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学习交流有感原创十四篇内容摘要:
,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婴儿期、青年期、成人生活,他们的教育作用处于相同的水平,就是说。 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 ”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 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书中提到的儿童伸手碰火光烫痛后会把某一触觉和某一视觉活动(或者某一视觉活动和某一触觉活动)联系起来,从此知道火光意味着烫和痛,说明了改造在教育中的本质意义,也是经验意义的增长,这与狭义方面上的罪犯进行监狱劳动改造是有区别的,真正的教育是广义的,改造也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改造或改组,是一种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各种活动获得有益的结果,避免不良的结果的一种预先准备,可以设想某些结果,而且这种经验的改造既可能是个人的,又可能是社会的。 通过 阅读大师背影书《杜威教育名篇》,使我更加系统地了解了杜威教育理论,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大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和责任,为我以后的教育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要做有实用价值的教育。 篇七 之前就在读了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 .洛克的著作《教育漫话》,但只是随手翻到哪页就读起来,感觉句句实用有道理,但因为是随机选取总是支零破碎的,没有系统完整读一遍的那种充实感,这次暑假将其完整读完后更是深有感触。 约翰 .洛克是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出生于英格兰的萨默塞特郡一 个有清教背景的律师家庭。 《教育漫话》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与技能教育。 它的主题是所谓的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是欧洲唯一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是一种以上层社会富人子弟为对象的教育。 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的任务是要阐明,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虽然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但这本书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却是普遍使用的。 那就是作为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健康是基础。 在《教育漫 话》中,洛克首先讨论健康教育,因为 “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 ,是 “ 对于人世幸福状态的一种简洁而充分的描绘,二者不可或缺 ”。 洛克之所以重视保健、养护,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要经营工商业,要航海,要探险,要征服殖民地,开辟新的财源,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显然,缺乏健康强壮的体魄是无法办到的,所以洛克说 “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人生幸福,健康是何等的重要;而一个人为了出类拔萃,就必须能忍受艰辛、疲乏,因此,对强健的体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洛克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而且深入研究过医学 和其他自然科学,作为一位 “ 内行 ” ,他对儿童的体育、健康、养护等问题都提出了不少具体的颇有价值的意见。 例如他建议 “ 无论冬夏,儿童的穿着都不可过暖 ” ,主张儿童用冷水洗脚或洗澡,多过露天生活,多呼吸新鲜空气,衣着不可过紧,饮食要清淡,不喝烈性饮料,早睡早起,睡硬板床,不宜滥用药物,注意运动锻炼等。 这些主张都是配合贯彻其教育目的、任务提出来的,至今看来,绝大部分都是科学合理的,值得我们吸取。 都说我们现在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将来他们就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强健的身体素质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然 而,我们再看一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身体状况怎样呢 ?一个个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他们小小年纪,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早起晚睡,为革命 “ 刻苦 ” 学习,结果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难道不令我们担忧吗 ?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 ?这难道与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没有关系嘛 ?当然有的,回想我们平时在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曾经怎样 “ 不辞辛苦 ” 地为学生补课,有时甚至是残忍地将其每周少得可怜的体育课时间占用,还理直气壮地说是“ 为了你们好 ”。 唉,可怜啊,可悲啊,可叹啊。 二、道德是重点 道德教育是《教育漫 话》中最重要的内容。 洛克声称: “ 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行之中,我讲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需的品性。 ” 他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具有完美的德行。 洛克认为,德行乃是人生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缺乏德行,就无所谓人生幸福可言;因为缺少德行的人不可能被人瞧得起,也难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在洛克看来,所谓 “ 良好的德行 ” 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为世俗的聪明,即要求一个人在处理人间事务方面精明能干,富于远见,在各种社交场合,善于交际,应付自如;其二要懂得上流社会的礼仪、礼貌,仪表上 显得彬彬有礼,风度翩翩,文雅大方;其三是具有性格刚毅、坚强、能吃苦耐劳等品质。 贯穿洛克德育思想的主线则有两条:其一是训练儿童以理性克制欲望,其次是从小通过教育与练习去培养儿童所必需的、良好的性格习惯。 在这里,洛克对儿童的德育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其中包括:反对溺爱、放纵子女;宽严结合;奖惩结合;说理教育;榜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 我们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有时的方法并不得当。 比如我们经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个学生。 特别是对于那些品行有些问题的学生,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带着怀疑的态度 ,对他们缺乏足够的信任。 例如,我们班有个学生特别爱说谎,所以我几乎对他的每一句话都不太相信。 在此,洛克告诉我们,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所以将一个孩子从小带大时,应尽可能地使他憎恶这种行为。 但是,假如你不能证实他的遁词里具有虚假的成分,你就姑且把它当成真话。 并不要流露出一丝的怀疑。 你应使他在你的面前尽量保持最好的声誉。 因为一旦他知道自己的名声扫地,你也就失掉了对他的一种重要的,乃至最佳的支配权。 所以你要可以尽量避免而又不至于助长他说谎的范围内,使他在你跟前不要觉得自己是个说谎者。 他说话有时信口开河,与事实有所出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一宽容为怀,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三、智育是条件 在洛克的教育体系中,智育也是为培养有健全精神的绅士服务的。 但较之德育,智育处在一个较次要的地位。 他认为,一个有德行的绅士比一个掌握了许多脱离实际学问的大学者更为可贵。 在他看来,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要使年轻人精通任何一门科学或扩大心的所有物,而是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增加心的活动能力。 