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对策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20. 6 4945. 1 1. 30 3247. 7 1. 46 592. 1 0. 80 38. 2 0. 78 资料来源 : 根据银监会网站 : / /. cbrc. gov. 公布的资料整理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具有 以下两 大特征 : 第一,不良资产持续“双降”,但隐忧尚存。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资产率自 2020年以来持续双降,已从期初的 、 %,降低至 2020年 6月的 亿元、 %,属于国际公认的不良资产合理区域,可以说成绩斐然。 而 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双降的主要因素有二 : 一是财政大规模注资及 1999年、 2020年 和 2020年三次大规模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 经三次剥离后,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累计从国有银行接受的不良资产总额约 ,也就是说经过三次剥离后 , 国有银行累计减少了约。 不良资产大规模剥离 ,在极大减轻了国有银行的历史负担,奇迹般 地 提升了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同时,也使社会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因为对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的剥离处置,要由财政“埋单”,最后都将通过增加税收或以通货膨胀的方式由社会公众全额承担。 国有银行的收益可用于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损失却由社会公众承担,无 论从法理、政治或经济层面都于理不通,是极其牵强的。 因此,依赖剥离实现不良资产双降是一种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高昂代价,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模式。 试想,如果没有剥离,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能够如此奇迹般提升,不良资产能够呈现出令政府和银行欣喜不已的局面吗 ? 二是贷款余额快速扩张。 由于不良资产率 = 不良资产余额 /贷款余额,因此不良资产率降低有捷径可寻,这就是通过快速扩大分母降低不良资产率。 因为从技术上讲,在贷款发放的初期,银行贷款都属于正常贷款范畴,而从正常贷款演化为不良贷款是需要时间的,可以认为,快速扩张贷款规模,对降低不良资产率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仔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不难发现,不良资产率的迅速下降,与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 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2020年我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为 ,不良资产为 ,不良资产率为 %; 2020年的数据为、 %; 至 2020年 6月为 38. 04万亿元、 4945. 1 亿元和 1. 30%。 对比以上数据,可以明显感觉到,贷款规模扩张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大幅降低中的特殊作用,如 2020年较 2020年不良资产规模减 少 485. 4 亿元,减幅为 3. 69%,而不良资产率却从 8. 61% 降低至 6. 71%, 降幅为 22. 07%,是减幅的 329%;再如 2020年 6月较 2020 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的减幅为 60. 95%,不良资产率降幅为 76. 01%,降幅是减幅的125%。 考虑到 2020年近 10万亿元的天量放贷,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状况可谓隐忧犹存,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率或有双双反弹的可能 性。 第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 大量堆积 的状况令人堪忧。 由表数据可见, 2020年、 2020年6月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比 例分别为 72. 94% 和 65. 67%, 根 据对人民银行公布的有关资料的计算,同期国有银行人民币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比分别为 43. 34% 和 63. 48%,均低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所 占比。 反映在不良资产率上,就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幅高于其他银行,如 2020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 10. 49%,分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设计 5 别为全国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的 121. 84%、 248. 57%和 999. 05%。 至 2020年 6月,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虽已降低至 1. 46%,但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12. 31%,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 182. 50%和 187. 18%。 虽然从数据来看,效果明显,但政府的干预和主导性是很强的,这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正常趋势,而这个数据下降的背后还隐含一个因素就是近年受经济刺激政策因素的影响,银行贷款总量增长较快,贷款基数增长导致一定程度上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这种下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随着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和金融体系的全面开放,不良资产的化解更需依靠金融市场。 叶林香: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对策 6 3 不良资产的成因及 危害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形成 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内部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外部原因 ( 1) 政府行政干预较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对象。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家控股银行,其资产大部分归国家所有、行长由政府指派。 国家(各级政府)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具有多重目标:在经济上要保持可持续性的经济高速增长,在政治上要保持社会稳定;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要参与银行经营利润的的分配;而作为国民利益的代表,又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其 他政治经济目标。 这就必然导致其控制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 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 :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必须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然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却没有保障。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把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任务和业绩。 二是 : 政府有时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部分,经济过热时让其压缩贷款,经济萧条和需求不足时又让其增加贷款。 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量比重过大,在弱化商业原则的情况下,受经济周期影响加大。 三是 : 政府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用于财政资金的替代,例如,在安排大型项目建设计划时,部分资金缺口留 给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安排;援助性贷款,例如灾后贷款、政策性的扶贫贷款等等。 四是 : 地方政府的干预手段和形式很多:一些政府通过指令性贷款、强制贷款、关系贷款、强制担保等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业务。 例如通过现场办公,帮助项目取得银行贷款,导致政企不分,官商套取贷款不还,有些行为实际上是严重的金融腐败。 ( 2) 信息不对称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诱发商业银行逆向选择和企业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外部信息来评价借款人的品质、财务状况和担保,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借款企业往往会有利用虚假财务信息骗取 银行信用的动机,且由于银行同业之间对同一借款人的交易信息难以共享,借款人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 贷款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用途及贷款项目营运情况无法加以很好的考察和监督,加上借款人违约的相关惩罚法律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大,借款企业常发生到期贷款而逾期不还,银行又产生新的不良资产。 ( 3) 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 与金融运行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法律约束不规范,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而有些较为实用的金融相 关法律和实施细则在实施上力度又不够,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 目前,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依据《证券法》、交易所《上市规则》等进行信息披露,但在实施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会计信息不完备,尤其是对敏感数据说明还不够完善。 各银行披露内容存在口径不一致,信息可比性差,披露时滞较长等问题。 这些缺陷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难以及时被监管部门发现,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 ( 4) 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合规、高效运行以及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在一段时期内银行主要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运行。 另外由于我国监管体制不完善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而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并且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仍在不断变动。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设计 7 企业、银行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健全,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大量增加。 内部原因 ( 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无效。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无效和不完善是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重要内部因素。 在银行贷款操作中,商业银行内部制度有一定的无效性,银行“重贷轻管”、“三查 ”制度流于形式。 内部的各种制度,如内部授权授信制度、贷款审核审批制度、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在实际业务过程中难于有效执行。 风险管理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缺乏动态的跟踪监测,以致难以控制贷款的过程,发生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 2)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低下也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内部原因。 我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底下可以从以下数据 对比 得出: 表 2 2020年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每个季度的利润总额 单位:万元 名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中国银行 3547400 7028700 14214500 4589300 招商银行 764700 1703000 2660900 3624300 资料来源 : 根据银监会网站 : / /. cbrc. gov. 公布的资料整理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时间增长率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图 1 中行与招行利润增长率的比较 中国银行 无论是 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要比招商银行强,但从上 表我们可以看出其利润增长率却远远低于招商银行。 究其原因主要是: 我国 国有 商业银行目前还存在不合理的治理结构或者治理结构名存但没有发挥作用、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 : 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重视、管理不够,商业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如利率、证券市场行情、周边国家经济情况等的变化不够敏感,应对风险能力差 ;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相关操作上没有完全遵循审慎的原则,银行不良贷款的信息透明度不够,难以形成依靠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运行质量的舆论压力。 ( 3)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存在漏洞。 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认识不足。 长期以 来商业银行没有树立起风险和效益意识,没有把银行看作自负盈亏的实体。 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认识不足,对一些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仍然给予贷款支持。 对于某些企业利用改制、改组等机会逃废银行债务,没有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以阻止不良资产的发生。 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 缺乏真正的经营自主权,在贷款问题上不能 自主,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造成大量贷款死滞。 并且审贷分离不彻底。 长期以来,银行审贷合一,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 在审贷合一的情况下,政府指令授信使叶林香: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