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档案日征文原创12篇内容摘要:

重要工作。 在档案馆日常提供利用的工作中,我经常看到一个个查档利用者愁容而来,愉快而归的情景。 每每看到和听到关于土地所有权、工资待遇、婚姻权益等问题争执不休的人们,通过查阅档案,化解了一桩桩矛盾、排除了一场场械斗、减少了一个个上访事件的时候,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我知道,档案在服务社 会、服务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然而档案和档案工作并不被外界群众所熟知。 俗话说 “ 隔行如隔山 ” ,要让群众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多多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知道利用档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就得多多向群众做宣传,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提高档案工作的知名度。 我觉得宣传报道作为一种快速、广泛的传播手段,对于塑造档案工作形象、传播档案信息、展示档案工作成果具有独特的作用。 通过对档案工作的宣传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关注档案、支持理解档案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于是,我在工作之余 积极向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写稿投稿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 刚开始写稿时,由于没有掌握新闻稿件的写作要领,投稿后往往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我不灰心不气馁,经常和同事们深入各单位档案室,深入档案工作第一线,扎在档案堆中,沸腾的现实生活,是我采写不尽的素材。 2020 年 7月 17 日,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 **地区开展机关档案归档整理情况检查》被《中国档案报》采用,从此, “** 地区 ”“** 市 ” 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中国档案报》、《 **档案》杂志等宣传媒体上,档案宣传报道引我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 然而写稿是一项 枯燥而乏味的工作,耐不住寂寞,没有足够的毅力和热情是很难做好的。 多年来,我始终对写稿充满了兴趣,无论工作、生活怎样紧张,我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爱好。 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我坚持多写多练、多投稿,写得多了,慢慢就会摸索出 “ 门道 ”来了,在多写的同时,多读、多看,看得多了,写作技巧慢慢就摸索出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我不仅掌握了新闻的写作技巧,也会探索出提高中稿率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被报刊采用的稿件逐渐多了,对自已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写作的热情也会越来越浓厚,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报刊的显眼位 置,或是一些有价值、有特色、有分量的稿件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称赞时,不仅收获到了写作的快乐,而且感觉到了极大的精神激励和鼓舞,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这就是写稿最好的回报。 2020 年 8 月的一天,局长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宣布局党组对我的工作调整安排。 为了加强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市档案局关于成立法规宣教科的申请已获批准,局党组拟将我从办公室副主任一职调任新成立的法规宣教科科长一职。 法规宣教科定编 2 人,但目前只安排 1 人,同时我还需继续兼任原来的财务工作。 俗话说 “ 万事开头难 ” ,法规宣教工作基础薄弱,各县(市、区)档案局还没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开展工作难度很大,说实在话,当时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组织上的工作安排我将义无反顾,困难再大也要出色完成任 务。 此时正值 **建市之初,艰苦创业,百废待兴。 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我认真审视、分析 **市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情况,决定以档案宣传报道工作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如果说之前的写稿纯属是业余爱好,担任法规宣教科科长之后,我感到有一种使命、有一份责任、有一副担子,促使自已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笔耕不缀。