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种剥削制度,其基础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其他剥削制度一样,也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使资本主义与其他剥削制度相区别的特征,则是雇佣劳动制度这样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答: 只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 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①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 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 2)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值的货币。 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这正是资本总公式( G— W— 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 G(货币) —— W(商品) —— Gˊ(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 值。 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 G— 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 W— 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 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 G— W 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总之,资本之所以会增值,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当它发挥作用即劳动时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 答: ( 1) 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 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本家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但是,资本家生产商品,目的也不是价值,而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①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 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 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在商品价值中,就只有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没有剩余价值。 这只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②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 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下面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假设,资本家让工人生产棉纱,消耗 10斤棉花,价值为 10 元,消耗的纱锭等劳动资料的价值为 2 元,工人用 6 小时生产出 10 斤棉纱,假定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12 元都由纺纱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棉纱中去。 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纺纱时,其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 假设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为 3 元,工人劳动 6 小时形成的新价值也为 3 元。 这样,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共 15 元,都在新商品价值中 得到补偿,但商品的价值仅与预付资本价值相等,没有超过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即没有剩余价值。 这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同样的假设下,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 3 元,工人只用 6 小时就创造出补偿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 但是,资本家购买了工人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他还可以让工人继续劳动下去。 比如,要工人一天劳动 12 小时,将 20 斤棉花纺成 20斤棉纱,所消耗的棉花价值和劳动资料的价值增加了一倍,共计 24 元,全部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之中。 劳动 12 小时,形成新价值 6 元。 这样, 20 斤棉纱的价值为 24 元 +6 元= 30 元。 而资本耗费只有 24 元 +3 元 =27 元。 资本价值增殖了 3 元。 这就是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当资本家把劳动日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时间以上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5.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 答: 剩余价值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 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 价值。 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的竞争,争相采用新技术。 当先进的生产技术普及以后,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 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才能无偿产生剩余价值。 ②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起着不同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发展较慢,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日益强大,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 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 答: ( 1)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 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 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 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 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华中科技大学 2020 研) 2.超额剩余价值(北京理工大学 2020 研;中央财经 2020 研;人大 2020研;浙江大学 2020 研;浙江大学 1999 研;华南师大 2020 研;武大 2020 研) 3.必要产品(浙江大学 2020 研) 4.剩余产品 二、问答题 1.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厦门大学2020 研) 2.简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及其关系。 (浙江大学 1998 研;中央财 大 1999 研;武汉大学 2020, 2020 研;吉林大学 2020 研;华中师大 2020 研) 3.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然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南京大学 2020 研;厦门大学 2020 研) 4. 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用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来解释。 ( 北大 2020 研 ) 5.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社科院 2020 博)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研) 答: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例如:原来工作日为 12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 6 小时,如果工作日长度 12 小时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 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增加为 8 小时,剩余价值率就会由100%提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P238 ① 定义 资本主义知道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②
: 每场冠军:宝宝温度表一只 总冠军:宝宝乐童车一辆 比赛方法: 在一段 10M的跑道上事先用塑料拼图地板在地上搭好跑道,每道的颜色应不同 46 名婴儿在起点同时爬行,家长可在一边用任何方式 引逗儿童前进(但不得接触儿童身体)最先爬到终点的获胜。 由工作人员记录用时并张榜 爬出跑道的即为犯规,接触儿童身体即为犯规,并不得继续比赛 每场冠军奖品当即发出 成绩评定 5: 30 分截止后,汇总成绩
ike it . She enj oyed herself m aki ng the assi st ant br ing alm ost ever ything in t he window bef or e f inal y buyi ng the dr es she had fi rst asked f or . Leson58 A bl essing i n di sguise?
( 小班 ) 的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利用等级、林地质量等级。 明确林地保护措施 从加强森林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实行分级管理和差别 管理的要求,分别区域、类别、等级设计和确定林地保护具体措施。 优先保护森林特别是重点公益林地 和 一、二级保护林地;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强对现有有林地的保护,防止并减少林地尤其是有林地退化,对现有宜林地和已经退化的林地制定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措施
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 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 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 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 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 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 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剩余劳动 ( 已不是课后题) ①
收益表(图表 18,第 2 行),同时也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图表 19,第 22 行)。 正如你所看到的,从收益表岛留存收益表,再到资产负债表,最后到现金流量表(图表 110),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演进的过程。 以下我们要对这些报表做一些探讨。 图表 17 收益表(利润表)(调整后) Gap 公司 合并收益表(调整后) (单位:千美元 ) 年度止于 销售百分比 年度止于 销售百分比 1 净销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