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博弈论下篇内容摘要:
练的深层意识像一个少年,虽然可以自由活动但仍然需要意识在旁边时时进行调控;深层意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则像一个成年人,已经完全可以自主地活动,不需要意识再在旁边引导了。 这时意识可以从对交易本身的关注中脱离出来,而关注于自我在交易中的感受和行动,以至通过交易发现自 我。 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知与行完全融为一体,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和间隔。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但有志者应以此为努力方向。 第十三章 直觉和运气 第一节.直觉 一 . 直觉的实例 有的作者把直觉分为两种,即感觉直觉和超感觉直觉。 感觉直觉是一种基于内部信息处理过程的感觉,是人的潜意识自动进行感知、分析、决策等思维的过程,它的结果投射到表层意识就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感觉。 感觉直觉就是开发深层意识达到知行合一时的境界。 感觉直觉可以升级至超感觉直觉,超感觉直觉也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感觉。 但它的信息源并 不是普通感觉信息,而是常人感觉不到的由心灵直接接受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直觉是指后一种。 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就要发展这种超感觉直觉。 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次,日本著名的剑术家柳生正在花园中给花木剪枝,忽然,他感到一股杀气从背后袭来。 他转身一看,没有发现敌人,只有每日跟着自己的书童在旁边捧着工具。 他对刚才的杀气感到不安,不知隐藏的敌人在何处,于是停止剪枝,回到书房。 这时有一个朋友来拜访他,发现他心情不好,向他询问原因。 柳生就把刚才花园中的事讲给他听。 后来家人们也知道了这事,书童跑来说 :“当您在花园中的时候,我在您身后侍侯。 这时我想,您虽然在剑术方面已经达到高超的境界,但是如果这时我从背后突然袭击,您恐怕还是躲闪不开的。 这可能就是您所感觉到的杀气的起因。 ” 133 在这个故事中,柳生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感知能力,可以感觉到他人心中的攻击意识。 这类感觉又称为第六感。 第六感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固有能力,它不需要借助眼、耳、鼻、舌、触觉等感觉信息,而是通过心灵直接觉察到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难以言说的微细信息。 证券市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况。 《直觉交易商》一书中介绍的林达列文瑟是芝加哥市场上一个成功的女交易 商,在她 18年的交易生涯中,她保持了没有一个星期是赔钱的记录。 她说:“如果我在交易中不得不依靠什么的话,那惟一的答案是我的直觉。 例如有些天,我打算在市场上买进,突然,我有一种感觉,我对自己说,这市场令人担忧,确切地说它感到沉重。 我认为市场正在上攀,但如果依靠我的直觉,直觉则告诉我它令人担忧。 我想说那是一种超感觉,它是生命攸关的信息。 如果我的头脑说买,而我试图去买的话,它会停止工作。 突然我的肚子告诉我它感到沉重,我会依靠我的直觉。 我将听从我的肚子。 很多时候,我甚至无法用文字描述它。 它是自动发生的,而经验告诉我 应该相信它。 这种直觉一天也许仅有一次,也许多一点,我真正做的是当我感觉到了这种直觉时,能够毫不迟疑地依赖它。 我认为最好的交易商都更多地听从他们的直觉而非别人的建议。 ” 这是一个少有的实例,林达不仅把直觉应用于交易而且每天如此,她的直觉已经达到了可以稳定出现的程度,而她的成绩也是令人吃惊的。 在市场上如此频繁和直接地运用直觉的人很少,耐人寻味的是她是一位女性。 二 . 培养直觉的理论和方法 直觉看似神奇,其实它是人内心深处固有的一种能力。 常人之所以不能发现是因为深层意识的能力不够强,同时又被意识所束缚,当通过 训练增强了深层意识的能力并摆脱意识的束缚时,就会开发出超人的直觉能力。 产生直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集中注意力等待直觉自己出现。 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希望了解的事情,但不要循常人的习惯开始分析和猜测,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但什么都不想,等待从内心深处升起的感觉。 这种等待可能要持续很久,一般人不能保持那么长久的集中注意力不产生杂念,故直觉无法升起。 常人为了给直觉的升起创造条件,还需要进行一些训练。 为了能达到合格的直觉准备状态,必须对面临的任务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 前面把开发深层意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 段是经验积累阶段,这时是无法直接产生直觉的,因为深层意识还在忙于应付新知识,还没有机会脱离意识的管束发挥自身的潜力。 只有达到知行合一之后,深层意识才开始脱离意识的看护独立地工作。 这时人对自己的任务很熟悉,可以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同时又不进行分析推测,而且人的意识已经熟悉了从向外分析行情转而向内捕捉来自内部的感觉,对内部感觉的敏感度也逐渐提高,这就为直觉做好了准备。 具备某些先天条件的人,这时就会出现直觉。 直觉的经验是可以转移的,在一个方面产生直觉之后,人可以把这种经验转移到其他方面,比较容易在那些方面也 产生直觉。 开发直觉的关键是高度的专注而不在乎是在什么事情上专注。 在任何事情上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都可以由此开启人的直觉潜能。 武术家没有进行专门的直觉训练,但功力深厚的人却可以获得直觉能力,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古人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手段。 当外部条件具备时,只有一部分深层意识先天能力比较强的人可以出现直觉,普通人可能经过长时间等待直觉仍然不能出现,这是深层意识自身的潜能不够强的缘故。 