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外脚手架、外用人货电梯、卸料平台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7) 扣件式双管的高度 18600mm,钢管长度 6500mm; 连墙件 ( 1)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 300mm; ( 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 施固定; ( 3)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 4) 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大于 4m。 (5) 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 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 6)连墙件的构造要求: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斜连接; (7) 连墙件的构造要求: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 构造,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 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 4mm 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时不应少于 2 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 6mm 的钢筋; ( 8)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 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与脚手架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 45 度~ 60 度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 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 9)架高超过 40m 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门洞处构造 ( 1)门洞采用上升斜杆,平行弦杆桁架结构型式,斜 杆与地面的倾角在 45 度~ 60 之16 间。 门洞桁架的型式采用 B 型 ; ( 2)双排脚手架门洞处的空间桁架,除下弦平面外,应在其余 5 个平面内的图示节间设置一根斜腹杆 (图中的 11,22,33 剖面 ); 斜腹杆宜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 150mm。 当斜腹杆在 1 跨内跨越 2 个步距时,宜在相交的纵向水平杆处增设一根横向水平杆,将斜腹杆固定在其伸出端上;斜腹杆宜采用通长杆件,当必须接长使用时,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采用搭接; ( 3)门洞桁架下的两侧立杆应为 双管立杆,副立杆高度应高于门洞口 1~ 2 步; ( 4)门洞桁架中伸出上下弦杆的杆件端头,均应增设一个防滑扣件,该扣件宜紧靠主节点处的扣件。 剪刀撑与横向斜撑 (1) 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 6,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 4 跨,且不应小于 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 45 度~ 60 度之间; (2) 外侧立面的两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 15m; ( 3)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宜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m,应采用不少于 2 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 边缘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 4)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 150mm; ( 5)横向斜撑的设置应在同一节间,由底至顶层呈之字型连续布置,斜撑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当斜撑在 1 跨内跨越 2 个步距时,宜在相交的纵向水平杆处增设一根横向水平杆,将斜撑固定在其伸出端上;斜撑采用通长杆件,接长使用时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 (6) 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 置横向斜撑,中间宜每隔 6 跨设置一道; 斜道 (1) 脚手架采用之字型斜道; ( 2)斜道宜附着外脚手架或建筑物设置;运料斜道宽度不宜小于 ,坡度宜采用 1:6;人行斜道宽度不宜小于 1m,坡度宜采用 1: 3; ( 3)拐弯处应设置平台,其宽度不应小于斜道宽度; ( 4)斜道两侧及平台外围均应设置栏杆及挡脚板。 栏杆高度应为 ,挡脚板高度不应小于 180mm; ( 5)运料斜道两侧,平台外围和端部均设置连墙件;每两步应加设水平斜杆,设置剪刀撑和横向斜撑。 ( 6)斜道脚手板横铺时,应在横向水平杆下增设纵向支托杆,纵向支托杆间距不应大于 500mm;接头采用搭接;下面的板头应压住上面的板头,板头的凸棱处宜采用三角木填顺; ( 7) 3 人行斜道和运料斜道的脚手板上应每隔 250~ 300mm 设置一根防滑木条,木条厚度宜为 20~ 30mm。 地基与基础 根据本工程脚手架搭设高度和施工现场的土质情况,对脚手架基础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20)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架基采用三七灰土回填,考虑到外架的牢固、稳定、安全、必须对基上土分 层夯实,平整,再浇 C15 砼垫层 10cm 厚抹平,脚手架底座面标高应高于自然地平 50mm,四周做返水沟作有序排水,防止架基浸水下沉,影响安全,基础验收合格后应准确放样定位。 17 1脚手架拆除 ( 1)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 2)应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拆除顺序和措施,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 3)应由施工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 4)拆除作业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 ( 5)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后再拆除 脚手架,分层拆除,高度不应大于 2 步,如大于 2 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 6)当拆至最后一根立杆高度时,应在适当位置加临时抛撑后再拆除连墙件; ( 7)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落地式扣件钢管脚手架计算书 钢管脚手架的计算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20)。 计算的脚手架为双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为 ,立杆采用单立管。 搭设尺寸为:立杆的纵距 ,立杆的横距 ,立杆的步距。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 48 ,连墙件采用 2步 2跨,竖向间距 ,水平间距 米。 施工均布荷载为 ,同时施工 2层,脚手板共铺设 4层。 一、大横杆的计算 : 大横杆按照三跨连续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大横杆在小横杆的上面。 按照大横杆上面的脚手板和活荷载作为均布荷载计算大横杆的最大弯矩和变形。 大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1=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 P2= 活荷载标准值 Q= 静荷载的计算值 q1= + = 活荷载的计算值 q2= = 大横杆计算荷载组合简图 (跨中最大弯矩和跨中最大挠度 ) 18 大横杆计算荷载组合简图 (支座最大弯矩 ) 最大弯矩考虑为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跨中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 跨中最大弯矩为 M1=( + ) =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 支座最大弯矩为 M2=( + ) = 我们选择支座弯矩和跨中弯矩的最大值进行强度验算: = 106/= 大横杆的计算强度小于 ,满足要求 ! 最大挠度考虑为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计算公式如 下 : 静荷载标准值 q1=+= 活荷载标准值 q2= 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 V=( + ) (100 105)= 19 大横杆的最大挠度小于 ,满足要求 ! 二、小横杆的计算 : 小横杆按照简支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大横杆在小横杆的上面。 用大横杆支座的最大反力计算值,在最不利荷载布置下计算小横杆的最大弯矩和变形。 大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1= =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 P2= 活荷载标准值 Q= 荷载的计 算值 P= + + = 小横杆计算简图 最大弯矩考虑为小横杆自重均布荷载与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 均布荷载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 集中荷载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 M=( ) + = 106/= 小横杆的计算强度小于 ,满足要求 ! 最大挠度考虑为小横杆自重均布荷载与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挠度和 均布荷载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 20 集中荷载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 小横杆自重均布荷载引起的最大挠度 V1= (384 105 )= 集中荷载标准值 P=++= 集中荷载标准值最不利分配引起的最大挠度 V2= (3 )/(72 105)= 最大挠度和 V=V1+V2= 小横杆的最大挠度小于 ,满足要求 ! 三、扣件抗滑力的计算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按照下式计算 (规范 ): R ≤ Rc 其中 Rc —— 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 ,取 ; R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1= =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 P2= 活荷载标准值 Q= 荷载的计算值 R= + + = 单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满足要求 ! 当直角扣件的 拧紧力矩达 ,试验表明 :单扣件在 12kN的荷载下会滑动 ,其抗滑承载力可取 ; 双扣件在 20kN的荷载下会滑动 ,其抗滑承载力可取。 四、脚手架荷载标准值 : 作用于脚手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21 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每米立杆承受的结构自重标准值 (kN/m);本例为 NG1 = = (2)脚手板的自重标准值 (kN/m2);本例采用冲压钢脚手板,标准值为 NG2 = 4 (+)/2= (3)栏杆与挡脚手板自重标准值 (kN/m);本例采用栏杆、冲压钢脚手板挡板,标准值为 NG3 = 4/2= (4)吊挂的安全设施荷载,包括安全网 (kN/m2); NG4 = = 经计算得到,静荷载标准值 NG = NG1+NG2+NG3+NG4 =。 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内、外立杆按一纵距内施工荷载总和的 1/2取值。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NQ = 2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W0 —— 基本风压 (kN/m2),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20)的规定采用: W0 = Uz —— 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20)的规定采用: Uz = Us —— 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