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江苏政治学科试题特点与启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分答题分析 第 34题 部分答案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①不少考生没有结合材料二作分析,特别是没有结合材料二中“苏南、苏北、苏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 6989元、 4784元和3534元”信息分析;②不能进行正确概括,如“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很快”等。 可见,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础知识,不少考生没有掌握到位。 第( 2)问,旨在考查 《 经济生活 》 中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等主干知识把握的情况。 不少考生不能较好运用政治术语,或难以运用核心词回答问题。 因此,拿高分不易。 • 第 35题 • 第( 1)问 试卷抽样表明,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回答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政府的性质”等内容,但部分考生思维深度不够,不能回答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的权利”等答案要点。 • 第( 2)问 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题目本身设问不难,易于把握。 从抽样结果来看,大多数考生都能从原理、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得满分的考生较多,但仍然有一部分考生出现如下问题:是审题不清,没有按照设问要求,却从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价值观等角度回答问题,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 • 第 36题 A《 经济学常识 》 试卷抽样均分为。 本题以辨析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凯恩斯理论的看法和评价。 题目两问的设计都较为平和,答案的组织也都是重要考点。 • 第( 1)问 从抽样结果看,绝大多数考生都能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分析西方学者的观点,既能看到凯恩斯理论的积极的一面,又看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所在,分析比较到位。 但仍然有部分答卷有如下三个问题:其一是只能从一个方面去看待凯恩斯理论;其二是错误理解题目要求,没有分析凯恩斯理论本身,而仅仅分析了西方学者看法的错误之处,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树立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英雄主义观”等;其三,答案中“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先河”这一要点很少有考生回答出。 • 第( 2)问 题目设问十分明确,既要考生回答出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又要回答出对我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借鉴意义。 抽样结果显示,大多数考生都能比较完整回答出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但也有一些考生不能回答出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借鉴意义,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 第 36题 B《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 ,试卷抽样均分为。 本题同样设计两小问,考查考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的重要内容。 第( 1)问,以辨析形式考查考生对“美国的选举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的理解,难度较大,很多考生只得 2分。 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是师生双方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结论性考点重视、分析不够;其二是答案中“掌握话语霸权”等虽然是教科书上的语言,但过于细化,难以回答;其三是审题不细,没有对问题本身进行评析,而仅仅是论证。 • 第( 2)问,该小题从问题设计到答案组织都较为平和,要求不高,考生只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即可得到较高分数。 从抽样结果来看,失分主要在于不能分析两党制所建立的经济基础状况。 第 37题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