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气象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境概况 1. 地球上的水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 了解陆地水的概况。 了解海洋水的概况,了解洋流的形成,掌握主要洋流的分布,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和大气现象的影响。 2. 土壤 了解土壤的概念、分类。 了解土壤的分布规律。 3. 生物与地理环境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指示性。 4. 生态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生态平衡。 5. 人类与地理环境 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掌握地理环境保护的途径。 (四 ) 世界地形概况 1. 世界地形概貌 掌握陆地地形概貌。 了解海底地形概貌。 2. 亚洲地形 理解亚洲地理位置及其意义。 掌握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了解亚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初步了解亚洲地形对大气现象的影响。 3. 欧洲地形 理解欧洲地理位置及其意义。 掌握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了解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初步了解欧洲地形对大气现象的影响。 4. 非洲地形 15 了解非洲地理位置及其意义。 掌握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了解非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5. 美洲地形 了解北美洲地 理位置、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了解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6. 大洋洲和南极洲地形 了解大洋洲地理位置、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与地形。 (五 ) 中国地形概况 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及其意义。 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 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了解中国地形基本特征对大气现象的重要作用。 3. 中国的主要地形 掌握中国的主要地形及分布。 4.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了解中国水系概况。 掌握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了解它们的概况。 了解中国主要湖泊的分布。 选 用 模 块 (一 )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了解大行星各自的特征。 了解天球上距离的概念。 掌握地平坐标系、第一赤道坐标系和第二赤道坐标系及其应用。 理解黄道坐标系及其用途。 理解各坐标系统间的联系。 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 了解引潮力、潮汐的影响。 (二 ) 地球的基本知识 了解昼夜长短的计算。 了解历法的编历原则、历法的种类。 了解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形的形成及地貌。 16 (三 ) 地表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理解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了解土 壤的组成、形成及其意义。 了解中国土壤的分类。 了解生态环境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了解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四 ) 世界地形概况 理解亚洲地形区域。 理解欧洲地形区域。 了解非洲地形区域。 了解北美洲、南美洲地形区域。 了解大洋洲地形区域。 (五 ) 中国地形概况 了解中国邻近海域概况。 了解中国的岛屿类型及其分布。 四、说 明 1.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气象专业 3年制教学。 2. 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 其 中选用模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讲授。 3. 教学中 ,建议着重讲授对大气现象及其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地理因素及其作用原理。 4. 学时分配建议见下表。 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 讲授 机动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7 7 2 地球的基本知识 10 10 3 地表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4 4 4 世界地形概况 6 6 5 中国地形概况 5 5 机 动 4 4 总 计 36 32 4 17 气象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102学时 ) 一、课程性质和 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气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气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应用气象网络技术于实际业务的能力,为毕业后胜任气象基层台站的业务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 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理解网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3. 掌握 WINDOWS NT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4. 了解网络安全常识。 5. 理解气象 PCVSAT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6. 理解基于 CHINAPAC的气象广域网系统 工作原理。 7. 了解地 (市、州 )、县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二 )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局域网络建设规划方法。 2. 掌握识别、安装、调试网络硬件设备的方法。 3. 掌握局域网络系统软件 (WINDOWS NT)安装方法。 4. 掌握局域网络的系统配置方法。 5. 掌握网络的管理、维护及使用方法。 6. 掌握短波单边带电台的使用方法。 7. 掌握卫星通信系统 (PCVSAT)系统的使用方法。 8. 掌握地面网络系统的使用方法。 (三 ) 思想教育目标 1. 树立科学、严谨、勤奋的学风。 2.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 德观念。 3. 能自觉爱护仪器设备。 18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 础 模 块 (一 )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简介 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用途及分类。 掌握网络的基本组成元素。 掌握数字通信的基础知识。 2. 网络传输媒介 掌握传输媒介的定义及类型。 掌握三种电缆媒介的特性包括安装难易程度、容量、衰减以及 EMI抗干扰性等。 了解三种无线媒介的应用于 LAN和 WAN的不同特点及利弊。 了解公共及专用网络。 3. 网络拓朴结构 掌握网络的物理拓朴结构、逻辑拓朴结构及介质访问方式 (重点讲解以太网的基本原理 及特性 )。 了解基本的网络体系。 4. 计算机网络协议模型 掌握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掌握 OSI模型及网络层次结构、各层次的作用和关系。 了解 TCP/ IP协议及功能。 5. 网络连接设备 掌握网络和互连网络的定义。 