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钢铁有限公司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终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向钒钛钢铁转型,将构成节能、环保、低成本、高质量的钒钛钢铁企业。 三 、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 范围的 确定 依据任务要求,以 威远河上游 宝溪河为主轴,东、西、北均以自然 地形、 分水岭为界,所构成的区域水文地质 单元 ,具体范围:西侧以油坊 沟 顶、大石包、轿子 石 ( ),坳田为界 ; 南以尖坡( )、小尖山( )、双桥村、马鞍山( )为界 ; 东以石牯牛( )、土地堡( )、东方红煤矿 (老井区) ( 550m)为界 ; 北以双堰坊、杉树坳( )、护林包、白庙子( )、桂林 山 ( ) 、 窑子 揙 、哑巴岩洞、青钢堡、土地坳、狮子山( )、哨棚坡为界,面积约 10 km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区域展开,以面的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布置少量勘探点, 8 进行水文地质观察、 抽水试验 及取样室内试验 ,以提供任务 要求的 主要岩土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地貌 调查 1)地貌形态, 成 因 类型及各地貌单元间的界线和相互关系。 2)地形、地貌与含水层的分布及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3)新构造运动特征、强度及其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地质调查 1)地层的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 2) 地层的产状、厚度及分布范围。 3)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 地质构造调查 1)褶皱的类型,轴的位置、长度及延伸和倾伏方向;两翼和核部地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及富水段的位置。 2)断层的位置、类型、规模、产状、断距、力学性质和活动性;断层带充填物质性质和胶结情况;断层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的位置。 3)不同岩层 层位 和构造部位中节理的力学性质、发育特征、充填情况、延伸和交接关系及其富水性。 4)测区所属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等级和测区所有的构造部位及富水性 、泉的调查 1)泉的 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 2)泉的流量、水质、水温、气体成分和沉淀物。 3)泉的动态变化、利用情况;若有供水意义时,应设置观测站进行动态观测。 水井调查 1)井的类型、深度、井壁结构、井 周 地层剖面、出水量、水位、水质及动态变化。 2)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后出现的问题。 3)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 地表水调查 9 1)地表水的流量、水温、水质水位、含砂量及动态变化,地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污水排放等)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2)利用现状和其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 3)河床和湖底的 岩性 和淤塞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 水质调查 1)水质简分析:取样点不应少于水文地质观测点总数的 40%。 分析项目包括:颜色、透明度、嗅和味、沉淀、 Ca2+、 Mg2+、 Na++K+、 HCO Cl、 SO4PH 值、可溶性 固 溶体总量、总硬度等。 2)水质专门分析:取水点不应少于简分析点数的 20%。 分析项目包括:生活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97920xx) 、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xx) 的要求,生产用水应按不同工业企业的具体要求确定;在有地方病或水质污染的地区,应根据病 情 和污染的类型确定。 3)划分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了解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4)了解地下水污染的来源、途径、范围、深度和危害程度。 调查方法 本次水文地质调查采用比例尺 1: 1 万,观测线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踪法,交叉进行。 观测线的布置 1)沿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 2)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 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 4)沿含水层(带)方向。 观测点的布置,宜布置在下列地带: 1)地质 界线、断层线、标志层等; 2)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井、泉、矿井、钻孔、地面塌陷和地表水体等。 