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影响中国企业的十大管理实践(doc1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业务流程重组(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简称 BPR) ”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专家 Michael Hammer 于 1990 年提出的。 他的定义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改善。 这一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美国各 大公司的业务流程重组热潮。 这一理念的引入对中国企业极具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的企业组织和活动都是条块职能式,如采购、财务、业务各管一块,在企业活动中是分开考虑的。 例如,采购就是把采购价格压得越低越好,至于组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织中其他活动,采购部门是不会关心的。 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采购部门的绩效很高,但公司总体绩效却不高。 BPR 运用系统思维原理,强调管理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提高对顾客和市场的反应速度。 BPR 强调流程中每个环节上的活 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减少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并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 因此,几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但中国的国情与国际企业不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郭绪达的建议是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局部的关键流程改造做起。 郭绪达说,企业可以审视客户、企业、供应商三个群体中间的所有流程,根据企业的战略重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目标就是更快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比如,联想集团从企业与客户关系的管理切入,以客户为中心发展业务并重新设立组织结 构,由以“产品群”划分的事业部制改组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六大业务群组。 信息技术改变管理 在过去 10 年,中国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变管理的历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 自动化 ” :即运用信息技术部分或全部地取代以人工方式进行的活动和业务职能,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的自动化,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如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阶段是 “ 合理化 ” :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业务工作流程,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就是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是应用信息技术重塑 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改变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领域,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甚至改变企业本身的结构和性质。 比如,招商银行是中国一家相对较小的股份制银行。 该行从 1998 年起,逐步建立网络银行体系,成为国内第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在线服务的商业银行,有力突破了传统银行竞争中的地域限制。 郭绪达指出,企业经营“以顾客为中心”这个根本原则不会变。 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变管理的进程中,一定要记住信息技术仅是一个工具,企业是否要选用,关键要看这项技术能否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此外,不能指望 用技术方法解决非技术问题。 比如,某企业每月的销售订单品种规格很多,但大多数订单的订货数量却很少;另一方面每周乃至每日又经常接到一些临时订单。 因此,企业经常出现生产作业计划频繁调整、生产准备不及时、原材料利用率较低、库存量很高等问题。 此时,该企业仅通过建立 ERP 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最多只能解决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因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产品结构、营销方式和客户关系管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理。 只有在企业应用 ERP之前,开展管理变革和实行 BPR 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ERP项目的需求,达到标本兼 治的目的。 品牌 提起品牌,中国企业总是百感交集。 过去 10年间,国内企业演绎了多少品牌浮沉的故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