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1919 年他设计的纯粹以横竖构图元素组成的工作几乎是蒙德里发绘画的一个立体诠释,这个工作台在设计上则可以明显看出格林兄弟 1913 年为自己住宅所设计的办公桌的影子。 而 1923 年他为柏林博览会荷兰馆设计的 “ 柏林椅 ” 则可以说是对历史上所有椅子设计的彻底反叛:它由横竖相同的大小不同的八块木板不对称地拼合成一件椅子。 里特维德下一个令世人再次震惊的设计是 19321934 年设计制作的 “Z” 形椅。 这在家具的空间设计组织上是又一次革命,在 最直接的功能上则扫除了落座者双腿活动范围内的任何障碍。 在这件惊世之作的设计理念上,一般都以为是为回应杜斯伯格 1924 年发表的一种理论呼吁:要在艺术构图的竖直和水平的元素之间引入斜线的解决横竖构图元素间的冲突。 不论理论上如何解释, “Z” 形椅在家具设计中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这种设计中的 “ 斜线 ” 因素早已出现在早年的 “ 红蓝椅 ” 中,而椅子设计中心明确的 “ 斜线 ” 因素早几年曾出现在霍夫曼 1908 年设计的一件休闲椅中。 笔者曾在椅子论文中试探性地研究这种“ 斜线 ” 元素如何在椅子设计中发展起来,发现早在中国宋代的椅子设计 中就开始出现这种设计因素,并在以后的发展中,这种以斜背靠为关键要素的中国躺椅、休闲椅以及春宫椅成为中国家具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别。 无论如何 “Z” 形椅开发了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后代不少设计师不断在其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 “ 诠释 ”。 图 34 里特维德 1920 年设计 的一件儿童椅 图 35 “Z”型椅 图 36 “Crate”椅 里特维德是一位关注社会,注重普通人生活的设计大师,尽管其设计中不断出现 “ 革命性 ” 手段,为社会中多数人服务始终是他的宗旨。 在 30 年代经济萧条时期,里特维德开始用最廉价的普通板材 设计家具,完成了命名为 “ 大众艺术 ” 的系列家具设计,以后几十年中时断时续的许多以普通钢管、板材、胶合板为主体的设计构成了这位经典大师家具设计中的主体。 (图 32- 36) 在现代家具设计史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位设计师能像里特维德那样经手如此多的划时代的设计作品,而这许多设计作品又对后世众多的设计师产生如此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从某种定义上讲,里特维德是一位设计导师,其设计更多的是在为同代或后世设计师指明一种方向。 然而,里特维德自己的许多旷世名作,并非像当今绝大多数评论家的所认定的那样 “ 并不舒服 ” ,或 “ 并非为舒适而 设计 ” ,而是非常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实际使用起来是很舒服的。 笔者曾专门去赫尔辛基家具店中式坐 “Z” 形椅,发现感觉丝豪不比后世许多更 “ 完善 ” 的设计缺乏舒适度。 至于 “ 红蓝椅 ” ,笔者工作的库卡波罗事物所中就有一线,它看起来确实不给人以 “ 舒适 ” 的感觉,因其坐面靠背都是光板,然而当我坐上去时,却发现它实际上是非掌舒适的,库卡波罗教授告诉我,这就是人体工学的含义,而中国传统坐具在这方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