因而开发直觉能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充实深层意识的能力,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禅修。 禅修的核心是训练自己排除杂念, 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静室中可以修,面对市场变化,训练自己注意力集 134 中也可以说是一种禅修。 差别在于,静室中禅修可以采取适当的坐姿,调整呼吸,精神专注于前人精心设计的观想目标,这样注意力可以达到更深程度的专注,充实深层意识的效果更好。 面对市场或其他处于变化中的事物,要达到同样的专注程度则很困难。 所以,在禅修之外以其他方法开发出超能力的例子较少,而禅修的方法成功率相对高一些,当然绝对比例仍然是比较低的。 用禅修方法充实深层意识的能力对知行合一的训练也是有价值的。 但由于知行合一还没有超越常人深层意识的能力范围,故禅修的 意义还不太明显。 当人企图开启直觉之门时,禅修方法则几乎是必须的了。 @第二节.运气 人们在股市实战中经常可以感到运气的作用,这一点几乎每个股民都有体会,那么运气到底是什么呢。 从现象上看,股市博弈具有概率性质,这就决定了不管人计算的多么深,总会有一些计算不到的变化。 这些已经超越了人凭借智力所能把握的范围,只能靠运气了。 如果由于纯偶然的原因,恰好赶在不可预见的市场下跌之前卖出了股票,或者在不可预见的上涨出现之前买进了股票,那就是运气好,反之就是运气坏。 除了市场方面的不可预见因素外,人的主观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 控制因素。 比如,博弈理论可以把研究方法教给您,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学通它;学通之后还要看能不能实际使用;实际使用了还要保证在关键时刻不受到意外的干扰使人出错;深层意识的训练可以减少出错的概率,但深层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 纯理论的考察,这些问题都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克服的,但参与股市实战则会发现,人的决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象理论设想的那么坚固,人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而且不可能靠主观努力完全避免,要避免这些问题只能靠运气了。 在一般人看来,对这些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因素人已经没有办法可想,人能 做的是把可计算可把握的方面尽量做好,而对这些不可把握的方面则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样一种思路。 但也有些人抱有更为刚健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那些不可控制的力量他们也不愿低头,他们不愿意听任命运的摆布,希望成为命运的主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深入探求命运的本质,以便找到驾御它的方法。 在这方面,易学和佛学提供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理论。 根据易学和佛学理论,任何事在发生之前都有一个无形的存在,世界在普通人看来是有形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这些无形的存在依次成熟转化成现实,就象电影胶片 依次投射到银幕上,形成银幕上的故事的发展变化一样。 人们通常认为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在这幅图景下其实全都是被这些无形存在预先决定了的,只是由于人们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质,觉察不到这些无形的存在,所以才认为它们是偶然的。 这种无形的存在在佛学中称为“种子”,在易学中称为“机”。 在一般人看来,在股市上赚钱是精密计算加果断操作的结果,但从种子理论来看,这一切努力只是给种子兑现创造条件,种子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没有赚钱的种子,则博弈计算再深也赚不到钱,市场可以有很多方式使操作出错。 如果细分,则佛学中所讨论的“种子”更为基本, 是最微细的无形存在,易学中所说的机则要粗一些,是无形之“种子”到有形之事物转化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是“无形中的有形”。 易学所见是“无形中的有形”,所以,它提出的改变命运的方法和普通人改变有形物质的方法差不多,想通过研究无形力量的运行规律而趋吉避凶,进而希望利用一些神秘方法直接影响和干预这种无形力量的运行而改变自身命运。 佛学所见是“无形中的无形”,它认为趋吉避凶和神秘法术都是在枝末上用力,只能对结果做局部调整,但好坏“种子”的总量改变不了,所以不能从根本是上改变命运。 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从改变好坏种子的 数量 135 入手。 怎样改变种子呢。 因种子是“无形中的无形“,有形的方法用不上力,唯一办法是从根本处下手。 佛学认为,“种子”归根到底是由每个人过去的行为产生,善行生好种感招福报,恶行生坏种感招灾祸。 据此原理产生了一套可操作的改造命运的方法,并为有些人实践所证实。 比如,明代的袁了凡一生实践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袁了凡在年青时曾遇到一个孔先生给他算命,把他某年当考第几名、某年当任何官职,都推算得非常精确。 以后凡遇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的预料。 自此他相信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交运迟早亦有一定时间 ,对世间的一切得失看得都很淡泊。 27 岁那年,他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云谷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夫才会被命数困住,大善之人命数拘他不住,大恶之人命数也拘他不住。 云谷禅师教他造命之法,叫他“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并授以准提咒及持诵要诀,以期必验。 