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doc42)-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派顾立基出任总经理。 中集重新调整领导班子,并在年初裁员 78 人的基础上,再度裁员 200 多人, 只留下了麦伯良、黄守廉、李启元等一批骨干,连工人共 59 人。 同时,决定暂停集装箱生产,转产多种经营。 在分析了工厂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后,决定利用自身设备、厂房优势,把业务转向钢结构产品的机械加工。 中集有良好的焊接设备、金属预处理设备、宽大厂房和起重设备,还有素质很高的焊工,一转行很快就上手。 先是生产注塑机架、建筑模板、水泥椿法 、 法兰盘 等,后来就承接工程项目,越做越红火。 公司领导带领 留下来的员工艰苦奋斗,走出工厂, 背着几十斤重、装着样品铁块的包, 四处揽单,找米下锅。 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某些项目采取了承包的形式。 当年 11 月公司生产的钢结构件和法兰盘等产品打入香港市 场,公司 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这样 转产后的中集在市场上生存下来。 进入 1987 年,国际集装箱行业开始呈现复苏迹象,公司决定恢复集装箱生产,并 邀请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加盟。 同年 7 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正式参股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 中集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资本金增至 400 万美元,股权结构改变为中远、招商局各 45%,宝隆 10%。 中集董事长改由中远派卓东明先生出任,董事会确定了“以生产集装箱为主,兼搞多种经营”的经营方针。 中远的加入,不仅壮大了股东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集迫切需要的市场资源,作为国际上 的大型航运公司之一,中远本身对集装箱有一定的需求,为中集带来了可观的订单。 中远集团加入后,企业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市场问题也解决了,客户、经营、销售逐步发展,市场不断扩大。 当年 11 月恢复集装箱生产,共生产集装箱 243TEU。 到 1988 年 3 月份,企业已达到生产 6000 个 TEU 的生产能力,并租下了 5000 平方米的土地准备兴建新厂房。 复苏发展 1988 年到 1992 年这一时期,正赶上国内集装箱业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1989年中集决定以各方分得的利润将注册资本增加到 1000 万美元(三方持股比 例不变),把老厂房连成一个大厂房,增加一条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 中集非常重视新产品开发,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 1991 年 3 月,当国内箱厂还在进行 20 英尺干货箱的生产时,中集的40 英尺生产线已经投产,先行进行 40 英尺箱生产。 1992 年 2 月,开顶箱投入批量生产, 3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 8 月超高箱也通过试验,正式批量生产。 从投产到停产,再从停产到恢复生产,中集的创业史从经营、管理方面锻炼了一批领导骨干。 他们从外方身上学习到不少的管理经验,生产经营观念转变快,勇于创新。 1991年中集推行承包制(目标管理的雏形),定了指标,超过有奖。 奖金是提成的,超过越多,提成越多。 当时在广州远洋的航运处也实行了同样的政策。 可是到 8 月份,航运处跟中集都已经大大超过指标,这么算下来,到年底就不得了(当时的看法)。 按这个数字推算下去,中集的一把手,大概是 9000 多块人民币。 但是,十几年前是“万元户”的时代,奖金就到1 万块怎么可以呢。 广远没敢发。 中集就说话算数,发了,这也是中集业绩导向文化的雏形。 1992 年开始运作《中集目标管理指标考核实行草案》,中集的管理进一步走上正轨。 中集经理班子切身体验到市场拓展对公司经营的决定性作用。 中远把中集定位在为其内部配套上 ,为中集的迅速复苏创造了条件。 但是,中集的经理班子突破了董事会的这个限制,把销售伸向国际市场,加快了中集的发展速度。 他们认为,在国内集装箱市场有限且制造厂家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想使中集集团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拓宽国际市场。 从 1988 年开始,中集确立了以市场开拓为先锋,以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为后盾的市场策略。 作为公司副总经理的麦伯良被派到香港,具体负责市场拓展工作。 最初的市场拓展是非常艰难的,一家经历过停产的企业很难赢得客户的信任。 当时外国人仍然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集装箱产品,产品质量差、交货不及时几乎成了 中国产品的代名词。 此前,中集也曾做过一些国际客户的订单,但由于当时中集自身的问题,产品质量、交货服务未能达到客户要求,使得每一批国外订单都成了最后一批。 但是,麦伯良发誓说:“世界市场为什么不能有我们中国人的份。 一定要让外国人在中集集团面前改变观念。 ”他带领 市场人员 想方设法去接触客户,用中国人的“诚”字去打动客户。 