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行业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ansmissions 两家占据了齿轮箱市场的70%左右的份额,留给独立齿轮箱企业的空间已经不大。 除了前面提到的 Vestas、 Siemens wind、 GE wind 外, Gamesa 和日本的三菱重工自身能够生产齿轮箱;从全球市场看,齿轮箱领域目前供应比较紧张,根据德国风能协会的估计,这一紧张形势在 2020 年底有望缓解。 紧张主要由于以下原因导致。 专业生产 风电齿轮箱的生产商本就不多,加上前面两家也就六七 14 家;其他齿轮生产商对进入风电齿轮箱的盈利前景不确定而心存疑虑;齿轮箱扩产资金需求很大,需要增加轴切削、表面处理等专用设备;另外,齿轮箱所需要的特种钢的供应也是个问题;制造齿轮箱所需的大型轴承供货紧张,现有机组维修齿轮箱和大轴的需求也在增长。 目前 主要大厂均在扩产以应付市场的迅速扩大。 Winergy 已经大幅度扩产,在美国、中国、印度开设新的工厂,在德国的新厂房也已经投入使用;同时, Winergy 积极向上游并购,力图通过缩短供应链来加快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为 应付可能到来的行业景气, Hansen在 2020 年开始在比利时的 Lommel 建立了风电齿轮箱的新工厂,但现在这一工厂又需要扩产,增加生产线和相应的研发、检测,预计明年完成。 目前 Hansen 已经将接近五分之四的生产能力投放到风电部分,以保证能按时完成日益增长的订单,目前订单已经延伸到 2020 年后。 德国风能协会估计到 2020年齿轮箱的产能将从目前的 15GW提高到 21~ 32GW,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目前的短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由于供需格局维持紧张,行业仍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大型轴承: 大型轴承 门槛 较高、全球短缺将维持到 2020 年。 轴 承 广泛使用在包括风机在内的各个工业场合。 风机中轴承广泛使用在包括齿轮箱、发电机、调速和偏航系统在内各个部件中;风电使用的大型轴承对制造工艺和材料要求很高,行业门槛较高;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两家风机轴承供应商仍是欧洲传统轴承双雄:瑞典的 SKF 15 和德国的 FAG;目前 SKF 利润来自风电部门的不到 2%,但却是公司增长最快的部门;公司目前正积极扩充在瑞典、德国和美国的产能。 SKF 在大连的新厂已经投入生产, SKF 还收购了斯凯孚 (上海 )轴承 40%的股份,这是其第八家全资生产型企业,其 中国布局基本成形。 目前 SKF 还是国内主要齿轮箱生产企业南高齿的主要轴承供应商 , FAG 的扩产计划包括在罗马尼亚建设新厂和扩张中国以及德国本土的产能。 电机: 供应充足、多由传统电气巨头提供。 风电电机主要包括自产和传统电气巨头( GE、 ABB 和西门子等)供货;这当中半数企业电机自行生产,包括采用直驱电机规模最大的Enercon;主业生产风电电机的企业规模均较小,唯一例外的是 Gamesa的配套公司 Indar。 目前新的直驱风机可以省略齿轮箱, Enercon 已经开始产业化使用这一技术,国内的企业也投入了直 驱风机的研制;直驱式风机使用永磁发电机,而永磁发电机则需要铁酸盐和稀土磁体,铁酸盐制备属于常规化工产品,稀土元素的获取却相对较难,中国的稀土储量居全球之首,直驱永磁电机在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 风电产业发展趋势 整合产业链的一体化企业是风电行业未来的方向。 基于对各产业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风电市场急剧发展的现在,企业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对产业链进行整合是 16 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除了盈利考虑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一体化企业能够更好地保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减少供应链长度,更灵活地 面对市场安排生产;第二,一体化企业能够对零部件进行更全面的质量控制,减少因为零部件故障而支出的巨额维修费用;第三,上下游一体化更有利于对风机设计过程的保密。 从主要风电集成商的发展经历和盈利情况也能验证这一趋势。 Gamesa 和 Enercon 一直以来就以主要部件自己生产著称,基本上从风机叶片到电控系统均自行开发设计制造;收购了齿轮箱巨头Hansen 后, Suzlon 已经俨然新的一体化产业巨头;从盈利能力看,Gamesa 和 Suzlon 近三年盈利能力是所有五家公司里面最好的,超过了习惯将业务外包的 Vestas,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体化对盈利的正面影响。 