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缩小江苏地区间差距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掌握者是人。 由表四可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苏南为 万人,高于苏中与苏北专业技术人员的总和,其中中级以上 万人,也高于苏中与苏北该指标的总和。 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苏南人均 年,平均高于苏中苏北 年和 年;大专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苏南为 %,为苏中的 ,为苏北的 倍;高中及中专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苏南 %,比苏中 个百分点,比苏北高为。 15 由此可见,三地区科学技术力量和人口素质差距明显。 二、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形成的原因 (一)资源禀赋的差异 地理区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地区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江苏初步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信息和交通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受上海的辐射和推动,信息传递很快,同时其立体交通便捷,所辖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个 中城市对腹地也有较深的辐射能力,其经济发展快;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东濒黄河,京杭大运河斜穿境内,陇海铁路横穿东西,京沪铁路纵贯西部,东端有大型海港 — 连云港,但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交通枢纽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综合运输不强,缺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动力源,且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腹地的辐射能力较弱,导致其经济发展较慢。 苏中以丘陵地区为主,东北部为广大平原、东濒黄河、南靠长江、行政上包括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上海与苏南对其带动作用明显,经济发展介于苏南 、苏北之间。 文化积淀 江苏南北地区文化传统各异。 苏南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对环境和生活理解和尊重,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等。 这种文化传统对苏南地区公众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他们能够较快地接受现代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较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及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各项政策,并在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超前的实验,与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苏北深受“楚汉文化”影响,其特点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宗法制的伦理规范和亲情为交往的主导原则。 文 化注重亲缘群体的利益及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人际交往往往以人格信誉替代契约合同,功利服从于亲情,且交往活动范围表现出比较狭隘的地域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学者概括为:一是“等靠要”思想;二是“假大空”作风;三是“搭便车”行为;四是“官本位”意识。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时常表现出悲观失望、墨守成规、怨天尤人以及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思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各异。 (二)体制的差异 体制的差距特别重要。 苏南自古繁华,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基础雄厚,特别是近代工业起步早,起点 高。 苏南的发展并不是中央和省给了多少优惠政策,而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体制上比苏中、苏北占了优势,使得资金、人才向苏南聚集。 七、八十年代,苏南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率先发展了乡镇工业,使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近代工业更是空白,同时观念落后,导致乡镇工业起步与发展又比苏南晚了一步,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 (三)资金投入差异 建设资金向苏南倾斜,减缓了苏北经济发展的速度,从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配看, 1996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占全省比重分别为 %、 %和 %,到 2020年为 %、 %和%,对苏南的投资要比苏中苏北之和还要多。 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苏北受惠相对较小。 2020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 ,其中苏南 亿美元,占 %,苏中 亿美元,占 %,苏北 亿美元,占 %。 它们分别占本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 %和 %,苏南大量的引进外资对缓解建设资金不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苏中,苏北两个地区从引进外资获得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较小。 苏中、苏 北地区实际积累率小于苏南。 2020 年苏南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 6 ,而苏中、苏北分别是 1 亿元和 1。 苏中、苏北积累少于苏南,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反过来,它。论缩小江苏地区间差距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