平淡中见华彩,“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诗风格多样:既有飘逸悠然的自然冲淡,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 第四节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 陶文数量不多,影响不小。 辞赋、韵文、散文,各体兼擅,特色独具。 内容上摆脱了谈玄与言佛,艺术上基本摈弃了偶俪与繁缛,一反流俗,归于自然,语言省净,文风淡泊。 第五节 陶渊明的影响 思想品格与人生境界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 他的人生境界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 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淳真的风格,均有巨大影响。 诗、酒与菊。 重点作品: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和郭主簿》(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第四章 南朝诗文 第一节 概 说 南朝 虽朝代更易频繁,但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好尚,文学创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贵族文人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他们有钱有闲,生活优裕,歌舞湖山,诗赋唱和,形成极浓的文学氛围。 南朝文人的作品较少涉及国计民生,主要是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或优游于山水田园,或沉湎于歌舞宴饮,或抒写缠绵的男女之情,或嗟叹仕途的失意不平。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声律说的出现,南朝文人多自觉追求作品艺术表现的精美,讲声韵,讲排偶,讲用典,丽。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相关推荐
监理服务期包含施工期、 保修期( 1 年)及工程竣工验收。 11 招标方式 公开招标 12 投标人资格 水利部颁发的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乙级企业资质 13 现场考察 不安排 ,自行查勘。 14 标前会议 不召开 15 投标文件有效期 自开标日起算 30 天 16 投标担保金额 10 万 元整 /标 投标担保方式 投标保证金采用银行转账形式,从单位 基本 账户汇到抚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帐号:
呼吸 都能感受负氧离子驾驭生命的可贵 在这里,陶醉、沉迷 摇曳着生活的伟岸和纯粹 仿身外无物,一种超脱的意境,阳光漫洒,景物细节描写,特写画面; 生活的美好尽享于此,儿童在草地上尽情嬉戏,肆意奔跑。 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微笑招呼; 清风浮动,窗帘吹起,体现出浪漫和高雅,整体精致典雅的居住环境;局部室内物品细节的刻画彰显主人生 活的品质品位。 室内细节展现,一家人幸 曾经逝去的那些美好,而今就在眼前
多方互利的模式,会受到学校的支撑和学生的认可。 “点宝网”―― 校园数码产品网络超市策划书 14 7 财务分析 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分析 向我们这样的校园网络超市,其实成本不用很高的,因为我们主要是做网上这一块,所以只要把网络超市做大做强,那么实店我们可以不用开得非常大,这样也可以减少成本,我们只要联系好进货渠道,价格实惠 ,我们就有利可图了。 联系好了进货渠道,做好网上这个模块,其实从理论上来讲
,在税务稽查的各环节,只要有可能在程序上或者实体上对当事人作出不利行政行为,都应当贯彻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第二,说理的时间。 只要 税务机关在对当事人作出不利行政行为,就应当及时说明作出该行政行为的理由。 在时间要求上应当贯彻及时性 (或同时性 )原则,不能事后说明理由。 “任何事后说明理由都将构成行政行为的程序违法。 ” 第三,说理的形式。 说理的形式有口头和书面形式两种。
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 24 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 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⑪ 明确: 25 分论点可有 N 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⑫
一句“这时候谁在台上都会被轰下去, 只有小沈阳”,把唯一的演出机会留给了小沈阳。 可以这样说,小沈阳虽有过硬的搞笑本领,但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大力推荐和甘当绿叶,小沈阳也不见得红得这么快。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起北宋时的欧阳修,在他发现苏轼这个人才后,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扶持和培养新生事物,才能让这个社会不断进步。 (三)“一招鲜”难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