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内容摘要:

制,实现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计划整治渠系 ,其中改造新胜四斗 、新胜三斗 ,最终达到如下目标: 提高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 目前,项目区内的各级排灌渠道除零星修补外,大部分仍是自然土渠,渠道糙率大,渠底冲刷大面积冲坑导致其渠系水利用率平均仅在 左右,达 不到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率不小于 的规范要求,不利于输水更不利于排涝。 渠道防渗率仅 15%,水分生产率为 ,这些指标同 **其它灌区相比是比较低的。 我们应在大力加强灌区人们水资源危机意识的同时,加快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渠系改造建设,就能有效将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以上,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水分生产率。 缓解下游用水矛盾 据推算,项目区建成后,一年净农业用水量约为 m3,可节约灌溉水约 万 m3,当然对于都江堰上千万亩的特大灌区来说**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1 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经过逐年成片 整治全灌区节水、排涝增产增效十分可观。 据估算,全县全面实施后每年可为下游灌区节约水量 1300 万m3。 分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水系改造对缓解整个灌区用水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有效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项目实施后,改善了渠道输排水条件,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大大改善中地产田的条件。 农民就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突破供排水的时段制约,针对市场需要选择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品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还可以节省渠道和田埂的占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缩短灌 溉周期,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增加渠道的输水、排涝能力。 项目建成后其供水总量、流量需求计算见下表 : 注:项目区选定计算特征耗水作物为:水稻 (项目区主要作物和耗水作物 )则各渠道需水量及需水流量见下表: 渠道名称 控灌面积 特征作物泡田 耗水定额 8天内需供水 量 渠道分配流量 需求 单位 亩 m3/亩 万 m3 m3/S 新胜四斗 5082 120 新胜三斗 6188 120 各渠道的最终设计流量及输水能力,原渠输水能力,作物需水总量、流量列表对比如下: 渠道名称 设计流量 泡田需水 流量 泡田可供水 总量 泡田需水总 量 原渠过水能 力流量 单位 m3/S m3/S 万 m3 万 m3 m3/S 新胜四斗 新胜三斗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2 (注 :根据后面的有关章节计算成果 ,渠道设计流量是以各渠道的排洪流量进行确定。 ) 由上表可以看出 ,原渠过水能力根本不能满足渠道的排洪要求,要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条件,必须提高水利设施的防洪能力,将项目区水利设施防洪标准从 5年一遇提高到 10 年一遇,以确保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当地群众的财产安全。 项目意义 本项目将解决项目区域内的农作物正常用水分布,缓解 集中用水时段的矛盾。 本项目的规划改造,可大大改善该片区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 由于本项目 位于 ***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生产基地与 唐昌镇 相邻地带, 农民的 年人均收入 将得到提高。 项目的建设是 **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 治理 的项目之一,是实施 农业灌溉 工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3 第三章 建设条件 区位条件 **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位于 *****镇境内,项目区距 **县城约 10 公里。 项目区东以安唐路为界,西以新胜渠为界,南以 mm 公路及油子河为界,北以徐堰河右岸为界,幅员面积约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748 亩。 涉及 ***镇红专村、安宁村、唐昌镇平康村,其中平康村面积 1657 亩,安宁村面积 2196 亩,红专村面积 895亩,项目区受益农户 1777户,人口 5309人,劳动力 1770个。 气候 项目区内地形为平原坝区,气候特征属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多年平均气温 ℃ ,多 年平均降水量为 , 雨量集中在七至九月,多年平均蒸发量 ,水面蒸发量大于陆面蒸发量,平均日照时数 ,无霜期 266 天,常见为东南风,风速为 1m/s,无冻土层。 地形、地貌 该项目地区的地貌单元属 cd 平原岷江水系Ⅰ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走势。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4 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 该项目地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 cd 坳陷北缘,处于彭灌复式背斜西翼。 该背斜在河流流经区域内被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覆盖,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 K2g),岩层倾 角为 8~ 20176。 ,与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在该河流流域内没有断裂构造存在,仅在北西端的都江堰以北的区域发育有多条断裂构造;距测区最近的断裂构造为二王庙断裂,该断裂构造从什邡县八角镇经都江堰二王庙至崇州市重家山,断裂走向 N30~60176。 E,为压扭性断层,而且具反扭特征,因其远离柏条河流经区域,故对本工程无大的影响。 根据《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一百万分之一),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Ⅶ度,因此区域稳定性较好。 项目区地处 **用水面积最 大的永兴支渠,集中用水时段矛盾突出。 降水时段上分布不均,与农作物正常需水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干旱频繁,制约着项目区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的冬旱、春旱、夏旱及伏旱都有发生,根据项目区旱情分析,春旱出现频率为 30%,夏旱出现频率为45%,基本上 23年出现一次春旱、夏旱。 经济 社会 现状 项目区地处 ***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相邻地带,新建的“新团路”从中穿越,交通便利,区内已形成了规模种植粮食与蔬菜**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5 的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8480 元。 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总额。 项目区土地利 用现状达 %,该区域目前已纳入沙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规划区范围及川菜产业配套园区生产基地范围。 