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题课程作业1内容摘要:
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 想象在审美过程中 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人们一般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以现 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描绘 (如文字解释、图示、符号和模型等 )为基 础,在知觉对象的激发下,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在人脑中生成新的形 象。 再造想象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作品时 作用很大。 创造想象则并不需要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对原有的知觉和记 忆中的表象进行较彻底的改造,创造出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所以,创造想象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如果说感知作为审美出发点,情感作为审美的动力,理解作为审美的深化,那 么,它们的载体 和展现形式就是想象。 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是凭借 和通过想象活动来进行和实现的,想象成为审美感受的枢纽。 如康德所说,想象力在具体过 程中,完成了情感对感知和理性的中介作用。 它是审美活动积极地 展开并实现了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的飞跃。 自然美有哪些形态。 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 (1)自然美的形态 a.奇险美。 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治、雷鸣电闪、瀑布高悬等自然景 象,令人产生惊心动魄的感觉,这就是奇险美。 b.壮丽美。 辽阔的大海、浩潮的沙漠、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辽阔的天空、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等, 常常绘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从而产生壮丽美。 c.幽静美。 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星稀、浓荫翠盖等景色,再 配以幽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此即“幽静美”。 d.秀丽美。 花红柳绿、彩蝶朗朗、小溪叮吟、山清水秀、雨后彩虹等,给人的 是一种秀丽美。 (2)自然美的产生 a.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 及和谐、节奏、比例等,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持这种观点。 b.自然美不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而且还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 社会生活之中。 比如,车尔尼雪夫 斯基就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立场上 论述自然美的。 c.有入否认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而认为是人的意识、想象 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从拍拉图到黑格尔,从体谈到康德,不少 入都持这种观点。 可以说,自然美的产生既有自然属性的根据,又有社会历史的原 因,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感受和欣赏都联系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 面。 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谈到自然美时就持这种观点,“打动我 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 们的壮观。 令我赞赏的是人加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 换言之, 自然美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积极生活内容的赏心 悦目的形象展示。 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 (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a.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在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 b.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c.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2)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黑格尔明确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的观点, 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美伟大”。 艺术美 虽然没有现 实美那么丰富多彩,也的确不能代替现实美,但艺术美是 现实美的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而具 有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总之,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 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 美更高、更典型。 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理解。 什么是崇高。 崇高有哪些审美特征。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 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 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 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 的审美对象之中。 (2)祟高的审美特征 a.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带美价值 ; c.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感。 总之,无论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自然界中的崇高,都有着共同 的特点,那就是与人类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1)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在审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审美对象都可以划分为两种迥然不 同的类型。 对 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有人概括为:一种是“骏马秋风冀北”的 美,一种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实际上,前者就是所谓的崇高,后者 就是所谓的优美。 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能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 优 美引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怕,精神愉悦,心境是 单纯面宁静的;而祟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 康德认为美与崇高的“最重要的和 内在的差别”在于美有一定的形式限制,而崇高表现为“最粗野最无 规则的杂乱和荒凉,只要它标志出体积和力量”。 (2)优美与崇高本质上的共同点 康德和席勒都把崇高看做是与美有着共同本质的美学范畴,认 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都表现出 主观的合目的性。 实际上,如果承认美的本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旦和积极情感的 生动形象,就可以说优美与祟高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美学专题课程作业 3 简述关于艺术本质的再现说和表现说。 谈起艺术美的创造和艺术的本质,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艺 术中的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可以说.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中的一对基 本矛盾,也是艺术美创造问题的一对基本矛盾。 再现与表现有人把它们看 做东方与西方传统艺术观念的对立。 众所周知,在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艺术观念是“摹 仿说” (亦称“模仿说” )。 在东方的中国,自古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艺术观念是以“六志说”、“缘情说”等为代表的艺术表现论。 当然,说西方重“再现”,东方重“表现”,这只是就其在古代的主导倾向来谈的,决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完全没 有“表现说”的因素,或东方传统艺术理论中完全没有“再现说”的因子。 总之,“表现”与“再现”不仅体现为东方与西方占典艺术精神的对立,而且也表现 为东方和西方各自内部古代与近现代 艺术观念上的对立。 可以说, “再现”与“表现”是关于艺术本质问题上的 — 对影响持久的对方观念。 如何在生产、一般 精 神生产和艺术生产这二个层次的内在关系中理解艺 术的本质 ? 从逻辑上看,“艺术生产”范畴,内在地包含着这样三个层 次的内容,并指明了它们的逻辑关系: 生产 (一般 )—— 精神生产(特殊 )—— 艺术生产 (个别 ) 第一个层次是艺术与 — 般生产的共问规定;第二个层次是艺术 与一般精神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 生产的规定。 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三个层次的种种规定的内在 关系之中。 首先,就艺术与一般生户的共同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 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 其次,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言.具有 — 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 定性。 再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 性。 这种特殊规定,一言以蔽之,就是审美特性。 如果将上面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加以概括,我们可以结艺术厂 这样 — 个简明的定义,即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美学专题课程作业1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 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 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 破云涛万里红。 二、 亲历黄山 1. 老师播放《话说长江》中的“飞红滴翠记黄山” 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观后谈谈录像中令自己难忘的镜头。 2. 追溯镜头 老师组织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这些难忘的镜头的语段
老残游记中的个人主观主义及其在小说史上的意
n Andrew H. Plaks, ed. Chinese Narratives: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30952. 33 John L. Bishop, “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