10 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 钻孔的布置 和水文地质钻孔的类型 1)勘探孔的布置,宜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2)本次水文地质钻孔目的在于查明测区浅部 30m左右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取得有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和评价水源的质量,共布置勘探孔 32 个,其中第四系冲积层 1 个,其余均为基岩。 3)当钻孔水量较小时,只作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为地质孔;预留观测孔及抽水试验孔为水文地质孔。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 结构 1)孔径 ① 开孔直径一般为 150mm; ② 孔身各段直径及 变 径的 位置, 变径均在第四系松散层与基岩接触带; ③ 终孔直径一般为 110mm。 2)长期观测孔在观测层(带)及非观测层(带)之间进行止水; 3)钻孔结构,考虑到均为 浅 孔,结构均较简单,浅表段 为 无缝钢管或水泥砼 管 ,以下均为裸井。 抽水孔过滤 器 仅用于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石含水层,采用水泥砼条 缝过 滤 器。 勘察孔施工 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钻进和成孔应符合: ①松散层钻孔采用植胶护壁,基岩采用清水钻进; ②抽水孔必须及时洗孔,做到水清、砂净,洗 孔结束前出水含砂量不大于1/20xx00(体积)。 2)水文地质勘探孔的成孔质量要求:钻孔各段的直径达到设计要求, 100m内孔斜不大于 %,孔深误差不大于 2‰; 3)基岩岩心采取率:完整基岩 70%,构造破碎带、风化带 30%,土、岩的描述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准确分层。 抽水试验 1)观测孔必须进行抽水试验; 11 2)考虑到浅部基岩总体含水量比较小,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及水位恢复法抽水试验 ; ①抽水孔的出水量应保持常量; ②抽水试验延续时间各含水层采用Δ h179。 lgt 关系曲线图,延续时间宜根据实验目的确定; ③ 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第 1 2 50、 60、 80、 100、 120min 各观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 观测一次; ④ 取水试验 结束 应采水样。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岩心地质编录 1)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是在钻进过程中及时发现含水层,初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及裂缝在不同纵向深度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等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其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地下水位水温,冲洗 液 消耗量及粘度,涌 水和漏水现象等。 岩心采取率、钻进速度和钻进情况如掉块 、卡钻、埋钻、孔壁坍塌、涌砂、气体涌出等及变层、 换 径的位置等也应作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并编制相应的曲线图表。 2)岩心编录 ① 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校核岩心长度,鉴定岩性。 ② 按回次进行分层描述,特别应注意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的分界线。 ③ 土、岩的定名和描述应符合 GB5002720xx 的有关规定。 ④ 特别注意含水层的判断: a、岩心破碎、裂隙发育、岩石矿物颗粒或裂面有水蚀、氧化锈斑、溶蚀孔洞及次生矿物的吸附和沉淀现象的孔段; b、岩石结构疏松的孔段; c、钻进中涌水或严重漏水及水位的突然升降的地段; d、钻进中坍塌 、掉块现象严重或钻具突然陷落、冲洗液大量漏失的孔段; e、岩心采取率低、进尺相对加快的孔段。 12 四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地形地貌 区域地形形态基本轮廓受地质构造控制,同时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为隆起正地形,山区及沟谷以侵蚀作用为主, 挽 近期地壳运动具继承性,以缓慢上升为主。 区域地貌成因类型为浅切割 脊 状低山。 工作区域上处于威远背斜北翼,由三叠系砂页岩煤系地层和部分自流井组砂泥岩组成,地层产状平缓,标高 ,切割深度 150300m,山岭逶迤,河谷深切,地势比较雄浑壮观。 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 为第四系及三叠系一套巨厚的沉积地层,总厚度达 3000 余米,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仅中、下三叠系为海相碳酸盐岩,从分布上看三叠系砂、页岩煤系地层分布于威远背斜翼部 ; 第四系则零星分布于江河两侧及山间沟谷地带。 