掌握用于网络计算机的硬件连接设备 (如传输媒介连接器、网络接口板、调制解调器、中继器、集线器、网桥、多路转换器等 )的功能及特性;掌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设备的方法。 6. 网络服务 掌握普通的网络服务包括文件、打印、消息、应用、数据库服务的概念及功能。 掌握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方式网络服务 的概念及利弊,以及选择服务分布方式的决定因素。 7. 网络管理 掌握特定的网络管理五个功能领域。 了解分别涉及五个功能领域的组织问题、解决方法以及通用网络产品或策略。 8. WINDOWS NT 系统简介 了解 Windows NT系统的特点和基本概念。 19 掌握 Windows NT支持的文件系统。 掌握 Windows NT内置的三种局域网协议。 了解 Windows NT的网络服务功能。 9. 网络安全常识 了解使用网络的基本的安全常识。 (二 ) 气象信息网络 1. 气象 VSAT通信系统 了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类型、工作频段、覆盖范围、卫星通信传输时延和回波;了解 VSAT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和卫星通信的特点。 了解全国气象通信网络工程现状。 2. 地 (市、州 )、县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了解地 (市、州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构成。 了解地 (市、州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数据流程。 掌握 PCVSAT系统的管理、维护及应用。 理解以拨号、无线数传及租用专线接入 CHINAPAC等三种方式实现其与地 (市、州 )气象局和省局的联网通信的知识。 实 践 模 块 (一 ) 局域网络组建 掌握组成网络的硬件如服务器、工作站、网线、网卡、以及 中继设备等的识别方法。 掌握识别、选择组网时需要安装的网络操作系统和工作站软件的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络规划。 掌握网络设备的连接方法和步骤。 掌握 Windows NT Server 的安装方法。 掌握 Windows NT Server的配置方法。 掌握 Windows NT客户端的配置方法。 掌握 Windows 98系统的网络配置与网络应用。 (二 ) 网络的管理、维护及应用 掌握规划目录与文件的共享及保护的方法。 掌握创建、规划新用户和新用户组的属性和权限的方法。 掌握利用 Windows NT Server的“域用户管理器”、“服务器管理器”以及“事件查看器”等规划和管理 Windows NT的应用环境的方法。 掌握 Windows NT 网络系统的使用 (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等 )方法。 (三 ) 卫星通信系统 (VSAT、 PCVSAT)的使用 能通过 VSAT系统直接向国家气象中心传上行气象资料。 能维护、使用 PCVSAT系统。 (四 ) 基于 CHINAPAC(X. 25)的地面网络系统的使用 20 会利用地面网络系统进行业务上的网络通信。 会利用地面网络系统进行行政办公网络通信。 (五 ) 短波单边带电台的使用 会使用短波单 边带电台进行气象资料传输。 四、说 明 1.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气象专业 3年制教学。 2. 本课程采用模块结构,包括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 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应按要求完成,在机动学时中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或气象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入新的教学内容。 3. 学时分配建议见下表。 基础模块学时分配建议 (72学时 )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 讲授 实习 机动 计算机网 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简介 2 2 网络传输媒介 4 2 2 网络拓朴结构 4 2 2 计算机网络 协议模型 4 4 网络连接设备 4 2 2 网络服务 2 2 Windows NT系统简介 4 2 2 局域网络组建 10 2 8 网络管理、维护及应用 8 2 6 网络安全常识 2 2 气象信息 网络 气象 VSAT通信系统 2 2 地 (市、州 )、县气象信息网络系统 14 6 8 机 动 12 12 总 计 72 30 30 12 实践模块学时分配建议 (30学时 ) 序号 实 习 内 容 学 时 数 1 局域网络组建 10 2 网络管理、维护及应用 6 3 卫星通信系统 (PCVSAT)的使用 6 4 基于 CHINAPAC(X. 25)的地面网络系统的使用 4 5 短波单边带电台的使用 4 总 计 30 21 气象气候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108学时 )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气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掌握气象气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气候形成因子及中国气候特征,掌握气候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气象、气候学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地面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气 象服务》等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气象工作或气象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气象气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气象气候学中的基本原理、应用。 (二 ) 能力培养目标 1. 掌握气候评价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气候资料信息化及处理技术。 3. 具备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 ) 思想教育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 2. 培养学生学习气象专业的兴趣,树立热爱气象专业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 础 模 块 (一 ) 气象学 基础 1. 地球大气概述 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掌握大气的基本性质。 2.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1)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2 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并了解影响它们的因子,理解大气的花房效应,掌握地面有效辐射,了解地面辐射差额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2)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了解影响下垫面温度的因子,了解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及地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理解大气的增温和冷却过程,理解空气垂直运动的产生原因,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物理意义,认识气象上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 达式,掌握干空气和湿空气的绝热变化规律,理解干绝热、湿绝热递减率,了解位温、假相当位温的概念和焚风形成过程及条件,理解大气稳定度概念及 TlnP图解及应用。 (3) 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 掌握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大气中的逆温形成过程和条件。 3. 大气的运动 (1) 气压的变化、气压场 理解大气静力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