为了培养能力,洛克重视智育办法并提出了 一些有意义的见解,包括:不能强迫儿童学习,反对教师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迫使学生去注意;主张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己去向往学习,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教育孩子要从明白简单的地方开始,一次不要学得太多,同时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努力;应当鼓励并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动手能力,如引导儿童自己制作玩具,学习一种手艺或园艺等,这样既可调剂生活,又可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又可防止儿童将宝贵的光阴虚掷在无益的事情上。 洛克还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于年幼儿童,可以寓教学与游戏之中等。 这些观点, 也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对于智育,也许我们重视的很多。 但我们也许对于学生的知识灌输得太多,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比较欠缺。 因此,现在的很多学生表现出了对于学习的反感。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 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的强制不能说没有关系。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 总之,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八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烤问自己的问题。 所以当我的目光触及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时,心中荡起震颤的喜悦与激情,就像久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盞明灯,在沙漠中跋涉的人遇到了一口清泉一样,我扑入这本书的怀抱,一气读完了这部著作。 这位老人痴情着心爱的教育事业,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 这部书是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好教材,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主题是培养真正 的人 —— 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 “ 全面发展 ”“ 和谐发展 ” 个性发展 融合在一起,提出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在他看来,所谓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即 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 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 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 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 ,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 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 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 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 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 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 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思想和实践活 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以当前上海市、青浦区 “ 二期 ” 课改 “ 人本 ” 理念观照大师充满人性的教育思想,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课改中的诸多倡导在其中早有精辟的阐述。 他无意要穿透什么,而是依循了教育的的本真 —— 人的相互关系。 在新课改大潮的背景下,阅读大师的书,感到无比亲切与温馨。 苏霍姆林斯基把 “ 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 ” 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他认为,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看世界,周围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丽、精细、温和色彩,他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接受教导和进行自我教育。 “ 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 —— 欢乐和幸福。 ” 可以读出,大师的 “ 培养接受教育的能力 ” 并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过与孩子和谐交往,给孩子的生活以无比的欢愉和幸福。 而我们眼下又在做什么。 我们的许多老师把精力疲于 “ 执行 ” 与 “ 管束 ” ,将生动活泼的心灵拘囿于所谓道德条例的狭小空间 里,并非从 “ 人性 ” 情感的需求出发,做坦诚幽默的对话者和学生心声的倾听者,而是从教师的权威出发,将自己异化成德育条例的执勤者,尽管有些教育者摆出一副和蔼的动人姿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但最终还是将学生温柔地奴化。 理解了这一。教师阅读学习交流有感原创十四篇
相关推荐
**同志于 **年十一月三日下午十七点,在临桂猝发脑溢血,不幸去世,终年 55 岁。 **同志农历一九五七年六月初二日出生于全州县庙头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一九 xx 年至一九七四年在庙头乡读书 ,上学期间 ,勤奋刻苦 ,成绩优异 .因为文革原因不能继续深造,于一九七四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期间 ,他积极训练、团结同志,担任班长职务。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
xx 镇教办和小店学校对这次活动做了周密的安排,整个活动紧张、有序,获得圆满成功。 篇五 本学期我有幸做为一名信息技术工作坊的坊主参加此次 “ 国培骨干教师送教下乡 ” 活动。 本次培训安排了课堂诊断、示范观摩、研课磨课,同课异构、同伴交流等多种形式的项目。 活动中我倾听了三十三小吴淑群老师执教的《美妙的画图世界》、二十七小谭红苑老师的《走进电脑教室》和琼山四小的蒙美明老师的《在电脑里写日记》
多的是狂风与暴雨的袭击和那似乎走不到尽头的漫漫长夜,这时不要伤心,不要失落,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摔倒了爬起来,抹掉泪水,继续上路。 既然选 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在这追梦的炎炎烈日里,如雨的汗水记录着我们必胜的决心,彻夜长明的灯光见证着我们无悔的誓言。 只要我们拼搏过、奋斗过,经历过高三与高考的炼狱,那结果如何,真的无所谓。 算上今天距高考还有 377 天,一切皆有可能
德育论文三等奖。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热爱我的教育事业。 今生为人师,我无怨无悔,我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范文三 二 oo 八年可谓多事之秋。 撮其大者来说,我们咀嚼了 12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苦涩,品尝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悦。 沧海横流,否去泰来,或悲或喜,使我们对国、对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 “ 形而上 ” 的思考。 二 0 一
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解放。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 “ 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 同样,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重吸纳时代活水,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 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这必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上来。 “ 我始终是教育教学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 我总 是用这样的想法来鞭策自己学习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