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深人静之时,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我还在灯下熬夜写稿,记不清有多少个双休日别人休息时我仍然在办公室加班赶稿 „„ 辛勤的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见报的稿件不断 增多。 2020 年 1 月,我被《中国档案报》聘为特约记者。 看着聘书里面 “ 中国档案报社 ” 的大红印章,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涌上心头,这是一种认可,一种接纳,一种尊重。 怀着对组织的感恩,我在法规宣教科科长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扭转了 **市档案宣传工作在全区滞后的状况,使 **市的档案宣传工作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法规宣教其他工作也同步跟上,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常抓不懈,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卓有成效,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本人通过自学实现了从对新闻写作的完全陌生,到具备特约记者基本素质的转变,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十多年来,本人先 后在《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 **档案》杂志、《左江日报》、中国档案网等新闻媒体发表档案宣传文章 300 多篇,其中在 **市委机关报《左江日报》发表 40 多篇,在《中国档案报》发表 60 多篇,有 20多篇上了《中国档案报》头版或二版头条等重要位置。 2020 年 11 月被自治区档案局授予 “ 全区档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 荣誉称号。 2020年 8 月和 2020 年 6 月 2 次被中国档案报社授予 “ 优秀特约记者 ” 荣誉称号。 2020 年 12 月被评为 “** 市 2020— 2020 年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 2020 年 12 月被自治区档案局授予 “ 全区档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 ,并在全区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我 36 年的职业生涯中有 31 年的档案工作经历,尽管期间有过变动工作的机遇,但我还是选择了档案工作。 特别是 2020 年担任法规宣教科科长以来,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奋战在档案法规宣传教育第一线,我对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充满着感情和激情,这除了源自一个党员的责任,也是我的 “ 档案情结 ” 造就的。 23 岁进入档案这一行,至今已年过半百,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档案事业,献给了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人们常说,当一 个人回首往昔时,什么时光让他最难忘。 我想那应该是最艰辛、最困难的日子,而不是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刻。 只有艰难困苦的日子,才能锻炼人的毅力、耐力、能力和魄力。 档案工作是一项挖掘不尽、钻研不完的工作,档案馆是一座永远都开采不完的 “ 宝库 ” ,在堆满档案资料的档案馆里,我永远是一个 “ 快乐的淘金者 ”。 即使有一天我退休离开了这个岗位,但我与档案的情结是剪不断的,这三十年来我已与档案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难以割舍的情缘将成为一种动力,激励着我一如既往地执著前行,继续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 鼓与呼 ”。 篇六 “ 同志 ,我叫李 **,曾是参加过 **铁路三线建设的民兵,听有些人讲你们这里可能有参加民兵的花名册,你能帮我查下我的档案吗。 ” 一位年近六十的李老伯某天下午由家人陪同来档案馆找到我,其殷切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 由于档案馆没有单独的 **民兵全宗档案,档案资料可能分散到不同的档案卷,我一时也无从着手,只能先让李老伯留下身份信息,慢慢找寻。 期间,老人还多次打电话询问我进展情况,也一无所获。 直到某天我去社区指导档案整理的时候,偶然发现有参加三线建设的人员信息,才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协调,历经半年,散落在民政局、 武装部、乡政府、社区、建设局、劳动局等部门的参加 **铁路三线建设的辖区 414 名人员档案入馆归档,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简要的工作情况等。 李老伯看到印有自己名字的花名册,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久久没有出声。 “ 老人家,当初是怎么去参加建设的啊。 ” 我一个不经意的询问,不禁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 大概是 1970 年 10 月左右,上级动员各农村生产队抽出劳动力参加 **铁路修建,每个生产队派三人。 似乎没有什么讨论,队里就推选我和其他两个人去,我们也二话没说,就去了。 