国内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可再生能源法》及一系列实施细则的颁布,为中国风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政策导向,虽然外国制造商占主要市场份额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但国内的风电机组制造业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中国风电机组整机开发和研制的内外资企业有40多家,其中内资企业主要有新疆金风 、北京华锐(大连重工)、东方汽轮机厂等;合资企业主要有南通航天万源安迅能、瑞能北方、恩德(银川)、湘潭风能等;外资企业有美国 GE、西班牙 Gamesa、丹麦Vestas、印度 Suzlon 等。 不仅如此,也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商更是开足马力迅速扩大产 17 能。 中国风电制造业开始形成“百花齐放”之势。 国内 风电 机组 整机 发展状况 在风电场建设的投资中,机组设备投资约占 70%。 实现设备国产化,降低工程造价,是风电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早在 20世纪 80年代,作为科研课题,中国陆续 研制过几种并网型风电机组,额定功率分别为 18kW、 30kW、 55kW 和 200kW,由于研制周期长,满足不了市场对更大容量机组的需求,大部分样机没有机会继续改进和完善,未能转化成商品,如国家曾经拨款研制过两种型号的 200kW 样机,未及商品化,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已发展到 600kW 机组。 现在采取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经过消化吸收逐步提高国产化程度的路线,以期大型风电机组主要部件尽快在国内制造,价格比同类型进口机组降低 10%~ 20%。 为了推动风电设备的国产化,国家发改委连续组织了四次特许权招标项目,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 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2020 年,内资企业整机产品市场投放量约 54万 kW,市场份额占%,比前一年提高 11%;在累计市场份额中,内资产品占有率在30%以上。 内资企业的产品因为价格相对较低,为平抑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价格、降低风电场建设投资成本、推动风电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内资风机企业已具备出口能力,例如浙江华仪风能公司已出口 780kW 风机至智利,这是我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机出口海外。 18 外资与合资企业的产品约占国内新增市场的 60%,仍然处于领先。 技术上以当前国际主 流的变桨变速机组为主,有些已开始在国内总装,如美国通用电气(沈阳)、西班牙歌美飒(天津)和印度苏司兰(天津)等公司的产品。 进口单机容量最大的维斯塔斯 2MW 的机组2020 年内首次在江苏和福建安装。 不过,随着国内产能的提升,预计外资企业的份额在 2020年新增市场份额中相比 2020年可能有较大的下降,估计不会高于 50%。 从产品结构上看,中国目前风电场装机大都属于兆瓦级以下的定桨定速型风机,但市场需求趋势已向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发展,其中主力机型是 风电机组。 在兆瓦级风电机组研制上,金风公司的 直驱 型的样机于 2020 年 4 月完成吊装投入试运行,并请外国有关机构对其功率曲线进行检测,在产品升级换代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0 年上半年开始投入市场。 沈阳工大风能所的科技部“ 863”项目研究成果, 1MW 变桨双馈变速机组也于 2020 年 7 月投入试运行,2020 年又研制出 机组投入市场。 东方汽轮机公司、华锐风电等公司的兆瓦级变桨变速技术的产品则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并安装到风电场调试运行。 其中华锐风电 2020 年完成 万 kW,并形成了上 19 百台的年生产能力, 2020 年有望生产 500 台左右 的风电机组,有望成 为中国风电设备供应的有力竞争者。 此外,外国独资和合资企业,如南通航天万源安迅能公司、恩德(银川)公司、苏司兰、通用电气、维斯塔斯都分别在 2020 年和 2020年开始批量生产兆瓦级机组。 主要的风电机组制造商情况见表 3。 表 3:主要的风电机组制造商情况 类别 制造商 机 型 技术来源 机组成熟性 内 资 企 业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风 50/750 德国 REpower 许可证生产 批量生产 金风 70/1500 金风与德国 Vensys 公司联合开发 国外批量生产 国内样机生产 金风 70/1500 金风与德国 Vensys 公司联合开发 国外批量生产 国内样机生产 东方汽轮机厂 FD70B/1500KW 德国 REpower 许可证生产 国外批量生产 国内样机生产 FD77B/1500KW 德国 REpower 许可证生产 国外批量生产 国内样机生产 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 70/FL1500 与德国 Fuhrlander 联合开发,具有自主产权 国外批量生产 国内样机生产 77/FL1500 与德国 Fuhrlander 联合开发,具有自主产权 国外批量生产 国内样机生产 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 WD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