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裂化装置同轴式沉降再生器制安工程施工方案(85页)-工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拼成时,对接焊接接头与中心线距离不得大于其公称直径的 1/4; E、封头由成型的瓣片和顶圆板拼接制成时,焊缝方向必须是径向和环向的,瓣片应用整块制造,不得拼接。 球形风头瓣片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500mm; F、封头各种不相交的拼接焊缝中心线间距至少应为封头钢材厚度的 3 倍,且不少于 100mm; G、单个筒节由数块钢板拼接而成时,最小块宽度不少于 700mm。 2)、下料班组应先根据排版图尺寸划好切割线和检查线,在材料毛抷和有使用价值的剩余边角料规定部位(在钢板左下角,距边缘各 100mm 处)上做 好材料标识移植,有质检人员检验合格后再进行切割,应填写好书面检验记录和施工记录 . 下料尺寸允许偏差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mm) 长 度 177。 2 宽 度 177。 2 两对角线长度相对差 2 同一节筒体各板宽度相对差 2 单节筒节周长 177。 6 相邻筒节周长相对差 6 3)、先拼版后成形的封头拼接焊缝,在成形前应打磨与母材齐平; 4)、筒体、封头成形后的壁厚应不少于设计名义厚度减去钢板负偏差。 球形封头应逐张检查。 5) 、坡口加工: A、坡口形式应符合焊接工艺指 导书的要求; B、坡口表面应光滑,不得有裂纹、重皮、分层、夹渣等缺陷,局部凹凸值应少于 1mm,并除净表面熔渣及氧化皮; C、坡口加工应尽量采用机械加工或等离子切割,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防止钢板变形; D、坡口边缘直线度允许偏差为 1mm,钝边高度允许偏差为177。 1mm,角度允许偏差为177。 ; E、坡口及其边缘 50mm 范围内应除净污锈并露出金属光泽 焊接及焊接质量控制: 1) 、焊接的一般规定: A、施工前应按《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JB4708 进行焊接工评定,并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 B、焊接应由持 有相应的“锅炉压力容器焊工合格证书”的焊工担任。 C、施焊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D、当施焊环境出现下列任一情况且无有效防护实施时,禁止施焊: a、手工电弧焊时,风速大于 8m/ S; b、气体保护焊是时,风速大于 2m/ S; c、雨,雪环境; d、相对湿度大于 90%; E、当焊件温度低于 0oC 时,应在始焊处 100mm 范围内预热到 15oC以上。 2)、衬里前,影响衬里施工的焊接和检验工作均应完成。 3)、定位焊接应采用与正式焊接相同的焊接工艺,并由合格焊工施焊; 4)、定位焊缝长度厚度和间距,应能保证焊缝在正式焊接 过程中不致开裂 5)、焊工应根据焊接工艺指导书所规定的焊接参数及焊接程序进行焊接,焊接线能量应控制在焊接工艺指导书给定的范围内。 6)、施焊过程中应保证起弧和收弧的质量,收弧时应将弧坑填满。 多层的层间街头应错开。 7)、每条焊缝宜一次连续焊完,当因故中断焊接时,应根据工艺要求采取保温缓冷或后热等防止产生裂纹的措施,再次焊接前应检查焊层表面,确定无裂纹后,方可按原工艺要求继 续施焊。 8)、施焊后,焊工应在焊缝附近打上焊工钢印,并在焊缝排板图上注明每个焊工施焊的范围及焊工钢印号。 9)、焊缝返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a、焊缝返修应执行返修焊接工艺; b、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如超过两次,返修前应经施工技术总负责人批准,返修次数、部位和返修情况应作好记录; c、焊修返修应在热处理前进行 10)、焊接材料与焊接设备管理 a、焊材的保管与储存应在库房内,有专人负责,焊材按类别,材质,型号,规格,批号等分别存放在货架上,并用标签标识,焊材距地面,墙壁不得少于 300mm,焊材必须眼防潮湿。 b、焊材的二级库负责焊材烘干,发放、回首记录。 c、焊条在使用前严格按要求进行烘干,焊条的烘干及保温条件见表。 同一批焊条的烘干次数不得超过两次,烘干两次后仍不能使用完的焊条不得用于设备主体的焊接。 附 两器用焊条烘干条件 焊条牌号 烘干温度(℃) 时间( h) J427 350 1 R307 350 1 A302 300 1 A102 150 1 11)、焊材的发放 a、焊工每次携带的焊条不得超过 2Kg,并持焊条筒填写焊条领用单领取,超过 4h 仍没有使用完焊条需重新烘干。 