不知道碰了多少壁,不知道吃了多少闭门羹,终于 英国 GEM 被他们的真诚与执着所感动,试探着给了 100 个箱的订单。 麦伯良回到公司,和领导及同事们认真研究客户要求,精心设计产品图纸,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和质量 控制体系,跟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产品出来后,经过国际船级社、箱主的联合“挑剔”, 100 个箱不仅全部合格,而且产品质量比客户的期望还高。 此后,美国的、香港的、日本的客户也都把订单下到了中集。 做事认真严格的日本客户下订单十分有趣,先是下 100 个 TEU,在造箱界这是最小批量,被称为试订单,做得好,还有的做,做不好,客户就一去不回头。 结果,中集做出了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接下来 200个、 1000 个、 5000 个,日本的三大航运公司都向中集下了订单,中集逐渐在行业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其他客户也都接踵而来。 中集的市场越做越 大,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些客户为中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为中集扩大生产规模、横向兼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 年 9 月,正当麦伯良他们的国际市场开拓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中远因中集经理层突破“内部配套”的市场定位而提出召开董事会,在会上严厉批评麦伯良近两个小时。 虽然麦伯良在会上没有作太多的申辩,但由于中远与招商局持股比例相同,没有绝对控股权,事情并没有照着中远的想法发展,董事会投票结果是:多数同意在保证中远集装箱需求的基础上,产销面向国际市场。 就这样,国际生意越做越大,一些国际知名公司上了中集的客户名单,中 集产品获得了国际市场的普遍承认。 1988 年中集的集装箱销量为 4566TEU,到 1992 年达到 18748TEU,可见恢复、增长之快。 1992 年底,中集销售总额已达到 亿元人民币,资产达到 万元,中集在华南地区已经具有一席之地,开始策划进一步扩张。 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 9 4 中集兼并扩张 扩张准备 1991 年,麦伯良全面主持中集工作,他看到世界集装箱生产基地已开始向中国及东南亚转移,而且中国外贸的持续增长引起国内集装箱需求快速增长,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能不让他有非份之想,于是当时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做全球 集装箱制造第一的梦想。 第二年,麦伯良正式出任中集代总经理后,他逐渐将这一个人梦想变成中集人的梦想,当年在公司中层干部中树立起打造全球集装箱制造第一的目标。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 1991 年中集集装箱产量约占国内产量的 %,占全球产量的 %。 所以,进一步快速扩张成为当时中集必然选择,但如何扩张呢。 靠什么去扩张。 钱从哪儿来。 把握行业发展脉搏 集装箱制造业是由集装箱运输业,尤其是海运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 集装箱运输作为20 世纪 7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先进运输方式,以其装卸便利、运输安 全等优越性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世界运输业的一次革 命。 80 年代以来, 全球集装箱化的趋势 逐渐 加速 , 90 年代初, 发达国家件杂货运输 的 集装箱化程度已经 超过 75%。 同时, 海上运输集装箱船 持续 大型化 , 与集装箱运输有关硬件和软件日趋完善,各国纷纷建设国际大型深水中转枢纽港 , 有关环节衔接紧密,配套合作,建立 起 一整套集装箱运输的系统,大大提高了集装箱运输的效率。 发达国家之间的集装箱运输 已 基本实现了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发展中国家的集装箱运输也 开始 朝多式联运方向发展 ,并 从外贸运输扩展到内贸运输。 各国际 集装箱运输公司逐步向联营和合作经营的方向发展,航运市场正由 “ 垄断竞争 ” 向 “ 寡头垄断 ” 过渡。 我国集装箱运输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尤其 改革开放 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美国经济持续走强,带动了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集装箱运输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14 年连续保持 20% 以上的 增长 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 集装箱制造业属于原材料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行业特点表现为大规模工业生产和订单销售,进入技术壁垒较低,产品标准化、国际化程度高。 因此, 集装箱制造业的重心,在 30 多年间发生了多次转移: 60 年代时美国、欧洲曾一度是世界集装箱的主要生产地,但很快被日本取代;整个 70 年代,日本始终是世界集装箱制造中心;进入 80 年代,韩国占居了“霸主”地位,进道和现代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两家集装箱生产企业,到 80 年代末,全世界 85%以上的集装箱产于韩国。 