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长岩窝金矿矿床成因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定县黄金坪、三碉、黑金台子、白金台子、杠吉、中梁子、灯盏窝、偏岩子等金矿区。 区域矿产 区域内的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其次为铜、铅、锌、铁、钒、钛和非金属矿产石棉、硫铁矿、石灰石、花岗岩、大理岩等 金矿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为产于 “ 康定杂岩 ” 中的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另一类是产于沉积盖层断裂破碎带中的硅 化-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 1. 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沿大渡河两岸分布长约 40 千米,矿床(点)星罗棋布,成群密集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金矿产地 87 处,其中有中型矿床 1 处,小型矿床 8 处,矿点 67 处,矿化点十余处,誉称 “ 大渡河金谷 ” (图5)。 2. 硅化-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见于 “ 康定杂岩 ” 西部边缘沉积盖层的硅化-白云大理岩化-氟镁石化石灰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具有层控特征。 已勘查开发利用的矿床有偏岩子、灯盏窝等金矿区,沿矿化层数千米地段内的民采点不计其数。 该类矿床的特点是规模大,品位较高, Au 平均品位一般为 6- 18g/t,最高达 3637g/t, Ag 品位为 58- 511g/t,誉称 “ 偏岩子式 ” 金矿。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研究区 包括于金台子、长岩窝、狮子岩矿段的一部分。 金台子矿段位于 “ 康定杂岩 ” 中;长岩窝和狮子岩矿段的地质特征类似,均位于 “ 康定杂岩 ” 西缘的志留系沉积盖层中。 13 地 层 研究区 内出露地层单一,仅有志留系下统( S1),并构成区内结晶基地 “ 康定杂岩 ” 之盖层,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 、志留系下统第一段( S11) 厚度 512 米 出露于金台子矿段的西北边缘,狮子岩、长岩 窝矿段的南东部,地层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 金台子矿段仅出露底部砾岩和炭质变砂岩、板片岩。 底砾岩的砾石多呈圆-半圆状,部分为角砾状或扁园状,砾石成分复杂,以石英和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质岩类、变粒岩、浅粒岩等。 胶结物为杂砂屑、泥屑和硅质。 厚 10- 20 余米不整合于 “ 康定杂岩 ” 之上。 在狮子岩、长岩窝矿段该段出露全,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由下至上为底砾岩( S1dl),灰黑色-黑色炭质变杂砂岩、变砂岩夹绢云板岩、片岩( S1mss+ sch),灰黑色片岩( S1sch),绿泥石、绢云母板岩( S1sl)。 、志留系下 统第二段( S12) 厚度> 660 米 出露于狮子岩、长岩窝矿段北西部,地层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 为一套泻湖相沉积的浅灰、灰白色薄-中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化白云岩( S1LS)间夹灰绿色绿帘透闪片岩、灰黑色炭质板岩及灰色绢云石英千枚岩,与下伏第一段呈整合接触。 该段厚度大于 660 米,而区内只出露中-下部,出露厚度大于400 米。 矿区西侧偏岩子金矿就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破碎带,俗称 “ 偏岩子式金矿 ”。 长岩窝矿段 ① 号矿体就赋存于碳酸盐岩的破碎带中。 岩浆岩 研究区 内岩浆岩只分布在金台子矿段,为 晋宁-澄江期重熔中酸性岩体和少量基性岩脉。 、石英闪长岩(δ 0) 浅灰-灰色角闪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含量 10- 25%左右,多已发生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同时折出钛;浅色矿物为更长石、中长石为主,含量 53- 64%,常已发生强烈的绢云母化及少量黝帘石化;石英,粒径 1- 3mm,含量 12- 25%左右。 副矿物见少许磷灰石、锆石,含量 %,同时见褐铁矿,含量高者达 6%。 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岩体产状为岩基,区内只系岩基两缘的一部分,面积 平方千米。 、云英岩( Gs) 14 只出露在金台子矿段石英闪长岩体内,图区内长 500m,最宽 150m,呈北西向展布的纺锤形,南东端已延伸出矿权,北西端位于金台子矿段 ① 、 ② 号矿体之间。 岩石为浅灰色,具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为绢云母 15- 25%,石英75- 80%。 岩石十分坚硬,普遍见细粒立方体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以及微细粒它形晶的黄铁矿呈马尾丝产出,在坑道采样分析含 - ,云英岩系石英闪长岩受岩浆热流体作用的蚀变产物。 、辉绿岩(β u) 只出露于金台子矿段南面,共有 3 条,呈北西(北北西)向展布,长 40-66 米,宽 - 4 米,呈脉状产出。 、石英脉岩( q) 金台子矿段有 14 条,主要分布在 ① 、 ② 号金矿体周围,呈北西向展布,北部 3 条呈北东向展布,长 30- 60m,宽 1- 5m;狮子岩矿段出露 4 条,最长 660m,呈北东向展布,宽 1- 6m,一般走 30- 50m;长岩窝矿段只出露 1 条,呈北东东向展布, 系 ① 号金矿体 在地表的露头。 