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结合起来,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 知识的同时,应介绍文化背景,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讲授语言的交际原则,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得体性和交际能力,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 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 之第一部分( preparation)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列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讨论为什么要纪念这些节日。 然后再列出西方各传统节日,并讨论为什么西方人如此看重圣诞节。 然后讲明,复活节、情人节等西方重要节日的由来。 这样,在了解中西传统节日的同时,又学习了中西文化风俗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习 英语的同时又掌握了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这里的社会文化主要指“ 大众文化” 和“ 深层文化” 即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等等。 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一书中指出:“ 语言必须有使用原则,否则语法规则就失去意义。 ” 他的“ 使用原则” 就是在交际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所谓得体性就是在“ 什么场合讲什么话的能力” 这里的“ 场合”,即是社会语言学家或功能派所指的“ 语境”。 韩礼德把语境分成三个组成部分“ 语场 、语旨、语式”。 虽然各语言学家对语境的解释和界定有差异,但对语境和语言行为的关系及其对社会语言行为的制度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语言只能从语境中获得意义( )。 语言符号只能在语境中才能生成意义;没有语境的话语必定是那些“ 零乱” 的符号。 社会语言学理论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某些意义连贯的话语称为语篇。 它可长可短,产生于语境中;语境反过来对语篇的结构,主题,语意等又具有选择的功能。 外语教学培养社会交际能力这一原则,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在语篇层次上组织教学活动:即从整体到细节, 到语言点教学模式。 现以上外版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第四册第一单元“ Big Buck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