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菊花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300 年的栽培历史。 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 因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驰名全国。 在滁州有上千年的历史,为滁州之珍品,其花蕊金黄、朵白如雪、香气清雅,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滁菊原产地域。 滁菊是重要的中药材,其味甘,性微寒,惟滁菊含硒,光绪年间《滁州志》记载:“甘菊产大柳者、佳味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现代实用中药》评价道:“安徽滁州产菊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 中国《药材资料汇编》中称:“滁菊瓣软细浓密,味清芬幽 郁,故视之为珍品,并以入药为最合适。 ”用来泡茶,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长期饮用,具有疏风散热,明目平肝解毒之功效,并对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历时半年的检测分析,从内在成份上区别了滁菊与其它菊花质的不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确认了滁菊药用、保健价值的独特之处。 其主要有效成份黄酮比其它菊花高 32- 61%,挥发油的主成份桉叶二烯酮、龙脑等高于其它菊花。 它含有 17 种氨基酸,其中 8 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还含人体必需的 7 种微量元素(铜、铁、锌、钴、锰、锶、硒等),其中硒的含量 比其它菊花高 - 52 倍,是药、茶两用佳品。 可清热解毒、护肝明目,有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滁菊以其独特的药用、保健价值深受医药专家、行业青睐。 亳菊 亳菊产地主要种植的品种为“亳菊”,特征是头状花序小,舌状花多,管状花少,花序内有鳞片。 亳菊花是药用菊科植物,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经过医药专家 20 多年对菊花的调查研究证明,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如山东的济菊,是在清朝时引自亳州;祁菊据 1936 年赵橘黄先生所著的《祁州药志》 介绍,也是移自亳菊或怀菊的产地。 怀菊形态特征与亳菊完全一致,也有人认为是引自亳州。 亳菊品质优良。 菊花生长适温在 18— 21℃,最高 32℃,最低 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 10℃,因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带气温十分适宜。 另外,菊花为长夜短日性植物,在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长日照下,利于茎叶营养生长,每天 12 小时以上的黑暗与 10℃的夜温则利于花芽发育,所以菊花要在 11 月初才能盛开。 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产地,以亳菊最靠南,可避免花期霜冻的伤害,所以其品形俱佳。 亳菊朵大、色白,能疏风散热,解暑明目,人们常用以做成 药枕,以健身避秽。 华佗国药厂生产的“华佗药枕”就是用亳菊制成,行销全国。 怀菊 怀菊主要产于河南北部。 小怀菊,花序小,色白,管状花少,被认为质量好。 主要产于河南北部,同滁菊功效相似,人杰地灵的怀川,不仅人才辈出,物产的品质也秉承着这一方水土天、地、人的优秀品行。 天、地、人、物是记录时空轮回的主要内容,就像怀川人韩愈、李商隐、朱载癱一样,一旦出现并被历史认可,便会成为永恒的标志。 本草纲目载菊花唯怀庆府前原地名(河内)名地薇蒿、菊花品质上乘故名怀菊花。 传统医学认为:白菊花常用能清肝明目,黄菊 花能散风清热。 主产于焦作地区(武陟、温县)一带的怀药菊花是白菊花的一种,是最佳的药用菊花,抗病原体的作用。 怀菊花对金黄色的葡萄球菌、 BO-溶血栓性链球菌、伤寒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还有显著的疗效,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怀菊蚕沙枕 采用历史上久负盛名,盛产“四大怀药”著称的焦作地区的怀菊花、天然野菊花和优质蚕沙为主料,配以当归、川穹、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