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3. 剪切 主要内容:剪切及挤压假定计算,剪切面及挤压面的概念。 (二)扭转 1. 扭矩及扭矩图 主要内容:提出外力偶与功率、转速的关系,熟练应用截面法求内力 扭矩并作扭矩图。 2. 圆截面应力分布及计算、变形、强度及刚度条件、剪切虎克定律 主要内容:圆轴扭转应力公式的推导、强度计算;扭转变形公式,刚度计算、剪切虎克定律。 (三)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1. 静矩、形心、惯性矩 主要内容:惯性矩、惯性 积的定义及简单计算,静矩与形心坐标关系。 2. 平行移轴公式、叠加法 主要内容:平行移轴公式的建立与使用条件,以及应用;会用叠加法求复杂图形的形心。 (四)弯曲内力 1. 剪力、弯矩 主要内容:常见支座及载荷情况简化方法及结果;用截面法求内力 Q、 M 以及 Q、 M“ +”、“ ”的规定。 2. 剪力方程、弯矩方程、剪力图、弯矩图 主要内容:建立 Q、 M 方程的方法,强调分段,利用 Q、 M 方程作 Q、 M 图;载荷集度、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叠加法画复杂载荷梁的 M 图;作刚架 Q、 N、 M 图。 车辆工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 (五)弯曲应力 1. 弯曲正应力、正 应力强度条件 主要内容:纯弯曲梁正应力公式的推导、使用条件及推广;掌握强度计算的步骤 危险截面、危险点。 2. 矩形截面剪应力的计算 主要内容:矩形截面剪应力公式的推导及推广、工字钢截面剪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分析影响正应力强度条件的因素,提高强度的各项措施。 (六)弯曲变形 1. 挠度、转角、挠曲线方程、积分法 主要内容:弯曲变形的反映指标,挠度、转角,建立挠曲线方程,忽略剪力影响,指出其应用范围;积分法求变形的步骤及方法,边界条件。 2. 叠加法,静不定梁的解法 主要内容:叠加法求变形的解题思路及应用条 件,静不定梁的解法,刚度条件,提高梁刚度的措施,弯曲中心概念,弯曲中心性质。 (七)点的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1. 点的应力状态 主要内容:从轴向拉(压)杆斜截面应力公式出发,提出点应力状态概念及描述一点处应力状态的方法;讲述平面应力状态的解法 解析法,已知原始单元体求任一斜面应力,求主应力及方向,图示主单元体的方法。 2. 图解法,广义虎克定律 主要内容:应力圆的几何作法,明确点面对应关系、夹角关系;空间应力状态、三向应力圆及 max 公式;平面应变的一般关系,广义虎克定 律公式及应用条件。 3. 强度理论 主要内容:变形比能概念,介绍形状改变比能、体积改变比能及表达式;明确建立强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掌握四种强度理论的观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正确选用强度理论,用强度理论建立强度条件的步骤。 (八)组合变形 1. 叠加法的具体应用 主要内容:叠加原理在组合变形应力、强度计算中的作用及适用条件。 2. 组合变形构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 主要内容:明确概括组合变形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分析变形种类 画出内力图 确定危险截面 判断危险点 (叠加)或取单元体 建立强度条件;对斜弯曲、拉(压)弯、弯扭组合变形进行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 (九)动载荷 1. 能量法求解冲击问题 主要内容:动载荷、动荷系数的概念,用能量法求解受冲击杆件的应力和变形。 冲击形式包括自由落体、水平冲击和扭转冲击。 冲击韧度,提高抗冲击能力的措施。 (十)交变应力 1. 疲劳破坏的特点,持久极限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主要内容:从工程实际中介绍交变应力概念以及交变应力情况分类;交变应力下疲劳车辆工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 破坏现象及特点;交变应力的反映指标和几种特殊循环下的参数;材料持久极限的概念,对称循环确 定材料持久极限的方法及对于试件的要求;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对称循环、非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工程上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十一)压杆稳定 1. 压杆的分类、临界力的计算 主要内容:弹性稳定的概念,提出细长压杆的失效现象。 建立弹性平衡的稳定性、临界状态和临界力等基本概念。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欧拉公式的推导,分析杆件不同约束对临界力的影响。 从临界力引出压杆柔度,介绍压杆分类、欧拉公式的适用条件及不同压杆临界力计算和临界应力总图。 2. 压杆的稳定设计 主要内容:压杆的稳定校核,由稳定条件进行稳定校核、截 面选择或确定最大载荷。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途径。 (十二)电测应力分析 1. 电阻应变计法的原理及应用 主要内容:介绍用应变片把应变转换成电阻变化的基本原理及必要性。 介绍电阻应变仪的工作原理。 六 、习题 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习题,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 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七、实践教学环节 1.实验项目 与内容提要:实验 10 学时, 实验内容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每组 人数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备注 1 参观操作实验 10 2 基本 实验 2 拉伸、压缩实验 10 2 基本 实验 3 金属材料剪切弹性模量 G 的测定 10 2 基本 实验 4 扭转实验 10 2 基本 实验 5 纯弯曲梁正应力分布电测实验 10 2 基本实验 合计 10 八、课程学时分配 (建议) 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基本内容讲课 62 学时,实验 10 学时。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备注 1 绪 论 2 2 拉伸和压缩 6 车辆工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3 3 参观操作实验 2 4 剪 切 2 5 扭 转 6 6 扭转实验 2 7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4 8 弯曲内力 6 9 弯曲应力 6 10 纯弯曲梁正应力分布电测实验 2 11 弯曲变形 6 12 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8 13 组合变形 6 14 动载荷 4 15 交变应力 4 16 压杆稳定 6 合 计 72 九、优选专业 四年制本科车辆工程专业 十 、执行大纲中的说明 1.