现 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T3xj) 工作区分布于威远背斜北翼,为陆相含煤沉积。 岩性为黄褐、浅灰、黄灰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与页岩互层,夹薄煤层及透镜状菱铁矿。 可分为六个岩性段,一、三、五段以页岩为主,夹砂岩;二、四、六段以砂岩为主,岩相比较稳定,厚度中部向北西和南东增厚,与下伏雷口坡 组假整合接触,总厚 421630m。 第四系全新统 Q4,按成因类型分为残坡积层 Q4el+dl及河流冲洪积层 Q4al+pl。 1)残坡积层 Q4el+dl 灰色 深灰色,干 稍湿,松散 稍密,主要物质组成为基岩(砂岩)碎块和粘性土,碎块含量 2530%,粘性土呈可塑性,厚约 13m。 2)河流冲洪积层 Q4al+pl 一级阶地河流冲洪积层,二元结构,上部为黄色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厚约 35m。 近代河流冲洪积层,上部为砂土,下部为砂卵石层,主要分布于 威远 河 床和 漫 滩。 13 构造 本工作区地处新华系第三沉 降带(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威远背斜的北翼, 沉积巨厚,褶皱舒缓,威远背斜轴部处于工作区南部,轴向北东 5070176。 ,延伸长 165km,轴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外围依次为中、上三叠系地层,北翼缓,倾角 36176。 ,南翼陡,倾角 614176。 ,西南端褶皱较紧闭,断裂发育,总体形态似向北西突出的蚌壳,据统计,在背斜范围内有 200 多个次级小型褶皱,规模较大者十余公里,小者仅几十米,其走向一组与背斜轴平行,形态多箱状或梳状,不对称,较陡一翼指向背斜轴,形成时期多数与威远背斜相当或稍晚,另一组与背斜斜交,有关部门认为 其生成时期先于背斜(图 4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工作区域处于四川盆地南部,气候温湿,水网发育,地表水排泄畅通,与其密切相关的浅层地下水反映出埋藏普通、循环交替强烈、低矿化、补给来源丰富、季节分布不均、动态受降雨和季节控制等鲜明特点。 以威远背斜为主体的褶皱构造,对含水岩组的区域分布和埋藏条件、承压含水构造的形成和特征、部分地下水的富集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区域地貌形态受构造控制,构成以威远背斜为中心的、向四周递次降低的低山、丘陵地貌、这类地貌形态直接影响着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尤其在构造作用微 弱的丘陵地区,往往是控制地下水富集的重要因素。 出露岩层为三叠系上统,陆相砂页岩分布全区,厚度大。 第四系松散地层主要分布于宝溪河河谷地带,残坡积层主要分布在沟谷斜坡地带。 这些岩层的岩性、所处的构造、地貌部位、分布范围,决定了其含水性质,地下水的类型和富水程度,分布于背斜翼部低山区的砂页岩夹煤系地层,以层间孔隙裂隙含水为主,地下水普遍承压,优越的可以自流,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地层平缓,裂隙不发育,加之地形切割剧烈,水量普遍不大,松散土层分布面积小,零星,以土层孔隙水为主,含水微弱。 浅层地下水积极交替淡水发育深度 ,低山区内 100200m,以重碳酸盐水为主,矿化度小于 1g/l。 14 图 41 构造形迹及地质力学分析图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据《建筑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20xx 年版)),威远地震设计分组 A组 ,基本烈度 Ⅵ 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 ,区域稳定性好。 不良地质 工作区内总体不发育,但由于特殊的 地形地貌和岩性组合,在宝溪河深切沟谷地段,由于 T34xj 砂岩中夹少量泥岩,地层倾斜 平 缓,在河水的侵蚀作用下, 15 页岩为 软 质岩,抗风化和侵蚀能力低,构成软 岩 基座,使上覆砂岩形成岩腔 (照片 41) ,加之岩壁陡峭,在自重作用下形成危岩,甚至崩塌 (照片 42) , 另在地表水调查中发现红旗水库边缘有小规模的库岸崩塌(照片 43)。 照片 41 岩腔 照片 42 危岩及崩塌 照片 43 库岸崩塌 五 、调查区水文地质 气象 、 水文 气象 本区气象冬暖春 旱,夏热秋凉,年平均气温 176。 C, 一月平 均气温 176。 C,历年最低气温极值为 度,出现在 1970 年 1 月 7 日。 七月均温 176。 C, 历年最高气温极值 度,出现在 20xx 年 8 月 12 日 , 活动集温 176。 C,无霜期329 天。 年 降水量 , 69 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73%, 年最大降水 1500mm,出现在 1962 年,年最小降水量为 ,出现在 1996 年。 干旱 是 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时一年相继出现 春 旱、 夏旱和伏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见表 51 16 和图 51)。 主导风向 NNE, 频率 为 %,次 主导风向 为 NNW 风 及 N 风,频率范围为 %76%,静风率 %,多年平均风速。 表 51 威远县气象要素统计表 威 远 县 气 象 要 素 统 计 表 站名 项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全年 威 远 县 气温(℃) 9. 2 相对湿度( %) 81 79 75 73 73 80 82 80 83 83 81 82 79 降水量( m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