b、不得将不同烘干温度的焊材在同一烘干箱内烘焙。 c、焊条现场使用时放置于保温桶中。 12) 、焊接设备: 在现场焊接大部分都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电源为 ZXG— 400 进行手工电弧焊,焊工应配备焊条保温桶角向磨光机,钢丝刷等相应的必备工具。 用于碳弧气刨的焊机应不小于 600A 的直流焊机。 13)、焊接变形控制 a、锥体,筒节及封头纵缝焊接前,在每条纵逢两端部 150mm 处的内侧焊缝各焊接一块防变型弧板,中间距离每 500mm— 700mm 加一块加固板。 b、分段筒体及封头环焊焊前,应加钢管结构的“米”字型支撑, 以防止产生随圆形变形,焊接应采用对称分段退焊方法,以减小变形; c、装卸孔、人孔焊接前,应在距焊缝 100mm 左右加弧板结构的支撑,以防止内凹变形,焊工必须按规定的焊接顺序施焊,并严格控制线能量,以减少焊接时的变形,必要时可先焊补强圈。 14)、焊接技术方法 : 焊接时尽量采用埋弧自动焊以提高焊接质量和速度,大型设备壳体不能用埋弧自动焊时可采用手工焊,装卸孔、人孔及补强圈、接管与壳体角焊缝采用手工焊和二氧化碳气体保焊。 15)、手工焊的一般方法。 a、筒体纵逢的焊接:在焊接前先在纵上焊上三块加固板,焊第一遍的时候采用分段跳焊方法,其他可一次焊完。 正面焊缝焊接完,背面焊缝清根采用碳弧气刨清根,角磨机打磨完毕 后,要全部露出金属光泽,然后进行检查,无缺陷时方可进行焊接 b、环焊缝的焊接:焊接之前先检查原来电焊的口牢固不牢固,如点的少要先进行加固焊每 500mm焊 100mm 加固,第一遍采用对称分段退焊法,其他可一次焊接完成,背面清根方法和纵逢清根一样,每一遍可以一次焊完。 c、球形封头的焊接:球形封头组队完并把纵逢加固板和环缝上“米”字型支撑加固好方可施焊,先焊纵焊缝焊接方法和筒体纵逢焊接方法相同,人员分布要对称同时施焊。 焊完后再焊环焊缝,环逢也和筒体环焊缝焊接方法相同。 d、内锥体 15CrMoR 的焊接: 在焊接材质 为 15CrMoR 的内锥体时要严格按照焊接工艺卡进行焊接,焊接前必须对焊件进行预热,预热可采用电热片加热或火焰加热,最好用电加热,电加热升温稳定还可做焊后后热处理。 预热温度一般≥ 200℃,层间温度不小于 150℃。 在焊接过程尽量一次焊接完成,如果在焊接过程中中间停止焊接时应及时做焊后热处理,再次施焊时还要再次预热,在焊接完成 24 小时以后应按规定要求对焊口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检验合格后再进行热处理,以消除组装和焊接时产生的应力。 热处理应根据工艺指导卡进行,加热温度在 600℃~ 620℃之间,保温时间应不少于 50分钟,升温和降温适应根据要求缓慢进行。 筒节预制 1)、铆工班组按排版图检验下料尺寸无误后,用卷板机卷制筒节。 根据实际情况,筒节直径 不大于 3500mm 可一次性卷成,直径在 3500mm 以上可分片卷制; 2)、根据卷板机规格,板头预弯长度应大于 350mm,采用弦长大于 350mm 的圆弧样板检查,其间隙小于 1mm,直边应小于其板厚的 倍; 3)、板头预弯的方法有: A、引弧板(大于 2倍板厚); B、焊接或延长板头; C、先卷制,焊口两端按实际留下大于 300mm 的直边对接成平板,焊接完 毕后在上卷板机逐渐校圆。 4)、筒节组对应根据焊口数量和焊接方法加上焊缝收缩量+筒节设计周长校验筒节周长,每道焊缝收缩量按自动焊 3mm、手工焊 2mm 考虑。 组对完毕后应经质检人员检验合格再进行焊接,做好书面检验记录和施工记录,焊接时应采取有效方案防止焊接变形; 5)、分片加工筒体的圆弧度应在筒体壁板直立放置,且处于自由状态时,用弦长等于 1/6 设备内径且不大于 1000mm 的内、外样板检查,其间隙不得大于 3mm,距 A类接头焊缝 300mm范围内间隙不得大于 1mm; 6)、筒节直径比较大,在焊接及运输时应用废旧钢管在 筒内壁加十字或米字支撑,钢管应有足够的强度,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选用 DN80 6— DN150 8 的钢管; 7)、筒节制作及运输时应尽量直立放置,直径大需要分瓣加工的筒节卷制完毕应放在胎具架上运输; 球形封头瓣片预制要求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mm) 长度方向弦长 177。 宽度方向弦长 177。 2 对角线弦长 177。 3 同一平面上两对角线垂直距离 ≤ 5 椭圆形封头瓣片预制要求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mm) 长度方向弧长 177。 宽度方向弧长 177。 2 对角线弦长 177。 