在乡武装部 肖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军训步行至罗城,参加如火如荼的 **铁路大会战。 虽然我们都是从农村抽出来的青年,但整个组建都是按军队的编制,团营排班,出发前还专门做了行军训练,学打背包,急行军不掉队,不掉东西,开始背着背包跑步时,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喘,背包的东西撒满地。 我们的背包是一张棉被,自己带,一件短棉衣,是公家发的,也是这次修铁路唯一一件生活用品,一块毛巾,一个口盅,一件油布雨衣,然后用背包带和一块塑料布把棉被和短棉衣捆扎成四四方方的行军背包。 ” 李老伯指着花名册上的名字,一一告诉我, “ 当初我就是和方 **睡上下铺,和黄 *一起拉石头,和林 **一起去县城买米 „„” 通过收集的档案和李老伯带来的珍藏多年的照片及如数家珍的描述,档案背后一幅幅当初热火朝天的景象展现在我面前, “ 在那火红战斗日子,为备战路争时间抢速度,晴天要大干,小雨当泥巴汉;修涵洞、打隧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铁路不建成誓不结婚,把全部青春年华献给三线建设,用辛勤的双手绘成大西南铁路通道。 ” **路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 “ 深挖洞、广积粮 ” , “ 备战、备荒、为人民 ” 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的 “ 三线 ” 工程之一,全长 公里。 在建设 **铁路的艰难岁月里,牺牲 了 86 名英烈。 战斗在 **的民兵们,当时大多数只有 20 岁左右,来不及绽放生命的花朵,就永远化作这条铁路上的奠基石。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火车站北头路基旁的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上书 “ 修建 **铁路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 ” ,长眠着 64 位筑路者。 四十多年来,弹指一挥间。 经历 **铁路会战洗礼的一代 **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了年华。 当年青春勃发的姑娘、小伙子,如今已是六、七十岁上下的人了,李老伯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70 年代末去浙江发展,与当年一起奋斗的伙伴失去了联系,他来档案馆查询当初的档案,就是为了 追忆当初为国家奋斗的历程,也让我透过档案发现了背后的故事,能为老百姓服务,圆了李老伯的回忆梦,体现了档案人的价值。 篇七 一九四九年春夏间,解放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后,向南迅速推进,革命形势发展很快。 中共 **地下党根据上级指示,加紧进行护城的准备工作。 **电力公司(简称 **电厂)是全市工业的动力和万家灯火的光源,装机容量虽然只有 2500 千瓦,却是 **单机容量最大的电厂。 敌人撤退时,它将是一个重要破坏目标。 为了保护 **电厂,这年夏初,**地下党组织指示地下党员、 **高级工业学校教师曾公朗负责这一工作。 也是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电厂的控制,由宪兵第五团派一个班进驻厂日夜看守,对出入人员严加搜查,使我们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难。 曾公朗遂通过该校初中部一位教师的介绍,认识了电厂助理工程师黎国庆,又通过该校在电厂实习的机会,从侧面了解到黎国庆对现实不满,思想倾向进步,和群众关系密切,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认为可以教育培养他作为护厂工作的骨干。 通过一段时间的启发、教育后,黎国庆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 **民主人士联谊会。 同年秋, **国民党当局为了分散削弱学校的进步力量,强迫 **高级工业学校搬迁 **沙塘乡, 曾公朗被迫转到龙城中学任教。 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龙城中学进步师生严加监视,曾公朗不便经常出入校门去开展护厂工作,城工委书记梁山即派工委委员 **负责领导电厂的护厂工作。 **主要通过三条线进行活动:一条是黎国庆,一条是电厂发电车间工人、爱国会员李景泽,柳庆师范学校学生、地下党员麦起负责联系。 还有一条线是由高级工业学校地下党员杨永善与电厂实习技术员梁肇贵联系。 根据城工委的布置,几条线的同志开始着手了解职工的思想及收集电厂主要人员名册及固定资产清册等工作。 当时电厂的一部分职工因不了解我党的政策,对走还是留下来,彷徨 不安;有的受到反革命谣言的影响,准备逃往外地;而大部分职工则因国民党贪污腐败,物价飞涨,日子难熬,而迫切期望成立护厂组织,保住电厂,迎接解放。 **根据城工委关于加强护城迎军工作的指示,布置电厂地下工作者依靠进步力量,做好中上层人物的工作,以挫败国民党煽动职工离厂外逃的阴谋,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状大护厂队伍,他还亲自到电厂与黎国庆接头,明确交待黎黎国庆,当前的任务要由经济斗争转向护厂斗争,要教育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电厂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不要听信谣言,离厂外逃。 电厂的地下工作者明确当时任务及要 求之后,即积极串联群众,宣传革命形势,宣传我党政策,并在群众中提出: “ 保电厂就是保饭碗 ” 的口号。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原来有一部分疑虑的职工顾虑,打消了往外逃跑的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