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糖类代谢(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H NADP+: R=PO3H2 递氢体作用: NAD++2H NADH+H+ 维生素 B2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递氢体作用: FAD+2H FADH2 四、三羧酸循环 (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 化学历程 三羧循环及葡萄糖有氧氧化的 化学计量和能量计量 三羧循环的 生物学意义 三羧酸循环的 调控 草酰乙酸的回补反应 ( 自学 ) O CH3CSCoA CoASH NADH +CO2 FADH2 H2O NADH +CO2 NADH GTP 三羧酸循环 ( TCA) 草酰乙酸 再生阶段 柠檬酸的生成阶段 氧化脱 羧阶段 柠檬酸 异柠檬酸 顺乌头酸 - 酮戊二酸 琥珀酸 琥珀酰 CoA 延胡索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NAD+ NAD+ FAD NAD+ TCA第一阶段:柠檬酸生成 H2O 草酰乙酸 O CH3CSCoA CoASH H2O 柠檬酸合成酶 顺乌头酸酶 TCA第二阶段:氧化脱羧 CO2 GDP+ Pi GTP NAD+ NADH+H+ NAD+ NADH+H+ CoASH 异柠檬酸脱氢酶 CO2 - 酮戊二酸脱氢酶 琥珀酸硫激酶 TCA第三阶段:草酰乙酸再生 FAD FADH2 H2O NAD+ NADH+H+ 草酰乙酸 琥珀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三羧循环的化学计量和能量计量 a、 总反应式 : 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 2CO2+CoASH+3NADH+3H+ +FADH2+GTP 能量 “ 现金 ” : 1 GTP 能量 “ 支票 ” : 3 NADH 1 FADH2 兑换率 1: 3 9ATP 兑换率 1: 2 2ATP 1ATP 12ATP b、 三羧酸循环的能量计量 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的 ATP 酵解阶段: 2 ATP 2  1 NADH 兑换率 1: 3 (或 2) 2 ATP 2  (3ATP或 2 ATP ) 三羧酸循环: 2  1 GTP 2  3 NADH 2  1 FADH2 2 1 ATP 2  9 ATP 2  4 ATP 兑换率 1: 3 兑换率 1: 3 丙酮酸氧化: 2  1NADH 兑换率 1: 3 2  3 ATP 总计: 38 ATP或 36 ATP  O CH3CSCoA CoASH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柠檬酸 异柠檬酸 顺乌头酸 - 酮戊二酸 琥珀酸 琥珀酰 CoA 延胡索酸 调节位点 柠檬酸合成酶( 限速酶 ) 异柠檬酸脱氢酶 - 酮戊二酸脱氢酶 ADP + NADHATP 琥珀酰 CoA NADH 琥珀酰 CoA NADH ATP 苹果酸 草酰乙酸 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糖 、 脂 、 蛋白质等物质代谢和转化的中心枢纽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 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五、 磷酸戊糖途径 (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化学反应历程及催化酶类 特点:氧化脱羧阶段和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总反应式和生理意义 磷酸戊糖途径的两个阶段 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6 核酮糖 5P 5 果糖 6P 5 葡萄糖 6P 氧化脱羧阶段 6 G6P 6 葡萄糖酸 6P 6 核酮糖 5 P 6 NADP+ 6 NADPH+6H+ 6 NADP+ 6 NADPH+6H+ 6CO2 6H2O 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脱羧阶段 NADP+ NADPH+H+ H2O NADPH+H+ NADP+ 5磷酸核酮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6磷酸葡萄糖酸 CO2 6磷酸葡萄糖 脱氢酶 内酯酶 6磷酸葡萄糖酸 脱氢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子重排阶段 H2O Pi 6 5磷酸核酮糖 2 5磷酸核糖 2 5磷酸木酮糖 2 3磷酸甘油醛 2 7磷酸景天庚酮糖 2 4磷酸赤藓丁糖 2 6磷酸果糖 2 5磷酸木酮糖 2 3磷酸甘油醛 2 6磷酸果糖 1, 6二磷酸果糖 1 6磷酸果糖 转醛酶 异构酶 转酮酶 转酮酶 醛缩酶 阶段之一 阶段之二 阶段之三 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阶段之一 ( 5磷酸核酮糖异构化) 差向异构酶 异构酶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 磷酸戊糖途径的 非氧化阶段之二 (基团转移) + 2 4磷酸赤藓糖 + 2 5磷酸核糖 2 3磷酸甘油醛 转酮酶 转醛酶 2 6磷酸果糖 + 7磷酸景天庚酮糖 2 H 2 5磷酸木酮糖 基团转移(续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