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制冷与冷藏技术rdquo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高级) 100 名左右。 制冷专业的教师参与苏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制冷工上岗证考核与复检的培训工作。 我院的制冷专业是苏州制冷学术团体中的中坚力量。 每年 为企业培训上岗人员 100 名左右。 ( 2)对企业的技术服务 制冷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建设“苏州冷暖空调网”,为中小企业开展专业的工程设计,咨询管理和技术服务。 专业与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密合作,为苏州制冷紧缺型人才进行专业培养,课题研究,为苏州市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3)对中西部专业的对口援助 根据学院的对外援建的规划,制冷专业对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中西部院校的制冷专业在师资建设,专业的发展中对其进行结对援助。 五、 专业建设改革措施及建设内容 “校企共融” —— 整合资源,创建政府、行 业、企业多方参与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岗位应用性。 在新的形势下,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全面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挥政府、学院、行业、企业的各自优势,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 根据学院的“十二五”规划,学院的“一区二园三地”的具有战略性的建设,就是创建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制冷专业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整合 本专业的外部资源,将与苏州市人力与资源保障局(原苏州市劳动局)、苏州市制冷学会、苏州市制冷服务业商会、世界 500 强制冷企业(艾默生环境优化有限公司,苏州英格索兰设备有限公司)等多方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学院示范建设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指导下,创建制冷专业的制冷校企合作的机制和运转模式,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得各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专业高职教育现代化、促进苏州地方生产力发展、使苏州经贸学院的在苏州“紧缺型人才”制冷专业人才培 养中抢占市场点制高点。 ( 1)校企合作的架构 多方合作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 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 , 发挥 委员会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建立 健全 “委员会”工作 章程、工作机制,使其成为教学 层面 机制 创新 的 重要 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工学交替 、 订单培养、 学 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图 1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构架图 ( 2)“委员会”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校企合作体的 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 , 发挥 委员会成员各自优势,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安排教师企业锻炼、校企合作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制定《 制冷专业 校企 合作指导委员会 工作条例》, 委员 会成员共同参与各项制度的制定,并审议表决,保持校企合作的民主化、程序化。 校企共同制定 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召开工作 会议,与行业、企业代表共同商议制 定 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并付诸实施。 ( 3) “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核心效能 政行 校企深度融合,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参照专业工种制冷工认证 ,采取 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融通的“双证融通”的课程课程体系 ,深入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完善教学资源库。 建 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 基地 ,建立集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功能为一体产学研结合基地。 构建“人才立体评测网络”,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及学校对人 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时对岗位职业标准进行调整和补充。 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与行企共同打造一支技高业精的教师团队。 将我院 的“制冷与冷藏技术” 专业建成苏州 地区制冷 人才培养与 培训基地和制冷空调专业技术开发转移和技术服务中心。 “校企共参” —— 继续推进“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们目前的高职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 在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状 况和高职高专人才养模式的基础上,制冷专业经过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后,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制冷专业有 7 家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已经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制冷高级工的实训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完成,取得了良好的考证培训效果。 本专业还将进一步推进与艾默生环境优化有限公司、苏州英格索兰设备有限公司、南环桥冷库等苏州地区大型的制冷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依托专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的平台, 探索“工商融合”的学院特色培养 , 要开展 “工学交替” “订单式”“项目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创新人才培养。 专业 首要任务就是要创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促进本专业建设教育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制冷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通过加大校企合作, 与 10 个 企业合作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紧密型实习基地 7 个, 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良性运行机制保障下,挖掘和拓展 校企合作的 深度和广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能满足学生进行 “工学结合” 专业实习和 项岗实习和的需要。 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实习基地单位名称 开 发工学结合 任务 1 英格索兰 (中国 )工业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工程安装、管理实习、实训 3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 (苏州 )研发有限公司 制冷压缩机生产、质量检验实习、实训 3 苏净集团苏州安发国际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设计、安装实习、实训 4 苏州 市 南环桥市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高级工实习、实训 5 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空调工程施工管理 6 苏州市食品有限公司 制冷 系统实习 、实训 7 苏州创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生产、质量检验实习、实训 ( 1)工学 交替 , 提高人才质 量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充分利用 合作企业 就业基地这一平台,大胆实行工学 结合 、把课堂设在生产现场等新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把他们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学 交替 ,对 公司 而言, 公司 能提前培训、考察员工,等学生毕业后回到企业,再经过短暂的培养就可以委以重任。 对学校而言,进一步探索和践行了 高 职规律、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 对 接。 对 学生 而言, 不仅 感受了企业文化、增加了实践经验、缩短了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还能 进一步明 确了下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的方向。 ( 2) 订单培养 , 促进 互利双赢 实行 “订单培养 ”, 就 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我们与合作企业 的“订单培养”,就 做到 了 从 “学校教育模式 ”到 “校企 教育模式 ”的转变。 学生从进校起, 校企双方 就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实 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 实现 互动性的产学合作。 事实充分证明, 这样就 建立了 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 3) 积极 探索“工商融合”培养模式 我院的学院特色是“工 商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商科和工科的融合,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 制冷专业结合专业的特点,经过市场的调研,在坚持工科为主的前提下,专业的方向上将增设“冷藏物流”方向。 这是培养制冷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 相结合 的复合型人才。 物流师和制冷技师都是苏州市的紧缺型人才,我们经过对苏州制冷和物流企业调研,“冷藏物流”符合市场的方向。 这也是我们进行“工商融合” 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的探索。 ( 4) 创新教学方法, 使学生 在 “学中干”、 “干中学”, 获得真实的 职业体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式教学,就是学习者围绕某一个具体 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