项目区的村庄规划已形成,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即将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即将展示在这片土地上。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状况 项目区耕地面积 4748 亩。 其中中低产田面积占近 20%,约 1000 亩。 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面积 4553 亩,其中:油菜种植面积 1324 亩,亩产 公斤;苗木及其它特色作物面积 542 亩,常规时令蔬菜种植面积 2897 亩。 全年大小春粮食作物总量 2897311公斤,平 均亩产: 665公斤,其中:小春粮食种植面积: 2687 亩,单产 311 公斤,总产 835657公斤;大春粮食种植面积: 4011亩,单产 514公斤,总产 2061654公斤。 项目区耕地复种指数达到。 项目建成后,可大大改善中低产田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 同时,在渠系高标准规范化建成后,为今后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一)、项目区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水利工程的要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6 项目区所处 地域的特殊要求 项目区地处 ***镇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相邻地带,紧邻沙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规划区,是我县规划的川菜产业园生产配套基地。 要保证配套基地的农产品生产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达到“配套区”的应有功能需求,就必须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 项目区耕地面积 4748 亩,项目区位于新胜四斗两岸现有近 1000亩下湿田 ,这些田块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尤其是小春作物欠收严重,大春作物生产品种受限。 项目区属走马河水系新胜渠中下游灌区。 新胜渠为 70 年代时期人工开出的横支渠,该渠 经长年运行致使渠道老化,输水排涝能力严重下降,其斗渠的引水输水能力不足,大灌期间用水时间“打挤”不时引发水事纠纷。 同时本项目涉及的新胜渠的新胜三斗、新胜四斗仍为土堤渠道,防渗率低,受当时设计、施工、资金的限制,各项指标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典型的工程性缺水。 该灌溉系统经过 30 多年的运行灌溉效益逐步降低,渠道几何形状极不规则;渠岸垮塌、垃圾淤积挤占渠道过水断面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甚至缺失;机耕桥、人行桥、供水堰任意搭设,改变了水流方向或缩窄了渠道断面,降低了渠道过水能力,加剧了渠底淤积,导 致了渠道排洪标准下降。 汛期,渠水漫堤造成田地内涝农业减产、农房进水。 目前项目区渠系及配套设施防洪标准仅 5 年一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十分明显。 大部分斗渠路段根本就无法正常通行,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造**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7 成农副产品外运消耗大量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表明,项目区渠道老化年久失修、缺乏系统整治、田间工程配套空白,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及内涝的根源。 要全面使项目区农田耕作水平及复种指数得到有效提高,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与中国川菜产业基地相互辉映形成生产与加工产业链的 良性互动,就必须提高该片区渠道的输水能力和行洪等级。 一方面是要从时间上保证作物适时得到灌溉,一方面要提高项目区耕地的排涝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水利工程防洪级别从 5年一遇提高到 10 年一遇,以确保作物稳产、高产。 (二)、 项目区供水现状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2020 年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水利措施项目区位于 *****镇及唐昌镇,属都江堰灌区上游灌区。 水源主要来自岷江上游降雨、融雪形成地表径流。 依赖紫平铺水库与都江堰千年水利枢纽工程的控制调节,通过都江堰内江分支走马河干渠输水,途经我县再利用人工开出的新胜渠及其 下一级的新胜三斗渠、新胜四斗渠这二条渠道输送本项目区的农业用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渠改后,通过 30 多年的运行结果统计,查《 **水利电力志》灌溉保证率达 95%,按经验公式: P=m/(1+n) 100% 计算,实际灌溉保证率不小于 90%,充分说明灌溉水源水量保证率满足都江堰大型灌区灌溉保证率不低于 90%的设计要求。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8 项目区所在地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组成为:地表水 M地下水 M重复计算量 M3,都江堰四大干渠过境水 亿 M3, **水资源总量为 亿 M3。 根据 **用 水现状,推算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指标并参考《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预测出未来各水平年用水需求总量为: 亿 M3。 在不开采地下水和不使用重复水的前提下自有水量仅有 M3,需都江堰工程供水 M3,由于 **各条横支渠于干渠取水口工程配套完好,可按需取水,因此供水量远远大于需水量,水源可靠,有力地保障项目区工农业发展的用水需求,并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但是,本项目区的排灌斗渠年久失修,并且皆为土渠,渠道过流能力严重不足,用水高峰期存在用水打挤 ,存在时段缺水的情况 ,导致项目区耕地农作物得不到适 时灌溉而在汛期又出现内涝,位于新胜四斗两岸现有近 1000 亩下湿田 ,这些田块地势低,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形成部分中低产田。 (三)、项目区灌溉水质分析 本项目灌区水源主要是岷江融雪降水和项目区及其上游降水组成,都为淡水,是优质的灌溉水源。 川西平原雨量充沛,流经 **的八大干渠与分干渠来水资源,通过渠道输水的自净功能,能够完全净化当地散居农户居民的生活废水。 仅选择下表列出的几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单位 MG/L): 检测项目 单位 检测成果 作物 GB50842020范围值 单项评定结果 铜 MG/L 0. 026 ≤ 合格 锌 MG/L 0. 24 ≤ 2 合格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19 氟化物 MG/L 0. 48 ≤ 2(一般地区) 合格 氰化物 MG/L 0. 003 ≤ 合格 氯化物 MG/L 57. 4 ≤ 350 合格 铅 MG/L 0. 01 ≤ 合格 砷 MG/L 0. 01 ≤ 合格 汞 MG/L ≤ 合格 PH 值 / 合格 从上表抽样检测结果可以确定灌区水源水质各指标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2020》的要求 ,判定为 优质灌溉水。 **2020 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20 第 四 章 项目工程方案 本项目 方案总说明 工程概况 项目区幅员面积约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400 亩,中低产田改造面积 4748 亩。 项目计划 整治渠道长度为 公里 ,其中改造新胜四斗 公里、新胜三斗 公里; 渠道附属建筑物有:机耕桥24 座、人行桥 111座、供水堰 22 座、跌水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