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内容摘要:

实现了高注册人数和相对较低的人均成本。 第三个阶段开始于八十年代早期,由于通讯卫星技术的发展和通讯网络的不断完善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便利了。 这些技术促进了一种新型的实时的双向的电视会议系统的产生,或者是单向视频加双向音频的交互系统的产生。 在这个阶段之中,装有多媒体自学信息的 CDROM 产品成为主要的学习媒介。 此外,连接老师和学员的计算机网络让学员可以得到关于课程的最新信息。 学员通过录像资料,录音 资料,教材和多媒体 CDROMS 进行学习,他们的反馈信息通过设置在不同地方的远程教育教室的电子公告版系统传递给其他学员或者教师。 第四个阶段,随着远程通讯技 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远程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产生了 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 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通过信息通信网络进行异地远距离交互,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为随时随地跨地域的自主学习创造优越的条件,为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网上学习无疑为人们提供全面的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水平的学习信息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可以说只要进入互联网,没有得不到的培训内容,并且价廉物美。 无论哪个方面的网上教育内容,都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所有的技术特点,网上教育与 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显得更方便、快捷、灵活、有效。 通过互联网 ,教育将不再是长期的投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学习者能够实现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 其具有的优点有: 1. 跨越学习的时空障碍 2. 实现个性化学习。 3.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 享。 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斯坦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瑞典的 LUND 大学、香港的公开大学、韩国的金南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 釜金大学等。 我国大陆的现代网上远程教育起始于 1997 年,从中小学到大学,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远程教育学校在各地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998 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标志着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年年 底,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和浙江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大学,与此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北京 101 中学等一批单位也开始从事远程教育方面的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图 11 所示北京 101 远程教育网站首页。 图 12 北京 101 远程教育网站首页 自从 1999 年 6 月教育部第三次信息化工作把发展全国现代教程教育工程列为首当其冲的工作重点之后,远程教育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纵观网上教育的需求,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等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中等教育需求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哪 个国家的人们更像我们那样关心子女的学习与升学。 为此,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最舍得在子女的培养上进行投资,并且这种投资是长期的,也是最普遍的。 学历教育也是近年来形成的新的教育需求。 由于现在在招人才时,对学历的要求较高,给社会上相当多的人造成了巨大压力。 工作多年的人由于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学习,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加方便的方式来迅速获得学历教育。 这样各种学历教育就应运而生,网上 MBA就是典型的学历教育。 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4 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基于互联网( Inter)的远程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 们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 Inter 具有信息交流快、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 由于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它将教育体系扩展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 基于 Inter 的远程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 几 种。 1. 讲授式教学 基于 Inter 的讲授型远程教育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是以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冲出课堂,走向社会,可以向更广的区域,更多的人传授知识。 和传统的讲授式不同的是它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 教学内容,从而更形象、生动和逼真。 按是否在同一时间向不同地域的学习者传送教学信息,又可分为同步讲授型和异步讲授型两种模式。 1) 同步讲授式 这是一种在同一时间以同步的形式向各地的学习者讲授知识的模式。 它冲出了课堂或者理解为是一个没有地域限制的大课堂,教师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以多媒体的形式 (如文字、图形、动画、声音、图像等 )呈现教学内容。 因此,更形象、生动、逼真,给学习者多种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率。 这在高速网上,如: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 (ATM)网、交换式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等可以收到 很好的效果。 具体的实现方法,通常是教师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将组织好的教学信息存储在 Web 服务器上。 一般实现下载到学习端的计算机上。 授课时,教师通过 Web 服务器呈现教学内容,借助网络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实现同步。 学生则通过互连网的 WWW 技术,浏览这些教学信息, 达到学习的目的。 2) 异步讲授式 异步讲授式是指教学活动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不同进度随时都可以方便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特别适于个别化学习。 缺点是难以实现和老师面 对面实时交互,缺乏情感交流。 实现方法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文件,存放在 Web 服务器上,学生利用 Inter 的 WWW 服务、电子邮件服务 (Email)、文件传输服务 (FTP)和电子布告牌系统 (BBS)等,浏览页面进行学习,或将 WWW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服务器的教学内容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上,以便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学习。 目前有些教学单位建立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该中心包括有光盘库、教材数据库。 学习者可以通过 Inter,共享教学信息中心的资源。 在校园网内或高速网上,还可以根据需要点播视频教育教学节 目,实现电视点播 (Video On Demand)。 如安徽理工大学 图书馆网上报告厅。 2. 个别化学习模式 个别化学习模式是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模式。 基于互连网的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基于 WWW 服务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常常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或 Java 语言文件,存放在 Web 服务器上,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需要,通过 WWW浏览的方式访问远程服务器,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 学习者也可浏览其他教学内容,达到学习目的。 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学习者 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教学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流教师的指导。 2) 基于 Email的教学模式 学习者通过网络利用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或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通过Email 或 BBS 回答学习者的问题、布置作业和发布信息等。 学习者也可以利用Email 的形式,在网上进行探索和讨论,也是协同学习所利用的主要形式,通过互连网利用 Email形式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紧密联系起来。 3) 文件传送 (FTP) 教师将教学内容以 CAI 软件形式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学生学习时,利用Inter 的 FTP 服务,将 CAI 软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然后学习者在本地的计算机上进行个别化学习。 4) 远程登陆 (TELNET) 通过 Inter 的 TELNET 服务,学习者可以在网络型 CAI 教室远程登录,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或登录到一些实验室进行远程仿真实验。 也可以登录到数字图书馆或教学资源中心,检索和阅读学习资料。 基于互联 网的个别化学习,是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它可以不受带宽的限制,易于在网上实现。 3. 交互式学习 基于 Inter 的交互式学习,有实时和非实时两种交互模式。 1) 实时交互式 学习模式 目前,基于 Inter 实时交互式学习方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网络 CAI安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教学软件,学习时在网上运行这种软件,学习者根据白己的需要,在网上和服务器进行交互式学习。 为了达到这种在网上实时交互的目的,需要用可跨越平台运行的 CAI 教学软件,采用 Java 语言编制内嵌于 web 页面的 CAI 教学软件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由于这种 CAI 教学软件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可供更多的学习者在网上进行实时交互式学习。 提高了利用率。 这种网上直接运行多媒 体 CAI 软件的实时交互式学习仅在高速网上如FDDI、 ATM、高速以太网 上可以实现。 视频会议系统,也是基于 Inter 的实时交互式教学模式之一。 2) 非实时交互式学习模式 非实时交互式学习模式的形式很多,第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子公告牌,教师将教学信息,编制成超文本标记语言文件,放在 WWW 服务器上, 学习者通过浏览页面学习。 第二种通过文件传输服务,学习者利用这种服务技术,将网上的多媒体 CAI 软件下载到本机,进行个别化交互学习。 4. 协同、讨论学习模式 利用 CAI 教学软件进行个别化交互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 但是,个别化学习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受自身条件的限 制,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就 像 “山穷水尽疑无路”。 如果有一个群体,大家互相启发、讨论,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掌握,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通过 CAI的个别化学习对较初级的认知能力的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