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内容摘要:

保证套管不破坏的 前提下,还应使所设计出的套管柱在成本上是最低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套管柱设计的 “既安全又经济 ”的原则。 油层套管柱设计 计算的相关公式 ( 1) 某井段的最大外挤压力 310  Ddc gDSp  ( 31) 式中 d —该井段所用你讲的最大密度, g/cm179。 ; D 为某段钢级的下入深度, m。 ( 2) 某段钢级 套管的最大下入深度 310  Dd Dn gSD   ( 32) 式中 D —某段钢级套管的抗外挤强度, MPa; DS 为最小抗外挤强度安全系数,取。 10 ( 3) 套管浮力系数 sdBK 1 ( 33) 式中 s —某段所用钢材的密度,取 179。 . ( 4) 安全系数 抗拉安全系数: tS。 按抗外挤强度设计由下向上选择第一、二段套管的使用长度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第一段套管如下: 表 31 第一段套管选择 钢级 外径(mm) 内劲(mm) 壁厚(mm) 均重(N/m) 抗拉强度(KN) 抗内压强度 (MPa) 抗挤强度(MPa) 管体屈服强度 (KN) J55 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第二段套管如下: 表 32 第二段套管选择 钢级 外径(mm) 内劲(mm) 壁厚(mm) 均重(N/m) 抗拉强度(KN) 抗内压强度 (MPa) 抗挤强度(MPa) 管体屈服强度 (KN) J55 204,3 根据以上数据求出第一、二段套管的使用长度 解: ( 1)对第一段油层套管进行抗外挤强度校核 由公式( 31)得 M P aSgDp Ddc 6 9   由表( 31)知: MPac  所以 11 ccP  所以第一段套管满 足抗挤要求 11 ( 2)确定第一、二段油层套管的使用长度 由表( 32)得 MPac  由公式( 32)得 mgSD Ddc 4 0 332    取 2D =1400m,则第一段油层套管使用长度 mDDL 2 9 51 4 0 01 6 9 5211  取每根套管长度为 则第一段油层套管使用根数: 1 N 根 取 1N =33 根 则第一段油层套管实际下入井中的长度为 mL 0 39。 1  则第二段 油层套管使用长度为 mL 3 9 0 01 6 9 52  则第二段油层套管使用根数: 22  LN 根 取 2N =153 根 则第二段油层套管实际下入井中的长度为 mL 3 9 39。 2  ( 3) 对第二段油层套管进行抗外挤强度校核 由 公式( 31)得 M P aSgDp Ddc   由表( 31)知: MPac  所以 22 ccp  所以第二段套管满足抗挤要求。 油层套管的抗拉强度校核 ( 1) 第一段油层套管抗拉强度校核 解: 由公式( 33)得  sdBK  由表( 31)知 第一段油层套管均重为 12 mNqc / 则第一段油层套管在钻井液中的重量: KNSLqKSW tcBtB7 0 0 2 0 2 3111 由表 (31)得 KNt  所以 11 ttB SW  所以第一段油层套管满足抗拉要求 ( 2) 第二段油层套管抗拉强度校核 解: 由公式( 33)得  sdBK  由表( 31)知 第二段油层套管均重为 mNqc /  则第一段油层套管在钻井液中的重量: KNSWWSW tBBtB) 3 9 ()(321 由表 (31)得 KNt  所以 11 ttB SW  所以第二段油层套管满足抗拉要求。 表层套管柱设计 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表层套管如下: 表 33 表层套管选择 钢级 外径(mm) 内劲(mm) 壁厚(mm) 均重(N/m) 抗拉强度(KN) 抗内压强度 (MPa) 抗挤强度(MPa) 管体屈服强度 (KN) 13 H40 323 判断表层套管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解: ① 对表层套管进行抗外挤强度校核 则表层套管使用根数: 2  LN 根 取 N =38 根 则第二段油层套管实际下入井中的长度为 mL 39。  由公式( 31)得 M P ag D Sp Dd   由表( 31)知: MPac  所以 ccp  所以表层套管满足抗挤要求 ② 表层套管抗拉强度校核 解: 由公式( 33)得  sdBK  由表( 31) 知 第一段油层套管均重为 mNqc / 则表层套管在钻井液中的重量: KNLSqKSW tcBtB 3 由表 (31)得 KNt  所以 1ttB SW  所以表层套管满足抗拉要求。 