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电控制系统设计内容摘要:
起 干线上 的全 部用 户停电, 为提 高供 电可 靠性 同样 可以 采用 增加 备用 的 方 法,如 图 2 2 为树干式接线图。 图 2 2 树干式 接线 图 3 .放射式 从工厂供电 系统 而言 ,高 压环 式其 实就 是树 干式 界限的 改进 ,两 路树干式 线路 连接 起来 就构 成了 环式 接线。 这 种接 线运 行灵活 ,供 电可 靠性高。 当干 线上 任何 地方 发生 故障 时, 只要 找出 故障 段,拉 开其 两端 的隔离开 关, 把故 障段 切除 后, 全部 线路 可以 恢复 供电。 由于 闭环 运 行时继电保护整定 比较 复杂 ,所 以运 行时 均采 用开 环运 行方 式。 2 . 4 . 2 线路敷设 1 . 架空线路的敷 设 工厂架 空线 路长 期漏 天运 行, 受环 境和 气候 影响 会发 生断线 、污 染等 故障。 为 确保 线路 长期 安全 运行 ,必 须按 相关 规定 敷设 并经常 性的 巡视 和检查,以便及 时消 除设 备隐 患。 架空线路的敷 设以 及电 杆尺 寸应 满足 下面 四个 要求 : 1)不同 电压 等 级线 路的 档柜 (也 成 跨柜 ,即 同一 线 路上 相邻 两电 杆中 心线之间 的距 离) 不同。 一 般 3 8 0 V 线 路档 柜 为 50~ 60m, 6~ 1 0 K V 线路档距为 80~ 1 2 0 m。 2)同杆 导线 的线 距与线 路电 压等 级及 档距 等因 数有 关。 380V 线路 线距 约0 . 3~ 0 . 5 m, 10V 线 路线 距约 0 . 6~ 1m。 3)弧垂 (架 空 导线 最低 点与 悬挂 点 间的 垂直 距离 ) 要根 据档 距、 导线 型号与截 面积 、导 线所 受拉 力及 气温 条件 等决 定。 垂弧 过大易 碰线 ;过 小易造成断线或 倒杆。 4)线距( 导线 最低 点到 地面 或导线 任意 点到 其他 目标 物的 最小 垂直 距离 )需遵循有关手 册规 定。 2 . 电缆线路的敷 设 电缆线 路与 架空 线路 相比 ,具 有成 本高 ,投 资大 ,维 修不便 等缺 点, 但是它具 有运 行可 靠、 不易 受外 界影 响、 不需 架设 电杆 、不占 地面 、不 碍观瞻等 优点 ,特 别是 在有 腐蚀 性气 体和 易燃 、易 爆场 所,不 宜架 设架 空线路时,只有 敷设 电缆 线路。 (由于 架空 与电 缆线 路相 比有 较多 的优 点, 如成 本低 、投资 少, 安装 容易,维 护和 检修 方便 ,易 于发 现和 排除 故障 等, 所以 架空线 路在 一般 工厂中应用相当 广泛。 由于本 厂的 地形 不复 杂, 按经 济性 及可 操作 性来 选择 ,故高 压供 电线 路选择为架空线。 ) 第三章 负荷计算及功 率补 偿 3 . 1 负荷计算 全厂总 降压 变电 所的 负荷 计算 ,是 在车 间负 荷计 算的 基础上 进行 的。 考虑车间 变电 所变 压器 的功 率损 耗, 从而 求出 全厂 总降 压变电 所高 压侧 计算负荷及总功 率因 数。 列出 负荷 计算 表、 表达 计算 成果。 3 . 2 负荷计算 的 内容 和目 的 计算负 荷又 称需 要负 荷或 最大 负荷。 计 算负 荷是 一个 假想的 持续 性的 负荷,其 热效 应与 同一 时间 内实 际变 动负 荷所 产生 的最 大热效 应相 等。 在配电设 计中 ,通常 采用 30 分钟 的最 大平 均负 荷作 为按 发热条 件选 择电 器或导体的依据。 尖峰电 流指 单台 或多 台用 电设 备持 续 1 秒左 右的 最大 负荷电 流。 一般 取启动电 流上 午周 期分 量作 为计 算电 压损 失、 电压 波动 和电压 下降 以及 选择电器 和保 护元 件等 的依 据。 在校 验瞬 动元 件时 ,还 应考虑 启动 电流 的非周期分量。 平均负 荷为 一段 时间 内用 电设 备所 消耗 的电 能与 该段 时间之 比。 常选 用最大负 荷班 (即 有代 表性 的一 昼夜 内电 能消 耗量 最多 的一个 班) 的平 均负荷, 有时 也计 算年 平均 负荷。 平 均负 荷用 来计 算最 大负荷 和电 能消 耗量。 3 . 3 负荷计算 的方法 负荷计 算的 方法 有需 要系 数法 、利 用系 数法 及二 项式 等几种。 本 设计 采用需要系数法 确定。 主要计算公式 有: 有功功率: P 3 0 = P e Kd 无功功率 : Q30 = P30 tgφ 视在功率 : S3O = P30/Cosφ 计算电流 : I 3 0 = S 3 0 / 3 UN 3 . 4 各用电车 间负荷 计算 表 3 1 车间 项目 车间变 电所 1 2 3 4 生活区 负荷( kw) 360 750 380 750 145 功率因数 c o s 0 . 7 2 0 . 6 4 0 . 6 7 0 . 8 5 1 负荷类型 一 一 二 二 三 二次侧电压 380 380 10000 380 380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2500 3500 3500 5500 1800 按照原始数据 资料 ,负 荷数 据如 下: 一年 按 3 6 5 天 计算。 T = 3 6 5 * 2 4 = 8 7 6 0 h P 3 0 = K* P Tt Q 3 0 = P 3 0 * t a n = P 3 0 * coscos1 2 S 3 0 = cos30P 3 . 