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工业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立项申请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以传统文史专业为中心的考察 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重大课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实验班 宁波市文化服务应用型 人才培养基地课题 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宁波大学教学创新一等奖 项 目 主 持 单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13 12 1 2 7 4 3 主要成员 不含主持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李亮伟 男 教授 宁波大学 实践实训计划 18 位 王志凯 男 讲师 宁波大学 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 赵树功 男 教授 宁波大学 文学通论主编 刘亚斌 男 副教授 宁波大学 文学通论 2 刘华 男 副教授 宁波大学 文学通论 3 王苹 女 教授 宁波大学 汉语通论主编 都兴宙 男 教授 宁波大学 汉语通论 2 聂仁发 男 副教授 宁波大学 汉语通论 3 李小红 男 副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主编 张伟 男 教授 宁波大学 中 外文明史 1 陈君静 男 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 2 周莉萍 女 副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 3 刘恒武 男 副教授 宁波大学 中外文明史 4 19 项 目 合 作 单 位 主 要 成 员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3 3 1 2 3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龚缨晏 男 教授 宁波理工学院 创新课程体系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吴廷玉 男 教授 宁波工程学院 实践教学体系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章 王孝坤 男 教授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教学体系 20 二、立项依据: (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项目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高等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断进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经过进一步整合,更加合理有效,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 今年来教育部进一步提出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质量工程,走内涵提升的道路。 本课题正是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贯彻宁波大学“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在学科大平台教育的背景下,深化文史专业改革,实行通识教育,构建大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 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突出意义: 1. 本课题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建设,特别是通过设置创新学分和实践技能学分,构建文史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课程,并积极探索适应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专业)内涵,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基础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法政文史大学科平台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在宁波市高等院校推广改革成果,为宁波市高等院校提供新的文史专业通识教育教材,对于推动宁波市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完 善宁波市高等院校大专业(大学科)平台教育,具有直接的建设意义;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适应地方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在全国地方性综合大学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现状分析】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文史专业面临严峻挑战,按照严格的文史专业知识谱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全国高等教育文史专业的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来的理工科院校,利用丰富的办学资源,逐渐想综合性方向发展,纷 纷开办文史专业(特别是中文专业),并沿用工科的思路培养文史专业人才,它们注重实用性,强化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对传统文史专业产生很大的冲击作用,迫使传统文史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革。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浙江省建设和谐省份,宁波市建设文化大市,对宁波市高等院校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宁波市政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要求高等院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建设文化大市、教育强市、品牌之都的战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文史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进行全方位改革,以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新型人才。 总之,遭遇严峻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传统文史专业当前的处境。 全国高等院校传统文史专业都在摸索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也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通识教育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文史专业进行了艰苦而可贵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这些方案,对于我们来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全国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普遍雄厚,招生资源是地方性大学无可比拟的,他们提出的方 21 案,适合名校战略,而未必适应地方综合 大学和高职高等院校的文史专业。 我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提出适合自己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方案。 其二,文史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还在摸索阶段,名校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吸收其合理成分,改变其不够完善之处;如文学通论课程和教材建设,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一些三本学校都开设该课程,并编辑了相应的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缩写本或翻版,还是讲中国文学史,而没有体现通论的性质和作用,没有真正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文史专业 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陶冶作用。 之所以出现上述不足,有中国教育布局和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原因,也有对新的时代语境中文史专业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缺乏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等原因。 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倒逼机制,要根据新的社会要求重新进行专业定位,设计专业方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没标,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才能科学建立文史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 22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具体改革内容】 建立人 才培养模式“倒逼机制”,根据宁波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市建设、教育强市建设和品牌之都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贯彻“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完善大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文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校开设出 45—— 50 门通识教育课程,侧重于文史经典解读,为法政文史学科平台教育开设 3—— 5 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侧重于文史专业基础知识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平台 +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史专业课程结构体 系,根据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重新设计文史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通识教育平台 +学科教育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方向模块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为全国地方综合大学和高职高等院校的文史专业探索一条新路。 建立文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课时学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文史专家和地方文史研究人员,建立一支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把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彻底改变“眼高手低”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应用能力。 建构文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设置创新技能学 分,结合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文学创作等具体项目,为每个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编写 3 部体现通识教育和学科平台教育的课程教材,具体为“文学通论”、“汉语通论”、“中外文明史”等,为地方综合大学文史专业和高职高等院校文史专业教育提供新型教材,并将这三门课程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本教材大纲如下: 文学通论 一、课程基本情况 周学时: 3 总学时: 54 学时分配:讲课 48 实践训练: 6 课程类别:法政文史学科平 台通论课 适用专业:法政文史类一年级新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文学通论》是一门法政文史类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 它通过对中华文学民族精神的提炼,以相近的民族精神内涵为一单元,在简要理解民族文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古今文学文本的解读,打通中国古今文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概貌和价值取向,学习中国古今优秀作家乐观向上,爱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诗意情怀,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追求有诗意有价值的人生理想。 23 三、教学方法 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基础,针对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怎学 文本。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古为用,强调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四、大纲 导言:中华文学民族精神通论 第一单元:艺术中的道德持守、现实关怀 第一章 温柔敦厚:一种不激烈、中和的艺术手段和含蓄的、与人为善的规劝诉求; 第二章 劝惩教化:以人伦社会的道德为信条,追求有关风化; 第三章 风雅传统:从《诗经》到汉乐府到新乐府等延续不断的现实批判精神; 第二单元:生命姿态与艺术的融合,艺术化生命的追寻与艺术表现 第四章 闲逸情怀:以隐逸人格为垂范诱发的文人对闲适的向 往、歌颂与设计, 以遣兴娱情为表现; 第五章 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表现为自然和人以生命的姿态交流,并赋予艺术以生命源泉; 第六章 田园皈依:对土地田园的带有终极色彩的向往, 以田园为象征意义的回归意识; 第三单元: “情”的本源性坚守与“真”作为价值性追求 第七章 发愤著书:以不平则鸣为代表,具有对自我郁结强烈的发泄特征; 第八章 文如其人:这是中国文学最倡导的人格与艺术统一的期待; 第四单元 公正理想世界与人生及其获得手段的艺术畅想 第九章 侠义恩仇:有 仇必报有恩必报的民族个性体现; 第十章 善恶因果:融会于民族的现实人生,并成为叙事文学的主题与结构方式; 第十一章 团团圆圆:大团圆现象和以“圆”为艺术审美范畴; 第五单元 反思多灾多难民族历史,对美丽家国的爱恋与报效。 第十二章 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神。 第十三章 家国之思:对故国、对民族的挚爱,以爱国主义为其核心。 五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精神 徐复观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xx。 中国文学论丛 钱穆,中华书局 20xx年 宗白华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 24 汉语通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周学时: 2 总学时: 34 学时分配:讲课 34 课程类别:通论课 适用专业:法政文史类一年级新生 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汉语通论》是一门法政文史类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 它既讲授汉语的基础知识,也讲授与汉语应用有关的知识。 研究汉语的历史及其形成,研究古今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义、语法的性质、特点等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汉语规范化、汉字整理、汉语教学、汉语调查、汉语修辞等有关汉语应用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贯彻讲练结 合的原则。 根据学生基础,针对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用语言规律指导语言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的要素及构成有较清楚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现象能够“别同异,辨正误”,并通过“别同异、辨正误”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高、增强。 基本要求: 语言学是一门形式科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的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和分析语言问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语言科学性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为以后科学地认识语言,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教学。国际化工业设计学科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立项申请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