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实例(doc4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或较重的气胸或纵隔气肿或伴较明显的心、肝、肾的损害。 急救处理原则: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合理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立即用 2%硼酸液或清水彻底冲洗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45 页 污染的眼或皮肤;为防治肺水肿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及早、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在病程中应严密观察以防病情反复,注意窒息或气胸发生,预防继发感染,有严重喉头水肿及窒息预兆者宜及早施行气管切开,对危重病员应进行血气监护。 此 外注意眼、皮肤灼伤的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加强密闭化,防止跑、冒、滴、漏,液氨管道、阀门等应经常检修,移液胶管应定期做耐压试验,老化者及时更换,应有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和定期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重点企业应编制防治氨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作业环境定期测定氨浓度,对工作人员执行定期体检制度。 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均列为职业禁忌证。 实例 1 上海某制药厂于 1989 年 7 月 27 日上午 8 时 45 分,对新装的 8AS17 型主机和 250m2蒸发式冷液 器进行试压捉漏和氨系统工艺调试,在检查 1 号氨储罐排气阀门时,由于该管道安装时管道丝口壁过薄,强度不够,开启阀门时管道齐根断裂,当时 1 号氨储罐处于工作状态,罐内氨压力达 ,以致高压液氨气从裂口处大量喷出,顿时现场氨雾弥漫,操作工员无法靠近抢救,后在消防人员的协作下,用大量高压水封住外逸氨气,操作工人未戴上防毒面具冲进现场关闭阀门,于上午 10 时 15 分现场抢救结束。 至此约有 4 吨左右液氨外逸造成环境污染。 在抢险过程中有 7 人送医院救治,其中有 4 人留院观察。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45 页 经现场测试,上午 11时 20分时 1号氨储罐排 气管断裂处的上、下方的氨浓度为 6~86mg/m3。 事故发生原因:设备检修时未充分认识到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工艺调试前对有关设备未作全面严格检查以消除隐患,生产现场也未按规范要求配置足够有效的带氧防毒面具。 实例 2 地处虹口区的上海某食品厂于 1988年初因基建施工,临时铺设一根通 1000吨冷库的液氮输送管道。 9月 30日上午 10时 05分,该管道在穿墙的管段部分发生断裂,至 11时左右抢关阀门的 1小时内,约有 7吨液氨以 10kg/cm2的压力向外冲出,厂区氨气弥漫,并累及周围居民区。 医疗救护及消防部门接到报告后 最先赶到现场,先救出被困职工、关闭阀门,后用消防龙头喷水抑气,使环境空气污染逐渐得到控制。 经市和区卫生监督监测机构于当日上午 11时 45分对厂区不同距离环境氨气浓度的监测,距事故点约 10米处氨气的浓度为~、 30米处为 ~ mg/m3;中午 12时 45分监测,分别为 ~ mg/m3和 ~ mg/m3。 受害职工和居民共 31人,分送五家市、区有关医疗机构救治。 其中该厂职工 10人、居民 21人,年龄最大 77岁、最小为出生仅 24天的婴儿,症状严重 的 4人(均为该厂职工、)其中 1人为怀孕 7个月的女工。 输送危险化工品的管道不执行定期巡检制度,查找安全隐患,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45 页 并及时加以维修,此为该起氨泄漏工厂和环境、危及人群健康事故的主要起因。 实例 3 地处闵行地区的市机电局所属的上海某机器厂,于 1982年 6 月 21 日下午 2 时 30 分,检修工许某(男, 24 岁)进冷饮室为冷冻机加致冷剂氨水时,由于加药用的橡胶管老化破裂,吸入大量氨气。 出现咽喉部充血、胸闷、气急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经区级医院职业病科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输液橡胶管没有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定期更换的制 度,由于老化破裂而致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本厂的冷冻机加氨中毒事故也属此列。 实例 4 上海某溶剂厂的检修工朱某(男, 30 岁),于 1982 年 11月 30 日上午 9 时在冷库检修冷冻机时,因机内留有氨的残液,拧开螺丝后,氨气逸出而经呼吸道吸入,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咯出泡沫样痰等症状,并有面部皮肤局部灼伤。 送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检修冷冻机前,对机内有否残液不作测试,在不明安全性的情况下盲目拆卸机件行检修作业,且无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必然会发生中毒事故。 实例 5 1982 年 3 月 15 日下 午 2 时,上海某化工厂在将液氨灌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45 页 装入槽车时,槽车上方回气管(橡胶材料)突然爆裂,当即大量氨气外逸,现场灌装工均出现流泪、咳嗽等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送医院急救,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7 例、氨气吸入 2 例。 这些患者分属五个单位,可见该起事故影响范围之广。 事故原因主要是:灌装作业前未巡视检修管道设备,橡胶管老化,且灌装工均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事故。 