4 . 1 车间一的计 算负 荷 有功计算负荷 : P 3 0 = 0 . 9 5 360 87602500 = 1 8 2 . 4 k w 无功计算负荷 : Q 3 0 = P 3 0 t a n = 1 8 2 . 4 coscos12= 1 7 6 k v a r 视 在 计 算 负 荷 : 30 K V A 计算电流: I 3 0 = N30U3S= = 3 8 5 . 5 A 按照规 定 ,变 电所高 压侧 的 cos ≥,考 虑到 变压 器本 身的无 功功 率损 耗△ QT 远大于 其有 功功 率损 耗 △ PT,一 半 △ Q T = ( 4~ 5 ) △P T ,因此 在变 压器的低 压侧 进行 无功 补偿 时 ,低 压侧的 功率 因数 应略 高于 0 . 9 0,这里 取cos ’=。 要使低 压侧 功率 因数 由 0 . 7 2 提高到 0 . 9 2,低 压侧 需装 设的并 联电 容器 容量为: Q C = 1 8 2 . 4 ( t a n a r c c o s 0 . 7 2- t a n a r c c o s 0 . 9 2 )= 9 8 . 2 3 k v a r 取 Q C = 1 1 0 k v a r 补偿后的变压器容量和功率因数 :S’30(2)= 22 )( = 1 9 3 . 7 9 K V A 因此变压器的 容量 可以 从选 2 5 0 KVA。 型号 : S9 2 5 0 / 1 0 变压器的 损耗: △PT =S’30(2)= kw △QT =S’30(2) = kvar 高压侧的计算 负荷 : P’30(1) = P30+△P T = 1 8 2 . 4 + 2 . 9 1 = 1 8 5 . 3 5 6 KW Q’30(1) = Q30- Q C+ △ Q T = 1 7 6- 1 1 0 + 1 1 . 6 4 = 7 7 . 6 4 k v a r S’30(1) = 230(1)39。 230(1)39。 QP = 2 0 0 . 9 6 KVA 补偿后 的功 率 因数 : cos ’= 30(1)30(1)S P‘‘1 0 0 % = 0 . 9 1 8 7 0 . 9 这 一功 率 因数满足要求。 3 . 4 . 2 车间二的计 算负。工厂供电控制系统设计
相关推荐
GPS 软件及武汉测绘大学的 CosaGPS 通用平差软件包。 CPⅢ数据采集与平差分别使用中铁二院与西南交大 联合开发的 高速铁路通用平差软件 Survey Adjust。 坐标与高程系统 CPIIIDMS 用 WGS84 椭球高斯投影工程独立坐标系统 坐标换带采用 Geotrsan 软件进行。 高程系 统 采用 与设计单位 相同的 1985 国家 高程 基准 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设计 13
度分布 函数为 2t a n)]2ln ( c o s21[ 221 vA v rT v ( 4) 其中 r 为距离尖端顶点的距离, , 分别为 半顶角 的弧度值和角度值 ,2ln21v , ,平均热量分布函数 TH (5) 为简化计算,该强度是在假设尖端 温度 为 0 的条件下得到的, A 为待定常量。 考虑本文研究的是尖端,所以认为 1 ,即
性研究是在项目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相关资料、相关数据和 调查 结果,对项目的经济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工程的可实现情况、工程的成本预算情况等进行严格论证和预测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得出该项目工程是否具有可 投资 的价值。 对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当达到充分调研项目的各项指标参数,全面反映工程的各方面实际情况,一般要求内容全面、结论充分、 数据真实
支持、标准丰富的 API,以及 TCP/ IP 网络协议等。 多任务实现方式 有 实时进程和普通进程 之分 ,分别采用先来先服务和时间片轮转调度 的方式来完成。 因为 系统中存在有许多中断的底半处理,所以会引起系统中断处理的延时。 所以其多任务的实现需要一定技巧。 方案三:使用 uC/OSII 实时操作系统。 uC/OSII 是一个源代码公开的实时嵌入式内核,包含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时间管理
使废水中不溶态污染物凝聚为可分离性的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去除的过程。 中和法 西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工业园区废水处理设计 6 中和法的原理来源于酸碱中和,利用其原理来处理酸性或者碱性的废水。 即是向偏酸性的废水当中加入碱性物质,反之向偏碱性的废水中加入酸性物质,使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以此来调节废水的 PH值, 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化学沉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