3 备注: 锥形过渡段和球形封头瓣片预制加工要求同上表 设备现场组装焊接工艺 施工准备: 1)、筒节在加工厂预制完毕后,应备齐各种施工资料向施工现场所在地技术监督局递交《特种设备安装告知书》,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2)、筒节运到现场前,应提前派一班队搭建好宿舍、食堂等临时设施,按照施工布置安装好施工总电源,整平施工场地,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3)、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条件,切实落实高空作业吊装计划和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并召集有关施工人员进行 交底,熟悉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 现场平面布置 1)、施工现场应做到‘三通一平’,即水通、路通、电通、场地平整; 2)、根据现场条件和组装需要,施工现场需铺设 6 个组装钢平台,平台规格 12m 12m,底座用 20a 工字钢连接成框架,上面铺设δ≥ 18 钢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在平台边角开一Ф 500mm 圆孔,以便于施工人员出入; 3)、施工现场材料应按类别摆放整齐,半成品、成品应挂牌摆放,下脚料、边料等废料应放在指定位置,施工完毕后统一交回; 4)、施工现场应整洁、规范,严格执行 5S 管理制度: a、整理 制度:在现场中,不用的物件及时归类和整理顺序; b、整顿制度:上岗前,携带齐全必需的施工物品,所有使用的物品应按照次序和特征次序排列; c、清扫制度:岗位工作完毕,对所有岗位场所,进行必需的清理和清扫,清扫必须干净,无其他污物和障碍; d、清扫制度:对使用完毕的各种机具和成品,进行必需的吹扫和清洁处理,根据施工现场风大、灰尘多的特点,逆变焊机、等离子切割机等电气设备应根据管理制度每间隔一星期应吹扫一次,吹扫时间应选择中午天气晴朗的时候进行; 5)、两器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组装 1)、壳体组装前应 检查下列技术文件,并经审核,确认合格: a、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其内容包括: 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质量证明书; 主体材料的复验结果; 钢板超声波检测结果; 焊接试板试验报告; 焊缝外观检查及无损检测报告; 焊缝返修记录和超过二次返修的批准文件; 焊缝编号及焊工代号的说明文件。 b、排版图; c、零部件热处理记录; d、主要几何尺寸检验记录; e、筒体、封头分片出厂的预组装记录。 2)、壳体组装前,应将构件的坡口及焊接部位的污物、水和氧化层清理干净; 3)、临时焊接 在壳体上的吊耳、卡具等其他辅助组装用具应采用与壳体相同的材料,并采用相同的焊接工艺进行施焊。 辅助工装拆除时,最好采用气刨,不得损伤母材,且应打磨平滑; 4)、壳体应安排版图所规定的顺序、位置进行组对,并应避免外加应力强行组对; 5)、筒体 A、 B类焊接接头对口错边量应符合下列标准: 焊接母材厚度δ( mm) A 类焊缝对口错边量 (mm) B 类焊缝对口错边量 (mm) δ≤ 12 ≤ 1/4δ ≤ 1/4δ δ> 12~ 20 ≤ 3 ≤ 1/4δ δ> 20~ 40 ≤ 3 ≤ 5 δ> 40~ 50 ≤ 3 ≤ 1/8δ δ> 50 ≤ 1/16δ,且≤ 10 ≤ 1/8δ且≤ 20 6)、筒体组装时应在组装平台上进行,壁板端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其端面平面度及错边量不得大于 2mm; 7)、筒体同一断面上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之差,应不大于该断面内径的 1‰,且不大于 25mm; 8)、焊接接头环向和轴向形成的棱角,用弦长等于其内径 1/6,且不小于 300mm 的内样板或外样板检查,间隙不得大于 2mm 加其板厚的 1/10,且不大于 5mm; 9)、筒体直线度允许偏差为筒体长度的 1‰,且不大于 30mm; 10)、筒体总长度允许正偏差为筒体设计长度的 2/1000,且不得大于 50mm,不允许有负偏差; 11)、由瓣片和顶圆板阻焊封头时,宜在胎具上进行,组装胎具应找平,其基准水平度允许偏差 为 1mm; 12)、封头直边高度允许偏差为177。 3mm,端口圆度允许偏差为其内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