结论设计 14 套管柱设计参数表: 套管层位 项目 井段( m) 钢级 外径(mm) 内径(mm) 壁厚(mm) 均重(N/m) 抗拉强度(KN) 抗内压强度 (MPa) 抗挤强度 (MPa) 管体屈服强度 (KN) 表层套管 0350 H40 323 油层套管П J55 204,3 油层套管 І J55 第 4 章 钻柱设计 合理的钻柱设计是确保优质、快速、安全钻井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对深井钻井,钻柱在井下的工作条件十分复杂与恶劣,钻柱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 钻柱设计包括钻柱尺寸选择和强度设计两方面内容。 在设计中,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满足强度(抗拉强度、抗击强度等)要求,保证钻柱安全工作; 第二, 尽量减轻整个钻柱的重力,以便在现有的抗负荷能力下钻更深的井。 钻铤的设 计 根据钻头直径选择钻铤外径,钻铤长度取决于选定的钻铤尺寸与所需钻铤重 15 量。 所需钻铤长度的计算公式 BcNc Kq SWL  ( 41) 式中 W—设计最大钻压, KN; NS —安全系数,此取 NS ; BK —钻井液浮力系数; cL —所需钻铤的长度, m; cq —每次开钻所需钻铤单位长度重量, N/m; cN —每次开钻所需钻铤的根数,没跟钻铤的长度。 计算钻柱所受拉力的公式 Bcc KqLqLp )]()[(  ( 42) 式中 p—悬挂在钻井液中钻柱任意截面上所受拉力, KN; cL —钻铤的长度, m; cq —钻铤单位长度重量, N/m; L—钻杆长度, m; q—钻杆单位长度重量, N/m。 gLp d外挤 ( 43) 式中 外挤p —钻杆所受外挤压力, MPa; d —最大钻井液密度, g/cm3。 钻铤、钻杆长度的计算 一次钻开钻具组合 ( 1) 钻铤长度的确定 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钻铤,选用钻铤: NC5680 外径为 ,内 16 径为 ,长度为 , mKNqc / , KNW 140 ,最大需要抗挤强度MPac 。 求钻铤的使用长度。 解: 浮力系数  sdBK  所需钻铤重量为 KNK SWm BN 0  则钻铤长度为 mqmL cc 9 7  则钻铤根数为  cc LN 根 取 10cN 根 则实际钻铤使用长度为  由公式( 43)得 M P agLp d 3   而 MPaD  所以 Dp  所以钻铤满足抗挤强度要求 ( 2) 钻杆长度计算 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钻杆,选用外径为 ,内径为 ,钢级为 D 级,按最小屈服强度计算最小抗拉力 KNFy  ;最小抗挤压力为; mNq / 的钻杆, MOP 为拉力余量,一般取 200~ 500KN,抗拉安全系数 。 求钻杆的使用长度。 解: 由书查得 ty ,取 MOP=300 则最大安全静拉力为 ① 安全系数法 17 KNSFF tya  ② 设计系数法 KNFFtyya  ③ 拉力余量法 KNM O PFF ya  由 aF 最小原则知,取 KNFa  由公式( 42)转化得 mKqKKLqFLBBBcca3 1 9 7 )91102 1 9 0()(3 由钻铤长度知,钻杆长度为 mL 26491355  钻杆根数 N 根 取 29N 根 则钻杆实际长度为 mL 39。  ( 3) 校核钻杆强度 解: 由公式( 43)得 M P agLp d 3   而 MPaD  所以 Dp  所以钻杆满足抗挤强度要求 二次开钻钻具组合 ( 1) 3551100m ① 钻铤长度的确定 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钻铤,选用钻铤: NC5070 外径为 187mm,内径为 ,长度为 , mKNqc / , KNW 140 ,最大需要抗挤强度MPac 。 求钻铤的使用长度。 解: 18 浮力系数  sdBK  所需钻铤重量为 KNK SWm B N 0  则钻铤长度为 mqmL cc 2 36 0 9 7  则钻铤根数为 5  cc LN 根 取 14cN 根 则实际钻铤使用长度为  由公式( 43)得 M P agLp d 3   而 MPaD  所以 Dp  所以钻铤满足抗挤强度要求 ② 钻杆长度计算 查《钻井手册(甲方)》选择钻杆,选用外径为 127mm,内径为 ,钢级为 D 级,按最小屈服强度计算最小抗拉力 KNFy  ;最小抗挤压力为; mNq / 的钻杆,求钻杆的使用长度。 解: 由书查得 ty ,取 MOP=300 则最大安全静拉力为 安全系数法 KNSFFtya  设计系数法 KNFFtyya  拉力余量法 19 KNM O PFF ya  由 aF 最小原则知,取 KNFa  由公式( 42)转化得 mKqKKLqFLBBBcca28 4 )()( 由钻铤长度知,钻杆长度为 mL 7。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