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及其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强调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基于活跃市场的理性双方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公平认定和计量属性,而不是某个特定主体的估计。 它的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双方因一致性而形成的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商业银行收益波动的影响 由于基于公允价值的银行收益会比在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更具有波动性,而银 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批评者担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对银行业及其金融体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此,许多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 经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且会强化负债的道德风险,所以,更需要对银行加强监管。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实会引起银行收益增加,但是,当前投资者并不认可波动性的增加是向资本市场传递银行增量风险的信号,其中的缘由可能是各国监管机构并没有把公允价值引起的损益变化纳入到资本充足率中去。 如果各国监管机构最终接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纳入银 行资本监管要求中,则公允价值确实会增加银行的监管风险。 (二)国内关于公允价值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相关研究 1.理论研究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 20 世纪末才出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研究。 黄世忠在 1997 年 12 月《公允价值会计:面向 21 世纪的计量模式》一文中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下一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 谢淑芬 (2020)指出,公允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取得国际社会对 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问题。 4 2020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掀起了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高潮。 王乐锦 (2020)认为,公允价值运用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 司振强 (2020)认为,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属性”弥补了我国一直以来没有专门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属性会计规范的空白,标志着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有利于境外上市银行的国际协调,提 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对我国金融企业改制也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也有学者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持谨慎态度。 黄冰梅 (2020)认为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我国市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就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二.关联交易影响了价格的公允性,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进行资产交换时。 徐培红 (2020)也认为公允价值实际操作难度大,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同时,在公允 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贷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的波动,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王奇波和陈宇峰 (2020)分析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以及会计披露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 他们认为,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会带来损益的剧烈波动。 在中国特殊的银行信贷机制下,银行系统会将很小的经济波动或银行支付危机放大而酿成金融动荡,因此要谨慎做出相关决策,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2.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 多。 邓传洲 (2020)研究 B 股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第 39 号 (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 公允价值调整及持有利得损失对股价的影响存在差异,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投资者对盈余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对账面净值的关注程度。 公允价值调整及持有利得损失对股价的影响存在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公允价值存在计量误差而投 资者也看穿了这一计量误差。 张烨和胡倩 (2020)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香港公允价值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 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都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量解释 5 能力;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资产的关注程度也要普遍高于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相较于国外学者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商业银行关系的大量研究,国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还停留在其计量属性方面。 所做的论述也主要集中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劣之争以及它对上市公 司会计数据解释力的影响,而对于其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涉及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6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的基础性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计量工具的必要性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根本要求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均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其运用范围和程度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国际化程 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加入 WTO 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大批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大量的国外企业也到中国进行投资,经济的国际化呼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同时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金融、保险等市场的逐步开放,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中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相对客观、最有利于投资者或债权人进行投资或信贷决策的计量方式,其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在遵循市场化原则,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2.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作为一 种机制,是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是一国经济融入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在过去几十年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虽然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不到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使中国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欧盟委员会于 2020 年 6 月对外公布的初步报告结论为:“中国在欧盟制定的 5 个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只有 1 个达标,其他 4 个方面仍未达标,因此现阶段欧盟仍无法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而在 4 个未达标的条件中,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名列其中。 可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经济地位的确立,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3.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传统的会计学收益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批评,认为其体现了一种狭隘的经营成果观,排斥并忽视了 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殖,损害了收益报告的及时性,容易导致管理当局操控利润,影响收益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从而最终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4.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在我国资本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时候,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如期货、期权等也飞速发展,这也使企业某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较大的变动,并且蕴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由于传统的历史成本只能对创新金融工具等进行初始计量,无法进行后续计量,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甚至误导 7 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能 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面临的问题 由于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制约,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若公允价值运用不当,则很可能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加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1.市场体制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确立,但经济体制转型并未完成,非市 场化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为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