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质课程教育,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学年,完成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群和职业能力临床课程群的学 习,专业课程由临床助产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同步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室实训或临床见习,同样融入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助产的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其中 12周在二甲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综合实习,另 24周分别进入儿科、新生儿室、妇产科、计划生育、母婴同室、产房等进行专门化方向的顶岗实习,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 与此同时完成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习,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并为考取上海市母婴 保健技术服务人员考 核 证书奠定基础,成为人文素养高、操作技能 精 的应用型助产专业专门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知识 技能 素质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以专业调研为依据, 按照助产护士的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证要求, 形成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核心能力模块 ,使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 构建知识 技能 素质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职业素质课程模 8 块由职业素养课程群和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群组成,核心能力模块由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群和职业能力临床课程群构成。 同时,根据相关能力和外围能力,精选人际沟 通、护理礼仪、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文课程和涵盖德、智、体、美素养如艺术欣赏、形体训练等选修课。 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 助产专业课程标准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形成我校助产专业的特色化课程体系。 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完善校院(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开展合作办学。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机制,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利用行业优势,本着 “校院(企)合作,互惠共赢 ”的原则,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 ,并争取与 母婴专科医院合作办学,探索校院(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加强与各合作单位的 联系, 建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加强见习、实习的过程管理 和重点教学环节管理 , 使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 提高临床见、实习效果,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紧密结合产科护士岗位任务、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在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分析完成岗位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关能力和外围能力,兼顾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想政治方向、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应变 能力 等职业素质,设计相应的课程,重组课程内容。 开展工作过程 系统化课程开发与资源 库 建设,通过 一 年 建设,争取将《母婴保健》建成 校级 级精品课程,将 《基础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助产学及技术》等课程 建成优质核心课程。 多元文化体验性项目课程单元设计。 根据产科护士岗位工作需要,以全力提倡母乳喂养、多元化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服务、出院后跟进等产科护士的工作任务为引领,融合多学科的知 识设计教学场景,利用先进的仪器、模型,设计体验性项目课程单元。 建立助产实践模式教学素材与教学影像库。 根据临床工作需要,校 院(企)合作联手开发助产专业理论与实践校本教材和实训手册,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核心技能操作标准,制作现代助产主导实践模式的基本操作与指导的影视录像或影像。 9 构建高职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和试题库。 兼顾注重助产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循证思维能力培养,基于助产岗位能力的技能分析,构成高职助产技能模块的基本框架,建立助产专业技能测试指标体系,为准入实习和顶岗实习建立测量标准。 将 助产士的培养目标和执业护士考试要求 相结合 ,编制考试题目,将不同类型的题目整理、归纳,形成模拟试卷。 使学生能学中练,练中学,不断提升理论知 识水平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搭建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紧密结合网络化学习( Elearning)的特点,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支持探究式教学、自主性学习,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手段,支持资源库的各种共享方式和机制 , 搭建 师生 互动平台, 探索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并 根据反馈信息 , 总结提高,不断完善、丰富资源库的内涵和外延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 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通过内部筛选责任心强、学 术水平高、具有临床实践经历的 “双师型 ”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 安排专业带头人赴境内外考察学习先进的助产教育理论、管理方法、及专业建设理念,拓宽专业带头人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主持教研科研课题,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教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使其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 组建专兼共建型助产专业教学团队。 引进专家引领机制,聘请课程专家 1~2人,行业资深专家 2~3人 ,指导助产专业课程建设,融合最新助产护理的理念和技术。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临床见习,使团队的 “双师型 ”师 资比例超过95%。 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办法, 从护理和助产行业中聘请 6~8名左 右 专科护理专业技术能手和助产专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动态兼职教师人才库, 并 开展双方互动式培训, 每学期安排 24次专兼教师集体备课, 一方面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 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形成优秀的 专兼共建型教学 团队。 10 培养 骨干教师 、优秀青年教师。 依托校企合作医院或通过校内竞聘等途径,引进、选拔、培养骨干教师 3~5人 、优秀青年教师 5~7人。 通过建立导师带教制,提高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提升专业建设 能力和引领团队的能力;通过选送优秀骨干教师或优秀青年教师进入上海产学研基地实践与进修或进入上海综合性医院和母婴保健机构参加临床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临床操作技能,成为 “双师型 ”教师;通过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进一步拓宽骨干教师或优秀青年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国际视野。 培养新进教师。 近几年,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及老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学院加快了人才引进步伐。 近两年,将根据专业需要,引进专业教师 2~4人, 学院将根据《新教师带教培养暂行办法》,采取一对一的 “导师制 ”带教培养模式对新教师进行带教培养,使新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 校的教学环境,提高业务水平。 ( 三 ) 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 构建 标准化助产模拟实训室。 学院现有助产实训室 1间,包括待产室、产房 、婴儿沐浴室,助产护理技能实训设备包括各种女性生殖器官解剖模型,胎儿各期发育模型,孕妇检查模型,新生儿模型,分娩机制模型,产床,新生儿暖箱、蓝光箱等。 在原有实训装备基础上,按标准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