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头人 郭呈祥 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濮阳市优秀职业教师,有 8年在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经历。 2020 2 国内知名高校学习 2020 2 建筑企业挂职锻炼 建 筑 工 程 技 术 骨干教师 周建华 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工程硕士。 2020 1 到建筑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 2020 1 黄慧 讲师,预算员,在读硕士研究生。 2020 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和到建筑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 2020 袁俊利 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调至本单位前曾任濮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构设计室主任和河南省建达工程监理公司濮阳分公司监理部主任,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2020 1 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 2020 1 何玉红 国家注册造价师,工学硕士,调至本单位前任濮阳市综合开发公司施工技术和造价管理负责人。 2020 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 2020 毕颖 讲师、造价员。 2020 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和到建筑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 2020 丁晓玲 讲师、建筑经济师。 2020 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 2020 合计 20 万元 “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资金预算表(万元) 项目名称 20202020 年度 20202020 年度 小计 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 2 2 4 骨干教师培养 8 8 16 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5 5 10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兼职教师 8 8 16 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 10 10 20 青年教师理论水平提升 15 15 30 合计 48 48 96 6. 探索评价模式改革, 实施第三方评价。 ( 1)建立健全学院、建筑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 14 业成效等列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 2)定期组织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到校对项目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列评价,使专业教学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等各环节处于持续受控 和改进的 状态。 ( 3)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以证代考”,确保毕业生双证获证率达到 95%以上。 ( 4)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 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 5 年的发展轨迹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工作质量、收入状况、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及对专业建设的建议等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考 核 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课程 整合 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 建设 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 5)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引导考核评价改革,邀请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 学生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 建设 ,引导专业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改革。 实施第三方评价资金预算表(万元) 项目名称 20202020 年度 20202020 年度 小计 改 革教学评价体系 1 1 2 组织利益相关方参与项目建设质量评价 2 2 4 毕业生跟踪调查 2 2 4 职业技能竞赛 1 1 2 合计 6 6 12 三、 改革举措 (一 )校企深度 合作 , 实现专业共建 ,组建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组,建立健全合作章程,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聘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 , 充分发挥行业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 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整合专业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优质核心课程,确保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构建实验实训管理体系,扩大对外生产和技术服务, 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结合专业职 15 业岗位需求进行实训,切实提高学生岗位实践技能。 并承担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 (二)推进中高职衔接,实现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 1.与中职学校共同调研,协同设计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中高职培养内容重复, 实现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 衔接。 2.积极在中职院校开展 单独招生,并结合中职教育特点,制定单独招生的方法,为优秀学生 开通 学习渠道 ,实现与中职人才成长途径衔接。 3.开展对中职学校对口交流和支援, 联合开发教材,制定课程标准,探讨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中职院校专业建设 ,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教育教学过程、网络资源共享、教学评价模式、人才成长途径、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的衔接。 (三)创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导师引领 ”专业教学模式 实行 校企 “ 双元 ” 导师 制 ,引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 注重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实训条件,广泛 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与地方建筑行业培训机构合作,扎实推进“双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确保毕业生职业岗位证书获证率达到 95%以上 ,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四) 探索评价模式改革,实施第三方评价 1.建立健全 学院 、建筑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到校对项目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列评价,使专业教学 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等各环节处于持续受控 和改进的 状态。 2.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收集工作质量、收入状况、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及对专业建设的建议等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 考核 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 、课程 整合 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 建设 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3.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引导考核评价改革,邀请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 学生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 建设 ,引导专业教学改革和考核 16 评价改革。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人员保障 1.组建由地方施工企业和 学院骨干教师构成的专业发展建设项目组,完善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构建专业项目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指定 专人直接 分别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聘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确保各项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如期完成。 2.建立健全学院、建筑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到校对项目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列评价,使专业教学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等各环节处于持续受控 和改进的 状态。 (二)经费保障 1.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 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事关全国高职高专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两部委承诺,凡遴选入围的学校均划拨一定数量的建设资金。 目建设,承诺对遴选入围项目匹配一定建设资金。 除中央财政给予的建设经费外,学校将按一定比例匹配建设经费。 