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安卫概论报告内容摘要:

延續經新竹、臺中、南投、嘉義至臺南。 此地震帶的特性是發生次數較少,震央在陸地,一旦發生地震,地震規模大,如 1999年發生在南投縣集集鎮之 ,規模 ,搖動時間長達 102秒,餘震頻繁,震源深度只有 8公里 的極淺層地震,災情慘重,重創了全臺灣。 東部地震帶 北自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花蓮、新港、臺東、恆春半島,然後經巴士海峽,直至呂宋島。 這東部地震帶北端,自宜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相連接;南端與菲律賓地震帶相啣接。 此地震帶近似弧狀,朝向太平洋。 亦與臺灣島略為平行,寬約 130公里。 東部地震帶之特徵是地震次數多,震央大都在外海,通常震源深度較西部地震帶深,地震災害也較輕。 琉臺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 從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最大寬度約 160公里 ,其特徵為震源深度從淺層直至 300公里 之深海。 台灣斷層分佈 斷層是指岩石的破裂面,在破裂面兩側的岩體有相對的運動。 斷層大小不等,大的斷層可以縱貫整個岩石圈,水平則可綿延幾千公里。 由於地殼會在斷層處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動,因此在斷層處經常會發生地震。 世界上最大的斷層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塊邊緣,但在遠離活躍的板塊邊緣處人們也發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例如中國就是板內斷層十分發育的地區。 由於較大的斷層通常都不只是一個簡單清晰的斷面,而是一組斷面的集合,因此人們又提出了斷層帶(或斷層破碎帶,(英文) fault zone)的術語,在地質學文獻中,規模巨大的斷層帶則通常叫做斷裂帶。 何謂震源與震央 ? ( hypocenter):地震錯動的起始點位在地底下 ( epicenter):是由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位在地面 地震規模與震度 1.「地震規模」表示這次 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 ,每一個地震只有一個規模值。 目前世界上所通用的地震規模,為美國地震學家芮氏 (C. F. Richter)於 1935年所創立之芮氏規模。 2.「地震強度」是 地震所引起地表搖晃的加速度 ,我們簡稱為震度。 地震一旦發生後,不同地方的人或建築物感受到地面搖晃的程度亦不相同,通常愈靠近震央的地方,搖晃愈劇烈。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 地震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波,一種是體波。 表面波 只在地表傳遞,體波能穿越地球內部。 實體波 (Body Wave):在地球內部傳遞,又分成 P波和 S波兩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