厂方应建立设备定期检修制度,输液用橡胶管应作定期强制性耐压试验,为防老化应定期更换,灌装工人应配备防护用品并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实例 6 1982 年 7 月 14 日上午 10 时,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的合成氨车间,液氨槽在放液氨时,由于橡胶管老化,接口处受压发生脱落,使大量液氨溢出,操作工卢某(女, 20 岁)在未佩带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在现场处理外逸事故,即发生咳嗽、咽喉充血等症状,经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事故原因,操作工在生产作业前未对老化的皮管进行检查和更换,在处理外逸事故时也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中毒。 第五节 光气中毒 光气, COCl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腐草气味,微溶于水,可水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 页 共 45 页 解成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易溶于醋酸、氯仿、苯和甲苯等。 可加压成液体贮于钢瓶中使用。 由 一氧化碳和氯的混合物通过活性碳而制得。 光气通常用于有机合成、制造染料、塑料和其他中间体(如异氰酸酯),制造农药和制药等行业,也曾用作军用毒剂。 光气属高毒类,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而慢性影响迄今未见报道。 光气所致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分为四期:(一)刺激期(立即反应期):吸入光当时即出现呛咳、胸闷、气促和眼结膜刺激症状,还可有头晕、头痛、恶心等;(二)症状缓解期:吸入光气后一般有 3~24 小时的症状缓解期,这时刺激期所表现的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肺部病变仍在发展;(三)症状再发期:肺部病变逐步发展为肺水肿 ,可有怕冷、发热、头昏、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此期可持续 1~3 天;(四)恢复期:经积极救治,肺水肿逐渐吸收,3~4 天后基本恢复,在恢复期中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急性中毒痊愈后,一般无后遗症。 对于患有精神病、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者,均不宜从事光气作业。 凡接触光气的单位,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把防毒知识交给广大工人群众并建立必要的制度。 实例 1 上海某农药厂生产农药速灭威,在生产过程 中需要光气作为生产原料。 1986 年 2 月日下午 1 时 10 分,该厂酯化工段早班操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1 页 共 45 页 作工蔡某在作业时,闻到车间内有光气味,经检查未发现原因。 1时 30 分反应结束,蔡某停机准备下班,在交班时就该情况向中班操作工刘某作了交待,刘随即向车间值班人员作了汇报。 车间值班人员于下午 2 时左右到车间巡回检查,走进酯化工段即闻到了光气味,便打开窗户戴上防毒面具进行检查,检查了近一个小时未发现泄漏处,即通知开机生产,一开机室内又有了光气味,再次进行检查,发现进入室内的一根光气总管的弯头有白色雾状气体,说明有泄漏,因此再次吩咐停机,并通知检 修工卢某进行检修。 卢接到通知后,未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即进入现场作业,用黑胶布在泄漏处包扎止漏。 值班人员在复查时发现总管仍有光气泄漏,再次吩咐卢进行检修,卢某又进入现场检修,发现管子上有一黄豆大的洞,两人商量后决定采取临时措施止漏,以维持中班的正常生产,待明日早班后再调换管道。 随即,卢便用自行车内胎进行包扎加固,基本堵塞了光气的泄漏。 当日下午 7 时,检修工卢某出现了呕吐症状,过了一小时,到厂医务室就诊,即进行对症治疗并急送职业病专科医院进行抢救,经检查两肺弥漫性肺水肿,并且病情有进一步加重趋势,诊断为重度光气 中毒。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才脱离了危险,得以生还。 通过调查,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安全卫生意识淡薄。 光气作为生产原料,厂方是了解其危害性的,并在操作规程中明确了安全卫生防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均没有遵章办事。 检修工进入现场检修光气泄漏时,未戴个人防护用品,在场的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2 页 共 45 页 管理人员也未进行阻止。 当其吸入光气后,在场的管理人员也未采取强制措施,送其就诊,而是反复多次进入泄漏现场继续作业,任其发展,结果延误了病情。 这一事故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实例 2 上海某 农药厂绿麦隆工段因原料缺乏停工半月后,准备开车恢复生产,为开车顺利,保证产品质量,首先要排除冷酯化甲苯光气吸收锅内积水。 1989 年 5 月 6 日中午 12 时 15 分,该车间以常规处理办法,将冷酯化锅底考克打开,将锅内积水放到低位的热反应锅中进一步处理,让残余的光气缓慢地介释出来,进入光气尾气催化破坏塔碱洗后,由 45 米高烟囱排放。 但因在冷酯化锅中还残存着光气甲苯液,当它放入热酯化锅中后,冷的甲苯光气液受热,造成阵发性的光气释放,来不及进入高排破坏塔,有一部分光气从酯化轴封中跑出,向该厂东南方向散发,光气外溢时间约 2~ 3 分钟,造成该厂毗邻三个工厂的 86 名职工发生光气吸入,该农药厂现场作业的 2 名职工发生光气中毒现象。 事故发生原因 :排除冷酯化甲苯充气吸入吸收锅内积水的操作方法原始,在未仔细检查有关设备及对酯化锅内液体残存不明的情况下,匆忙开车作业;职工应急能力差,安全生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大意,忽略了光气中毒的可能性。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3 页 共 45 页 第六节 硫酸二甲酯中毒 硫酸二甲酯,分子式( CH3O) 2SO2,无色,略有洋葱气味的油状液体, 18℃以上时易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50℃时的气雾极易水解生成硫酸和甲醇,稀碱液可使其迅速水解。 工 业上本品主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