本大纲是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汇编。 2.本大纲只是简单说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应积极进行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3.积极倡导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现代化 教学手段,以提高课时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 4.课程内容中的了解部分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该学科的了解。 除此之外其余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即是该课程的重点。 5.习题课及分析讨论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保证和加强实验教学,并有相应的考核制度。 6. 成绩考核评定办法:期末考试(闭卷)占 70%,作业平时成绩占 20%,实验成绩占 10%。 执笔: 审核:万玉琼 车辆工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 课程代码: 《 电工与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al Technology amp。 Electrical Engineering 学分: 总学时: 128 理论学时: 100 实验 /实践学时: 28 一、 课程性质 与任务 《电工与电子技术》 是 车辆工程 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 128 学时, 8 学分,考试课。 目前 电工 与电子 技术 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十分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它学科领域,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 任务是 使学生获得电工 与电子 技术方面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 电工 电子 技术 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科研和工程技术 方面工作 打下一定基础。 在教学 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教书育人寓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 课程 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 理解电路基本定律,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会查阅手册 , 具有安装和调试简单电路的能力 ; 3. 了解常用电机、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特性,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功能;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4.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和性能参数;掌 握模拟放大电路、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5.掌握数字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常用数字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应用。 6.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 》 、 《 大学物理 》 、 《 大学物理实验 》等。 四、主要参考教材 1. 秦增煌 . 电工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七版), 2020 2. 渠云田 .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 康华光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阎石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5. 王鸿明 .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上下册)(第二版)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五 、课程内容 (一)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主要内容: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电路模型、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二) 电路的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电流源、电压源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 ,结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车辆工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5 (三) 电路的暂态分析 主要内容:电阻、电感、电容元件,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 RC 电路的响应,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 RL 电路的响应。 (四) 正弦交流电路 主要内容: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交流电路频率特性,功率因数的提高。 (五) 三相电路 主要内容:三相电压,负载的 Y 形接法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接法的三相电路,三相功率。 (六) 磁路与铁芯线圈电路 主要内容:磁路及其分析方法,交流铁心线圈电路,变压器,电磁铁。 (七) 交流 电动机 主要内容: 三相异步电动机 结构和 转动原理 , 三相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 、 起动性能 、调速方法 和 制 动原理及电动机铭牌数据,单相 异步电动机。 (八) 直流电动机 主要内容:直流电机结构、工作原理和励磁方式,直流电机的 机械特性 、反转和 调速方法。 (自选) (九) 控制电机 主要内容:交直流伺服电动机,步进电机,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自选) (十)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主要内容:常用控制电器,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笼型电动机正反转运行的控制线路,笼型电动机行程控制与时间 控制。 (十一)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 方式, 可编程控制器 的 程序编制 ,应用举例。 (十二) 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 主要内容:发电 和输电概述,工业企业配电方式,安全用电方法。 (十三) 电工测量 主要内容:电工测量仪表的分类和型式,电流、电压和功率的测量,万用表和兆欧表, 用电桥测量电阻、电容与电感。 (十四) 半导体器件 主要内容: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光电器件。 (十五) 基本放大电路 主要内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与静动态分析,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射极输出器,差分放大电路,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车辆工程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6 (十六) 集成运算放大器 主要内容:集成运放的简 单介绍,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信号处理、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使用运算放大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十七) 电子电路中的反馈 主要内容:反馈的基本概念,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振荡电路中的正反馈。 (十八) 直流稳压电源 主要内容:整流电路,滤波器,直流稳压电源。 (十九) 电力电子技术 主要内容:电力电子器件,可控整流电路,逆变电路,交流调压电路,直流斩波电路。 (自选) (二十)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主要内容:数制和脉冲信号,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 TTL 门电路, CMOS 门电路,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和数字显示,数据分配器和数据选择器。 (二十一)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主要内容:双稳态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555 定时器。 (二十二)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主要内容: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 (自选) (二十三 )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主要内容: D/A 转换器, A/D 转换器。 六 、习题 根据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习题。 习题作业难易适中,能起到巩固理论 ,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必须独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
孔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供油量的大小。 回油孔式喷油泵的供油量调节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终点调节式、始点调节式及始终点调节式。 回油孔式喷油泵柱塞头部因此有不同线型, 5 ①终点调节式:喷油泵的柱塞头部结构,平顶且斜槽向下。 特点是供油始点不变,终点均随负荷改变。 负荷大时,供油终点滞后;负荷小时,供油终点提前。 ②始点调节式:喷油泵的柱塞头部结构,平底且斜槽向上。 特点是供油终点不变,始点随负荷改变
(5)ζ 相的成分相当 Fe2N,具有斜方点阵 ,可看作 ε 相的扭曲变体 ,存在于狭小的温度范围内 (氮的质量分数 WN 为 ~ % )。 温度高于 490℃ 时, ζ 相转变为 ε 相。 ζ 相脆性很高,渗氮时不希望它存在。 合金钢渗氮过程中,氮不仅与铁形成化合物,还与合金元素形成化合物。 在共析温度下渗氮时,先形成含氮的 α 相。 当它达到饱和程度后,依次形成铝及钛的化合物
将 棒料 80 ㎜ 165 ㎜ 坯料加热至 1180~ 1240℃ ,经模锻 尺寸为 60 ㎜ 165 ㎜ ;在压床上切边;再在模锻锤上进行热校正;最后经热处理消除内应力,调整其硬度值到 28~ 32HRC。 套筒 毛坯主要技术要求有: 1)热处理: 正火 28~ 32HRC。 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 或 (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 30~ 50℃ 保持适当时间后
存进货商品的名字、数量、进货日期等信息 ,完成后由系统 存入数据库。 2. 4. 1. 2 方法 运用简单的输入、 输出语句、 if、 while、 switch 控制语 句实现功能,运用链表的形式存储商品信息。 2. 4. 1. 3 输入 商品名 字符串型 数量 整型 进货日期 字符串型 2. 4. 1. 4 处理【处理特点和目的,如: a.用图表说明程序的运行的逻辑流程;
: 在建立安全 隧道时有以下特性:透明连接、隧道管理、明密结合、网段分割、用户定制、安全算法的协商。 二、 点到点的网络加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办公要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加密到端用户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对于那种跨区分散式分布且分布点人员相对较少的网络,当要求安全可靠的内部通信时,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策略就是利用端到端的 VPN 解决方案,如图所示: 点到点之间采用网络加密卡来进行安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