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内容摘要:

范围内局部积水) 产生原因 ( 1)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 2)测量偏差,使场地标高不一。 防治措施: ( 1)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 2)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挖土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4 ( 1)基坑(槽)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 (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 (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土层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 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 处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推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措施。 超 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 产生原因: (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 3)测量放线错误。 防治措施:机械开挖,预留 ;加强测量复测,进行严格定位。 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产生原因: (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防治措施: 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 ~。 基底产生扰动土 产生原因: ( 1)基槽开挖时排水措施差,尤其是在基底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土很容易被扰动。 ( 2)土方开挖时超挖,后又用虚土回填,该虚土经施工操作后亦改变了原状土的物理性能,变成了扰动土。 防治措施: 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5 ( 1)认真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工作。 降水工作应待基础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 ( 2)土方开挖应连续进行,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雨季施工或基槽(坑)开挖后不能及时进行下一道 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 15~30cm的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开工前再挖除。 采用机械挖土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留一定厚度的土用人工清除。 冬季施工时,还应注意基底土不要受冻,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认真检查。 禁止受冻土被隐蔽覆盖。 为防止基底土冻结,可预留松土层或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措施,待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再清除松土层或去掉保温材料覆盖层。 ( 3)严格控制基底标高。 如个别地方发生超挖,严禁用虚土回填。 处理方法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回填土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填方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 ( 1)边坡坡度偏陡。 (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 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设施。 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防治措施: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做阶梯形接槎;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在边坡上下部做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填土出现 橡皮土 产生原因:在含水量较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施工后有轮式车辆碾压。 防治措施: ( 1)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 2)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下。 ( 3)施工后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 4)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6 风干至最 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 (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土颗粒过大,含石块等硬质填料;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 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 2)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量下的密实度要求。 (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防治措施: (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土料过筛;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 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 2)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时,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如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回填土沉陷 产生原因: ( 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冻土。 ( 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 3)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 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 防治措施:选用合格回填土料,控制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将有机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 基坑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产生原因: (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7 实。 (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 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回填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 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 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 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回填的土料(粉质黏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 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防治措施: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三、混凝土工程 蜂窝 蜂 窝通常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子、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造成混凝土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主体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过度流失; (6)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防治的措施。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 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及固接情况防止漏浆。 处理方法 (1)将蜂窝软弱部分凿去,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结合面冲洗干净。 (2)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用中粗砂。 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8 (3)水泥砂浆的配比为 1: 3,并搅拌均匀,有防水要求时,在水泥浆中掺入水泥用量1%3%的防水剂,起到促凝和提高防水性能的目的。 (4)按照抹灰工的操作方法,用抹子大力将砂浆压入蜂窝内,刮平;在棱角部位用靠尺将棱 角取直。 (5)修补完成后,用毛毡进行保湿养护。 麻面 麻面表现为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产生的原因 (1)主体工程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或碰坏; (2)主体工程表面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缝堵塞不严,局部漏浆; (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衬砌模板表面形成麻面。 防治的措施 确保主体工程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 应用海绵条、油毡纸等堵严,模板脱模剂应选用长效、洁净无污染的,并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表面基本无气泡排除为止; 处理方法 (1)将该处污点用水洗刷干净,于修补前用水湿透。 (2)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为细纱。 (3)水泥砂浆的配比为 1: 3,由于数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匀,随拌随用。 必要时掺拌白水泥调色。 (4)按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将砂浆用刮刀大力压入麻点,随即刮平。 (5)修补完成后,用毛毡进行保湿养护。 孔洞 孔洞表现为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 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产生的原因 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9 (1)对有配筋的主体工程而言,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或振捣不够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施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的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 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处理方法 (1)将修补部位的不密实混凝土及突出的骨料颗粒凿去,洞口上部向外上斜,下部方正水平。 (2)用高压水及钢丝刷将基层冲洗干净。 (3)孔洞周围先抹一层水泥素浆,然后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商品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填补并分层仔细捣实,以免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出现裂缝。 (4)抹光后的混凝土表面应覆盖塑料薄膜,并用支撑模板顶紧加压。 露筋 对地铁主体工程而言,露筋主要表现为有配筋的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 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主体模板外露。 (2)主体工程某些部位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模板或靠条未涂刷脱模剂或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未充分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防 治的措施 轨道交通土建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0 浇灌混凝土前,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 ,并加强检查,尤其是灌注混凝土前的隐蔽检查。 此外,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并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易性良好;若浇灌高度超过 2m 时,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混凝土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模板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此外,在脱模时,由于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设计标准,易被碰伤,因此,在拆模时应严格避免模板碰伤衬砌混 凝土。 处理方法 凿除裸露钢筋表面及周围砼,处理方法同蜂窝。 夹层 夹层表现为混凝土内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