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管理的九大管理原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 所以对系统中 “非瓶颈 ”的安排使用,应基于系统的 “瓶颈 ”。 例如,一个非瓶颈资源能够达到 100%的利用率,但其后续资源如果只能承受其 60%的产出,则其另外 40%的产出,将变成在制品库存,此时从非瓶颈资源本身考察,其利用率很好,但从整个系统的观点来看,它只有 60%的有效性。 所以 “利用 ”注重的是有效性,而 “活力 ”注重的则是能行性,从平衡物流的角度出发,应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 间。 原则 4 “瓶颈 ”上一个小时的损失则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小时的损失 一般来说,生产时间包括调整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 但在瓶颈资源与非瓶颈资源上的调整准备时间的意义是不同的。 因为瓶颈资源控制了产销率,在瓶颈资源上中断一个小时,是没有附加的生产能力补充的。 而如果在瓶颈资源上节省一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则将能增加一个小时的加工时间,相应地,整个系统增加了一个小时的产出。 所以,瓶颈资源必需保持 100%的 “利用 ”,尽量增大其产出。 为此,对瓶颈资源还应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断或等工。 原则 5 “非瓶颈 ”节省的一个小时无益于增加系统产销率 因为非瓶颈资源上除了生产时间 (加工时间和调整准备时间 )之外,还有闲置时间。 节约一个小时的生产时间,将增加一个小时的闲置时间,而并不能增加系统产销率。 当然,如果节约了一个小时的生产时间,可以减少加工批量,加大批次,以降低在制品库存和生产提前期。 但这些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系统追求的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