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修补测技术设计书内容摘要:

0cm20cm。 埋石点应选择在一级图根点上,以基本图幅为单 位, 1:1000 地形测图每幅不应少于 4 个(包括高级点在内),应注意均匀分布,并保持相邻埋石点方向通视。 图根埋石点的标石规格及埋石要求 :在路面上的用切割机切开长宽为 20cm20cm 深为 15cm 的路面后,灌入混凝土,中心插入一钢钉为点位标志。 ( 4)图根导线点编号 按《 2020 年数字地形图修补测技术要求书》编制。 ( 5)水平角观测 ①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应进行检校。 ②水平角采用 DJ2型全站仪按全圆方向法观测,当方向数少于或等于 3个时,可不归零。 采用电子手簿记录。 观测要求及限差下表。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 长 (m) 测距中误差( mm) 测角中误 差 (″ ) 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 ) 图根 80 177。 15 177。 20 ≤ 1/4000 ≤177。 40 n 注: n 为测站数。 ( 6)距离观测 ①图根边长使用全站仪(与测角同型号)单程观测一测回。 ②加常数、乘常数、气象改正可直接预置入全站仪对边长进行改正。 仪器高和觇标高精确至。 边长只须进行改平,无须投影。 ( 7)图根高程观测 数字测图等高距为 1m,根据《规范》 规定,图根点的高程以一、二级导线点高程为起算,采用三角高程的方法测定,组成三角高程路线,路线边数应≤ 12 条,当组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之间不得大于 8条边。 ①垂直角观测要求及高差计算要求下表。 项目名称: 厦门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2020年数字地形图修补测 文件名称:技术设计书 福建省八闽测绘院 12 中丝法 测回数 垂直角较差、指标差较差 (″ )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m) 各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 (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mm) 对向观测 1测回 ≤ 25 ≤ S ≤ HC ≤177。 40 ??D 注: S 为边长( km) , HC为基本等高距( m) , D 为测距 边边长( km)。 ②凡组成三角高程路线的各边之垂直角,均应进行对向观测。 ③图根导线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手簿进行记录。 ( 8)平差计算 经全面检查验算后,用清华山维 Nasew2020 平差软件进行计算,计算时按严密平差模型进行。 计算结束输出高程闭合差资料、高程平差计算资料、平面闭合差资料、平面平差计算资料等,编写平差计算报告。 细部测量 数据格式和数据组织模式 采用 AutoCAD2020 的 “DWG” 数据格式。 数据组织模式包括各要素对象的基础属性描述与表达方式、空间定位描述与表达方 式、图式符号化描述与表达方式、相关关系描述与表达方式。 A标段 测绘产品采用采购人指定的 “ 城市数字测绘与管理系统 (UDSMS )” 软件的 “DWG” 数据组织模式。 基本精度及成图规格 ( 1) 一级地物点相对于临近控制点(一级图根的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应≤177。 ;二级地物点相对于临近控制点(二级图根的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应≤177。 ;其他地物点相对于临近控制点(含二级图根的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应≤177。 ( 2) 高程精度按《规范》对 1: 1000 数字地形图的有关要 求执行。 ( 3) 基本等高距为 1米,高程注记点注至 米。 ( 4) 城市建成区的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及上各级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177。 ( 5) 其它地区地形图高程精度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 ≤ 1/3 ≤ 1/2 ≤ 2/3 ≤ 1 项目名称: 厦门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2020年数字地形图修补测 文件名称:技术设计书 福建省八闽测绘院 13 (等高距) ( 6) 按 1: 500 数字测图的要求 进行采集地形、地物点,修测 道路 数据文件以 道路名 命名, 1: 500、 1: 1000 数字地形图数据文件以图幅号命名。 外业数 据采集基本要求 作业前各作业员应对相应的《规范》、《图式》、《技术要求书》及《 项目 设计书》认真学习,细心领会,熟练掌握,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图质量。 ( 1) 采用 2〞 或 5〞 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测定 地形地物点 三维坐标, 测图最大视距不宜大于 160m。 作业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并应注意不同测站施测重合点检核。 ( 2) 外业数据采集 有码模式, 采用小棱镜进行测量, 全站仪设置 棱镜 改正常数,立镜点应与定位点或定位线严格一致,不采用 无棱镜 测量模式。 作业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并应注意不同测站施测重合点检核。 ( 3) 外业数据以确定的修测 道路 为单位进行地物、地形要素全野外数字采集,所有地物点、地形点均需实测坐标、高程。 地物点按 1:5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要求详尽精确测绘。 ① 一级地物点:道路、街、巷、加固坎(坡、堤岸、沟渠)等转点及其两侧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他可起界线(点)作用且耐久牢固角点(边线)明确的地物等要素的角点为一级地物点。 ② 二级地物点:处于隐蔽地区(布设附合图根导线非常困难)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他可起界线(点)作用的建筑 物或构筑物等要素的角点为二级地物点。 ③ 其他地物点:不属于一、二级地物点的地物点。 ( 4) 测绘内容及取舍,除按照《规范》第四章第五节、第六节执行,符号按《图式》相应符号表示。 地形图要素的采集与表示 除按“ ” 及 1: 500 数字测图要求 外,地形图要素的采集与表示另要求如下: ( 1)房屋角点是指房屋勒角以上墙体(或墩、柱)的角点,房屋、围墙等转角有突出墩(柱)的,墩(柱)的角点和房屋墙体应依实测绘(见图 1);成项目名称: 厦门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2020年数字地形图修补测 文件名称:技术设计书 福建省八闽测绘院 14 相应符号排突出墙体的墩(柱),两端墩(柱)和墙体依实测绘,中间墩 (柱)可略(见图 2);有柱走廊两端的柱依实测绘,中间各柱宽度大于 米的依实测绘,小于 米的测注外侧中点,并以“侧面中点定位的不依比例柱”符号表示(见图3)。 图 1 图 2 图 3 ( 2)底层架空(或局部架空)房屋以上层外围轮廓投影为准实线表示,并加注记“底层架空”或“局部架空”。 四角支柱依比例测绘,实线表示。 架空房屋一边以围墙支撑的,围墙断在架空房边。 ( 3)所有围墙宽度均依比例测绘,栏杆式围墙(图 4)无论底座高低均以围墙表示,根据底座宽度确定围墙宽度,有柱无底座的,根据柱的宽度确定围墙宽度。 有墩围墙的宽度以围墙基座为准测量并表示。 图 4 ( 4) 正在拆迁的房屋和已发布拆迁公告的房屋不表示,图上注记“拆迁中”。 无独立支撑柱或墙体依其他房屋搭盖的棚房不表示;临时性房屋、活动房屋不表示。 自然村中层高低于 米的房屋不表示。 ( 5)平房、简房、棚房依围墙搭建的,以围墙为主测绘表示。 ( 6)门廊以柱或围护结构外围为准,独立门廊以顶盖投影为准,柱石的位置应实测。 檐廊、挑廊、门廊等加注简称檐、挑、斗等字样。 ( 7)房屋结构、层数 的调注。 同一栋房屋结构或层数不同的部位应划分并分别调注。 裙楼及裙楼中的塔楼都需要完整表示。 房屋的屋顶只有楼梯间时,楼梯间可不分层表示。 屋顶上简易搭盖不表示,与房屋主体结构材料相同的屋顶加层应表示并记层,否则不表示。 ( 8)房屋三层(含三层)以上突出房屋的阳台、挑廊、雨遮、吊楼等可不项目名称: 厦门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2020年数字地形图修补测 文件名称:技术设计书 福建省八闽测绘院 15 表示。 裙楼上塔楼高于裙楼三层(含三层)以上的阳台、吊楼不表示。 阳台以基座外围为准,落地阳台按阳台表示。 ( 9)裙楼屋顶上的花圃、亭等地物均不予表示,内部道路应予以表示。 ( 10)地下建筑的出入口用“地下建筑的出入口 线 ”,旁边 的维护栏(围墙)用围墙表示。 ( 11)地下出入口上有房屋的,除房屋应表示并标注层次和材料(如玻璃)外,房屋内应加地下出入口符号。 ( 12)悬空楼梯必须表示。 ( 13)一层房屋的挑檐、雨罩宽度小于 米不表示,大于 米应予以表示。 ( 14)房屋门前的大雨罩和雨罩下的花台、台阶及门廊下的台阶全部如实表示,如互相压盖影响图面判读的,雨罩可不表示。 ( 15)一层店面上方装饰性的门面、雨罩等不表示。 ( 16)阳台、吊楼、门廊及高架桥下的临时简易房不表示,但正规房屋应实测表示,如实测房屋导致图面判读不清的,房屋可 不表示。 ( 17)阳台、飘楼、挑廊下的围墙如实表示。 ( 18)一层比二层及以上的房屋小的时候,二层及以上房屋按飘楼表示。 ( 19)宽度大于 10cm 的伸缩缝应如实表示。 ( 20)“吊楼”的表示为内虚外实。 ( 21) 房屋连接加固坎边的雨罩,加固坎断在雨罩边。 ( 22)依比例表示的门墩,其外形应如实表示,当转角缺角尺寸小于 20cm时可不表示出来。 ( 23)房屋的材料应注意调注表示,分别用钢、砼、混、砖(石)、土(木)表示;临时性房屋、活动房屋及正在拆迁的房屋不表示。 房屋建筑材料的区分:砖(墙体材料为砖,顶盖为瓦的 房屋),简(墙体为砖,屋顶为石棉瓦或铁皮瓦的房屋),棚(墙体很简易顶为油毡布或没有墙体但有房屋且屋顶为油毡布、石棉瓦、铁皮的简易等的简易搭盖)。 ( 24)建筑物层次应准确表示,顶层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临时性搭盖、假(夹)层、阁楼均不计算层数;层高小于 及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按 A( B)表示(其中 A 为地面上实际层数, B= A+地下室层数或层高≤ )。 同一栋房项目名称: 厦门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2020年数字地形图修补测 文件名称:技术设计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