到了 90 年代,主要产地逐渐向中国大陆、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转移。 集装箱生产虽生产工艺相对简单(详见附件2、附件3),但技术要求比较 严格。 因为集装箱是在世界范围流通的,它的标准必须严格遵循一些国际性组织制定的标准、规 范和公约,主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集装箱生产标准,联合国政府间海事组织所颁布的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船级社的认可证,集装箱通关条约,以及制作集装箱底板所用的木材检疫证书。 构成集装箱箱体的材料和配件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 这包括具有优良抗腐蚀性能、具备一定强度和韧性的薄钢板;尺寸精密、抗冲击性能良好的角部铸件;对箱体刚性起辅助作用、又能使箱门启闭省力的门锁机构;密封性能优良、持久的合成胶垫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 10 以及经过处理的优质硬木;等等。 采用优良的油漆工艺也是集装箱生产所必需的。 此外,对于集装箱外部尺寸的偏差范围、箱体各边之间 的垂直度等,也都有严格要求。 因此,一个合格的集装箱生产工厂,要求具备稳定的专门生产线 7。 中国的集装箱工业萌芽于 70 年代, 80 年代初开始兴起。 1982 年 我国仅有广船国际集装箱厂、广东大旺华侨集装箱厂、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船厂集装箱分厂等四家集装箱制造企业,年生产能力不足 4 万 TEU。 90 年代初,我国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持续强劲增长的出口贸易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集装箱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外投资者日益看好中国的造箱优势,纷纷抢滩建厂。 当时集装箱制造的利润率很高, 1990年时曾高达 30%, 高利润率吸引了很多国内企业进入集装箱制造业,中国先后有 20 多家集装箱厂上马,使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呈现出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详见图 5)。 1993 年,中国大陆生产集装箱 25 万 TEU,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首次超过韩国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大国。 当时,以麦伯良为首的中集经理层相对于韩国现代、进道等竞争对手更早、更为清楚地预见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发展的这种趋势,认识到这种转移趋势为中集实现全球第一提供了可能,但能否真正实现全球第一的目标还要看对这种趋势的把握能力,即中集如何通过快速扩张在全球集装箱制造业转移趋势中 扮演主导角色。 42354243054065080092011309751145250453520650101211404175908041850140512851390 148514751901205540201530945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20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2020年度箱产量(千TEU)全球总产量 中国大陆产量 图 5 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向中国迁移的趋势图 ( 资料来源:许文兵:《集装箱化》 2020 年第 12期第 30 页;《中国船舶报》 2020 年 5 月 4 日) 选择扩张方式 90 年代初,我国成为世界上集装箱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到 1992 年底,全国已开工的集装箱生产厂 有 14 家,年产能力(双班) 16 万 TEU;准备投产有4家厂,年产能力为 6万 TEU;正在建设中的集装箱生产厂有 10 家,设计能力为年产 13 万 TEU。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地仍是韩 国,年产约 30 万 TEU;其次是我国台湾,年产 10 万 TEU。 随着集装箱产业不断发展,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紧紧抓住世界集装箱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集装箱生产厂。 据统计,印度有 10 家,印度 7关慎谦: “国际集装箱生产标准”,载 《 经济日 报》 1983 年 8 月 2 日。 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 11 尼西亚有 10 家,泰国有 3 家,菲律宾有 2 家;此外,墨西哥、巴西、匈牙利等国家也兴建了集装箱生产厂,总计约 60 家。 按 1993 年初集装箱行业权威机构预测, 1993 年全世界集装箱生产能力将接近 160 万 TEU,而总需求量不会超过 85 万 TEU。 因此,在 90 年代初,世界集装箱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 但是,当时国内仍有很多地区、部门正在积极调研并打算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