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企业管理得失之分析之一--信任危机及本土化之困局(doc1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比如何融资、投资什么对投资者来说是更重要的问题。 尽管有关管理的理论会告诉他们很多条条框框,然而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没有一个绝对可靠的标准来帮助他们选择经营者。 王永庆先生在他的台塑倡导的经营理念“追求至善,永续经营”其内核是依赖于压力管理 与幕僚管理,不断施加人为压力,不断检讨以至于改善。 与之对照,实在不敢期望那些一上岸就失态的经理人把台湾企业里这样的精髓传播到大陆。 这种追求至善的精神只有企业的每位领导者甚至每位员工都具备自我检讨的意识才有可能得以发扬、贯彻,而一个没有责任感的领导者不可能有自我检讨的勇气与智慧。 一旦受误解不被信任,就怨天尤人,连例行监督稽核也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创伤,就自暴自弃,转而伤害公司。 其实,他们不知一个睿智的领导者总是把自己自觉交由大家监督。 他们在员工面前抱怨自已的困境,甚至蓄意暴露公司管理层矛盾。 而主管尤其是核心领导 的抱怨就象病毒一样很快向公司每个单位蔓延,如此极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易被恶意利用而使公司受到致命的伤害。 让他们来经营企业,做他们的金主,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 我所遭遇的台资企业之失败都归因于用人的失败,他们实在不敢授权经理人,一些企业最终走回家族管理的老路,无奈而不得不为之。 大陆在变化,生存的危机意识日益强烈,来自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军事霸权单极化的压力迫使大陆正在进行更彻底的变革,不变革,只有死路一条。 变革的潮流不会也不可能逆转。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个人来自生存竞争的压力愈来愈大。 大陆已然成为一个经 济之竞技场,没有竞争力的产业、技术、管理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必将找不到位置。 台资企业的优势还有多少。 1990 年代台资在大陆的竞争优势不外三点:一是没有语言交流及沟通的障碍;二是大陆的优惠政策;三是廉价劳力。 如今这些优势已所剩无几。 大陆市场已从地摊时代进入超市时代,显然一个地摊贩子是无力管理超市的,台资企业的投资者要因应这种变化,要求管理者追踪这里发生的变化,用心熟悉这里的文化,用心研习大陆的行政法规。 台企管理层不熟悉大陆规章律,不善于运用它们来保护合法利益是导致与政府机构互信危机之主因。 不排除大陆官僚索取贿赂 而致企业疲于应对之恶例,但怀疑与抱怨永远不会有任何帮助,与其抱怨不如想对策。 今天的大陆,陈旧的意识形态正在被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抹去昔日的重彩,个性及个体的价值随之被肯定。 因之,两岸的政治恩怨几乎不对这里的职场态度构成影响,来自台企管理层的那种戒惧已然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 两岸虽然有相同的文化传统,但多年分治导致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因此,台资主管尤其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理解与管理大陆员工。 到目前为止,台资对大陆市场的倚重仍是其廉价的劳动力。 对此必须有前瞻的认知,其一,这种廉价指的是薪酬的廉价,倘若视人的尊严为 廉价,管理的危机就难以避免;其二,王永庆先生在七十年代曾提醒他的管理者,没有永远廉价的劳动力。 今日之台湾证实了他的预见。 但他的话依旧提醒着在大陆的台企管理者,没有永远的优势。 很多投资者宣称“本土化”是必然的选择,并以之为许诺激励员工,其实任何境外投资者都不能视“本土化”为一种许诺而已,“本土化”应是属于外资企业长远战略的一部分。 它应是企业制定在本土(大陆)可长可久之发展目标与规划,而不是短期投机,让那些业界精英把台湾经济长期养成的那种勤奋打拼精神带上岸,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用心去管理而不是依赖愿景和许诺,建 立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之价值观统一在企业之总体价值取向中,如此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如此本土化之后,各层面之互信危机也将随之消弭。 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他的经营者忠诚于企业,而忠诚却不会由一方要求即会生成,只能仰赖于双方共同培养。 忠诚应做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特质来建设,企业有文化,才有向心力;企业有向心力,才有忠诚可言,如此以来,互信的基础即得以确立。 于经营者,于投资者,于企业,于国家,只有让互信成为主流才能双赢。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台资企业管理得失之分析之二 —— 江湖义气对 企业管理之伤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