石英脉为后期含硅热液的产物,脉体内常含有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这些矿物又为载金矿物,金台子矿段的 ① 、 ② 号矿体,长岩窝矿段的 ① 号矿体,以及狮子岩矿段的金矿体都系石英脉。 脉体坚硬耐风化,常凸出地表,色浅易识别,是区内寻找金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构 造 矿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的鸡心梁子背斜中南段的西缘,该背斜向北倾伏,核部宽阔,沿大渡河一带出露大面积的晋宁-澄江期 “ 康定杂岩 ” ,由于断裂的破坏,背斜东翼地层已断失,西翼地层较完整。 区内地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由南往北,由小到大,在狮子岩、金台子矿段为 16176。 - 30176。 ,在狮子岩矿段北部至长岩窝矿段,倾角变为30176。 - 60176。 研究区 内主要构造为断裂构造,根据其走向可分为四组。 15 、 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 裂在狮子岩矿段有 F F F8,长岩窝矿段有 F5。 断层破碎带宽 1- 3 米,断层面倾向南(倾向 175176。 - 190176。 ),倾角 45176。 - 70176。 其中长岩窝F5规模最大,长约 500 米,断层带宽 2- 3 米, ① 号金矿体就赋存于该断层破碎带中。 其他断层规模小,一般长 100- 250 米,常与北西或北东向断层相交,其断层性质多系张扭性的平移断层。 、南北向断裂 只分布在长岩窝矿段近中部, F2 断裂破碎带出露于柳杨沟的支沟,断层长840 米, PD PD1 PD12 及老硐 PD PD PD4 都沿断层分布,断层破碎带宽几米至十 多米,被后期石英脉充填,同时在断层两侧还见次生的羽状含金石英小脉,断层性质亦为张纽性平移断层。 、北东向断裂 金台子矿段有 F F11,分别长 80 米和 180 米;狮子岩矿段的 F2,长 740米,为推覆滑脱断层贯穿全矿区。 断层上盘(北西盘)为碳酸盐岩,下盘(南东盘)为炭质板岩及片岩。 断层破碎带宽约 30 米,沿破碎带为后期石英脉充填,过去的采矿老硐有十多个,都沿石英脉及两侧分布。 F2 派生的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亦发育,该断层为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 、北西向断裂 为 研究 区最发育的一组断 裂构造,金台子矿段有 F F F4- 10,狮子岩矿段有 F F F F7,长岩窝矿段有 F F F4。 断层长 70- 510 米,破碎带宽 2- 3 米,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 56176。 - 70176。 ,断层多系张纽性的平移断层。 其中金台子矿段的 F4 控制 ① 号金矿体, F6 控制 ② 号金矿体。 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区 的狮子岩矿段,基岩出露差,第四纪坡积物和冰碛物掩盖严重,探槽施工都没有达到地质目的,而矿段内的采矿老硐却十分密集,在坑口附近堆放上万吨的荒渣(据当时的采矿老乡讲,荒渣含 Au 达 1- 5g/t)。 最深老坑长达 240米以上 ,硐内还见金矿体。 为了解其金矿化, 2020 年开展了 1: 10000 对称偶极幅频激电测量,由于矿段的北段和南段控矿构造的展布方向差异大,物探测线原 16 则是要垂直构造线布置。 因此,只好将矿段分为南、北两段布设测线进行测量。 各段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异常的分布、规模、强度见图 6-图 9。 测区内共圈出视电阻率异常 43 个(编号 D1- D43),视极化率异常 44个(编号 F1- F44)。 下面介绍几个规模大,异常强度亦大,视电阻率异常与视极化率异常又套合较好的异常。 一 、 F1- F17 视极化率异常分布于测区西、北部,形成一条由北东方向逐渐转为东西向,且大体连续的弧形异常带,延伸长达 1 千余米,且东侧尚未封闭,其规模较大。 其中 F13 异常的视极化率高达 %,而与视电阻率 D13 异常重叠,在该异常群的东部则为金矿化破碎带。 二 、 视极化率 F2 F2 F2 F25 异常带与视电阻率 D D2 D2 D23异常带套合好。 异常带呈北北东向展布,视极化率为 - %,视电阻率为 -。 三 、 视极化率 F2 F28 异常与视电阻率 D2 D28 异常套合,亦呈北北东向展布,视极化率为 - %,视电阻率为 -。 异常带与两条平行的金矿化破碎带也是相套合。 四 、 视极化率 F2 F4 F42 异常与视电阻率 D2 D4 D43 异常相套合。 视极化率为 - %,视电阻率为 -。 五 、 视极化率 F32- F37 异常与视电阻率 D31- D34 异常套合。 视极化率为- %,视电阻率为 -。 六 、 视极化率 F4 F4 F43 异常与视电阻率 D4 D4 D43 异常亦相套合。 视极化率为 - %,视电阻率为 -。 值得注意的 是,测区的视极化率异常均处于强烈的低电阻带内,它们的视极化率值不仅相当高,异常规模也相当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线性特征。 同时,还囊括了狮子岩矿段已知的金矿体的大部分。 在测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还发现一条由北东转向南北向和一条北东转向东西方向的极低阻带。 前者具有推覆构造的特征,后者则具有剪切构造的特征,它们不仅控制着测区的构造格局,而且还是矿液的通道,此外,后者还显示出容矿作用,几乎包含了测区内的已知主要矿体。 此外,中部发现多条低阻高极化的异常带,它们也有赋存富集矿化体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工作和探测。 17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期成矿阶段 矿床的形成时期 中一新生代成矿期,与 燕山期(印支 — 燕山期) 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次火山岩关系密切。 印支晚期,伴随区域性断裂 — 洋布梁子断裂的复合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