袁了凡得此法门,以后的命运就全在自己的掌握中了。 孔先生算他无功名子嗣,他要改变命运,发愿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第二年即中举人,十年后三千善行方才修满。 然后他又发愿许三千善行求子,第二年生一子,数年后三千善行修满。 然后,他又发求进士愿,这次所求事大,许一万善行,第二 年得中,授宝坻知县。 袁了凡忧一万善行难满,常为此不安,夜梦神人告曰,因他在任上为全县百姓减税,“只此一项一万善行已满”。 孔先生算他只有 53 岁寿命,他没有发愿祈寿就平安度过了 53 岁, 74 岁去世。 他以自己一生实践证明命运是可以转变的。 总结袁了凡改变命运的方法,先是依仗愿力与神咒的力量使所愿得成,然后修善行以还愿。 中间由于地位转变,修善行的能力也在增长,原来感到难以完成的广大善行,到时候就变得很容易完成了。 这套方法深合投资的理念,投资人用此法经营自己的命运,其益处将不止于股市获利而已。 前一章知行合一的讨论中 ,人相当于一台机器,并且是一台性能并不理想的机器,知行合一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提高他的性能使之成为一台好一些的机器。 人的表层意识思考灵活但信息容量太小,又不能直接推动人的行为;深层意识能推动行为,容量大,但学习慢不灵活,难以适应复杂计算。 这些是人类心理的现实,但并非人的优点,知行合一所探讨的就是怎样克服这些限制,达到更优的博弈状态。 但这些努力说到底只是使人成为更优秀的机器,而且不管怎样努力,人终究要受先天条件的限制,最终还是比不过更先进的机器。 所以,知行合一的努力并不能使人有超越机器的价值。 能够使人超越机器 的是本章所讨论的直觉和善行。 超感觉直觉使用了来自内心的信息,这是任何机器都不具备的。 改变命运更是要对只受偶然性支配的事物进行控制,这更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 虽然它们的效果是难以觉察的,在现实的中它们的效果似乎不如博弈计算之类有形的方法显著,但博弈计算之类是计算机也可以掌握的,终有一天超级计算机将使人的这类能力变得没有多大价值,就象机器使得体力变得不太重要一样。 而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直觉和善行则使人仍然不同于机器而成为人。 有人拒绝承认直觉的存在和善行的力量,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同时承认自己终究只有一个高级机器的价值 ,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安排和管理一台机器也就没有什么两样。 而不愿自认高级机器的人,则应努力培养和使用这两种能力以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即便在现实中这样做不能带来明显的实际利益。 136 余论 关于公平博弈的讨论 —— 公有制资本市场的构想 前面从操作的角度探讨了股市博弈层次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一下博弈中的公平性问题。 规则的公平性是决定人们对一个竞局参与的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个竞局自身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 如果孤立地考虑股市博弈,那么尽管存在主力机构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干预市 场等现象,但总的来看这个博弈仍然是公平的。 因为其中不存在规则上的不平等,主力的优势是以其资金实力为基础的,而且大资金在带来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带来进出困难等劣势,主力在操作中也有输的可能。 由于股市博弈这种相对公平的特点,使得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众多投资人参与其中,并使得它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但股市博弈的背后却掩盖着财富分配过程中深层次的不公平博弈,只有对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进行适当修改才能消除这种不公平,使证券市场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 .公有制资本市场的基本思想 (一 )公平分配原则 1. 商品交换是。股市博弈论下篇
相关推荐
,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 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 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 破云涛万里红。 二、 亲历黄山 1. 老师播放《话说长江》中的“飞红滴翠记黄山” 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观后谈谈录像中令自己难忘的镜头。 2. 追溯镜头 老师组织学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这些难忘的镜头的语段
姓名:何生;性别:男;血型: B 型; 出生年月: 1970 年 8 月 3 日;出生地:四川成都; 性向:领航兼增值型;学历:本科; 6 目前年龄: 30 岁( 2020 年); 死亡预测: 70 岁( 2040 年);尚余年限: 40 年。 “ SWOT”分析 优势:①有较坚实的制造业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但仍需不断吸收新观念、新知识);②有 3 年工 厂基层技术及管理经验和 5
、参知政事,力主抗金不懈。 刘长生 ( 1147— 1203) 名处玄,字通妙,以号行,莱州武官村人,金代著名的道家“全真派七真人”之一,全真道随山派创立者。 金大定九年( 1169)春,被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收为关门弟 子,赐以名号。 出家后,随师傅至昆嵛山烟霞洞、终南山修炼,王重阳羽化后。 刘长生回到故乡,居武官灵虚观,创立全真道北七真派之一的随山派,收徒讲注《道德》、《黄庭》、《清静》诸经。
n Andrew H. Plaks, ed. Chinese Narratives: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30952. 33 John L. Bishop, “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