责人,他们也非常热衷于母校专业建设,均明确表示愿意为母校专业建设献计献策、出资捐物,全力支持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 (三)政策保障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是事关学院办学方向和前途的大事,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项目建设申报与建设方案,制定相关协调和保障制度,确保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全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 将“ TQC”质量控制理念引入教学质量管理,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设置质量控制点,完善管理制度,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17 2. 加强 校企合作 , 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优质核心课程,引入第三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在参加企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工作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对学生的考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成立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组织机构,从日常教学、课程建设、技术服务、教学改革、就业反馈等方面入手,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监控和督导。 在系内实施教师座谈会、期中教学检查、听课、说课、示范教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管理细则,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五、建设进度及绩效考核指标 (一)建设进度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20202020 年建设进度 20202020 年建设进度 推进校企对接 校企共同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科学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培养方案。 调研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制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专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完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 根据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确定对应证书培训课程内容,并建立和推行证书教育管理制度。 制定“双证书”制度 推行“双证书”制度 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学时安排,考核评价方法确定。 制定完善 8门专业理论课程标准和专业实践课教学大 纲。 制定完善 7 门专业理论课程标准,并完成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优质核心 课程建设 整合课程内容,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准备课程教学课件,编写教案。 构建课程教学网络平台,上传课程教学资源,完成4 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任务。 优选课程内容,编写工学 结合教材 优选课程内容,编排课程教学顺序,搜集相关资料,编写工学结合教材。 优选课程内容,编排课程教学顺序,搜集相关资料。 完成 6 门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电子稿的编写和修订任务,力争年底前正式出版。 实习、实验、实训条件软 件建设 根据课程要求确定购买软件名称、规格、数量,筹措资金购买,并进行相关软件培训。 购买施工管理系列软件,并完成相关软件培训。 购买制图和预算软件,并完成相关软件培训。 中高职系统培养模式建设 协同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制定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协助中职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制定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协助制定“ 3+2”学制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制定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开展单独招生 制定招生制度 制定招生制度,完成招生。 完善招生制度,扩大招生。 中高职院 校对口交流与支援 安排本校高职学生与中职学校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交流不少于 6 次,对口支援附校中职和“ 3+2”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师资每学期不少于 2 人,并广泛开展中高职教师间专业研讨等。 安排本校高职学生与中职学校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交流不少于 3次,对口支援附校中职和“ 3+2”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师资每学期不少于 2 人,并广泛开展中高职教师间专业研讨等。 安排本校高职学生与中职学校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交流不少于 3 次,对口支援附校中职和“ 3+2”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师资每学期不少于 2 人,并广泛开展中高职教师 间专业研讨等。 强 专业实践 课程 设置实践课程,制定课程实训 设置实践课程,制定课 完善课程实训大纲和实 18 化实践育人 体系建设 大纲,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程实训大纲,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践教学管理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筑工程检测中心 与濮阳市建筑工程质监站开展合作建成工程检测中心,满足 360 学时 /年的生产性实训,面向社会承接检测任务。 开发建筑材料及建筑质量检测项目 完成检测设备选型工作 与建筑质量检测中心签订实训指导教师培训协议 委托建筑质量检测中心培训 1 名教师 场地面积为 800 平方米 完成建筑材料检测设备购置和安装调试。 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班 360 学时 /年的生产性实训。 签署校企共建协议,开展项目的检测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与施工企业开展合作建成建筑施工技术实训中心,满足900 学时 /年的生产性实训,面向社会承接施工任务。 完成各工种实训场建设,制定安全规范,完成设备选购工作 完成框架结构等综合实训项目指导书编制,完成综合实训设备与工具购置,完善施工工艺实训场地建设,场地面积 900 平米 完成本专业学生 900 学时 /年的生产性实训,实训课程 开出率 90%以上 工程监理实训中心 与监理企业开展合作建成监理实训中心,满足 900 学时 /年的生产性实训,面向社会承接监理任务。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海 _深圳中海香蜜湖 1号项目后评估报告 _28页房策网 更多房地产资料免费下载深圳【中海香蜜湖 1号】项目后评估报告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后评估工作小组二 ○○八年九月第 27 页 共 27 页深圳【中海香蜜湖 1号】项目后评估报告前言:深圳中海香昨惦恼迄崭槐霓匪淫幼蘸冰略酌碧挞乐育组凹纷烩咐烂塔跨模毋也键前蕴藕矽纬娄肇苛卓彤蹿苔锄呐斜挫茫蹋孙儿莆俏趴绪汕鸵虏尹吗控文地尺器 (五 )
结,“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是中国企业最终形成竞争优势之道,以西方制度管理为基础,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指导,只有文化的差异化,才是中国 企业建立真正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 “企业文化如水”论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 : 叶芃 本文是抽取经盛 4 月份即将由机械工艺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中的部分内容,它是经盛管理咨询文库的企业文化实操丛书的第一本。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第 1 页 共 41 页 第 1 章 范围 总则 为证实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相关方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产品的能力,公司按照 GB/T1900 GB/T2800 GB/T24001 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建立、实施和保持综合管理体系,并通过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持续改进产品、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努力实现顾客、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持续满意。 本管理手册阐明了公司的管理方针和目标要求
SMTP( SMTPS)、 POP3( POP3S)、 IMAP HTTP( HTTPS)等服务协议 答复:完全满足。 说明:亿邮电子邮件系统 支 持 SMTP( SMTPS)、 POP3( POP3S)、 IMAP HTTP( HTTPS)等服务协议。 8. 支持多域名和分级管理(四级) 答复:完全满足。 说明:亿邮电子邮件系统 支持多域名和分级管理 ,可支持基于 WEB 的四级分级管理。 9
斗,努力实现北京旅游业“三大领先”目标: (1)旅游综合效益努力达到国内领先 北京市旅游总收入“十二五”时期得到大幅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就业人数稳步增加,旅游业在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旅游综合效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领先 (2)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步入亚洲城市领先行列 通过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和上海深度游,成功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展现上海的秀丽风光与都市风情,创造一个热情友好的城市氛围,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 难忘的世博会提供了客源支撑、设施支撑、服务支撑、效益支撑和后续利用支撑。 世博会期间,旅游部门组织 8000 多辆旅游大巴, 2 万多名世博导游,世博园共接待 7308 万人次,其中包括 万个旅游团队、 万人次团队游客,占入园人数的 %。 ‚十一五‛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