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球科学部项目指南(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代过程研究,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积累必要的理论、 方法和基础数据。 土壤学是认知土壤的发生过程、空间分布规律和人类高度利用造成土壤各 种功能变化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机理,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独立学 科,注重土壤内部物质循环及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强调土壤环境与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定位技术为依托,获取、处理、 管理、解释、分析和表达陆地表层地理时空信息的科学。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侧重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 环境效应;温室气体排放及污染物在地表环境中迁移、转化、分异 研究。 自然灾害及风险研究作为新兴研究方向,关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公共安全的环境影 响。 此外,可再生资源演化、自然资源评价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也是本科学处资助 的重要方向。 陆地表层是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集中作用的部位,因而运用地球系 统科学的思想开展研究是科学解释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关键。 陆地表层系统研究尺度向微观 和宏观两个方向扩展,借鉴和使用相邻学科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成为发展的潮 流,从而推动了陆地表 层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化。 20xx 年度本科学处共接收面上项目申请 1 709 项,资助 359 项,资助经费 14 671 万元, 资助率(含小额探索项目)为 %,平均资助强度(不含小额探索项目)为 万元 / 项。 资助项数分布为地理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地理、环境变化) 139 项,土壤学 79 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量与地图学 80 项,污染物行为过程与效应、区域环境质量 与安全 43 项,自然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 18 项。 地球科学二处 地球科 学二处的资助范围为:地质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学科(含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是关于固体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 现代 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固体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 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历史,而且要揭示改变固体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 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以及揭示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对大陆内部更为复 杂的动力学过程的探索,已成为板块构造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地幔柱理论的 兴起,使得探讨固体地球的深部活动与表层现象的联系成为科学前沿。 获取和分析数据能力 的提高,已成为推动地质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精度、原位、实时的地球物质成分和结构 分析方法的完善,增强了对地球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约束能力;地震、遥感及卫星探测技 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识更为完整和精确; GIS 和 GPS 技术提高了地质填测图的 水平并实现了对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的实时监测;计算机技术使科学家能对重要地质 过程进行模拟 和预测;大陆科学钻探技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等,拓展了地质学家的研究对 象。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地球科学研究新趋势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强烈应用 需求,使地质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层圈相互作用和界面过 程的研究理念得到加强;地质学家获取地球演化历史记录的积累,使其逐渐介入对未来地球 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矿物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形成规律与探测理论,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 全球变化、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生命活动在地质 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发现,使地质学与 生命科学更为密切交叉,形成了生物地质学等快速发展 的新领域。 地质学研究鼓励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相关行业部门积累的基础资料,立足于野外和 现场观察的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引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 技术和方法,探讨地质科学问题;鼓励在我国地质学研究地域优势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以全球视野推动地质学理论发展;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积极申请项目,促进人才成长。 20xx 年度本学科受理面上项目申请 976 项,资助 272 项,资助率约为 28%,平均资助强 度 万元 /项。 资助项目经费分布情况为:古生物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约占 15%;矿物学、 岩石学、火山学、矿床学及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学约占 22%;石油地质学与煤田地质学约占 11%;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约占 10%;第四纪地质学及环境地质学约 占 16%;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约占 26%。 20xx 年度申请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对于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研究选题过宽, 对主攻的科学命题聚焦、论证不充分;对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阐述不透彻,立项论证逻辑性 和条理性不强,未能很好 地展示立项研究的必要性;所设计的研究内容中未体现有特色的科 学思路,导致研究重点和关键科学问题不突出,研究内容与关键科学问题脱节;对研究方案, 特别是对关键性的技术手段或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缺乏必要的论证。 地球化学学科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乃至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的学科,主要运用元素、 分子和同位素的示踪与定年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地球历史时期各圈层和人为作用强迫下地 球表层系统中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分布分配、集中分散、迁移转化规律。 现代地球化学研 究的特点是:①研究对象从地球深部的物质 组成和化学作用发展到不同圈层及其界面之间的 相互作用,重视地球深部过程和内部结构的宏观研究与地球化学性质和时空演化的高分辨高 灵敏度研究的结合,重视板块构造演化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结合;②由于地球化学在认 识地球系统化学演化机理上的独特性,地球表层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 究已经成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③研究方法和技术从静态的半定量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 模拟,更加注重对四维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④既注重对过去长时间尺度古老地质事件的重 建,也关注短时间尺度地质作用和对未来的预测;⑤在地球环境 变迁与表生作用研究中重视 自然过程与人为作用的叠加,重视地球的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研究的结合。 本学科的资助战略是:既要促使地球化学内部不同分支领域的协调发展,鼓励地球化学 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模型的建立,又要保证对行星和地球演化、生态环境变迁、生命起源和演 化等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广泛支持,并重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灾 害的基础研究。 鼓励以地球化学为先导,开展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以及地球科学 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20xx 年度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含小额探索项目)为 %、平均资助强度(不含小 额探索项目)为 万元 /项。 近两年申请项目中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约占 59%, 资助率低于平均资助率;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约 占 28%,资助率高于平均资助率;同位素和化学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 和计算地球化学、宇宙地球化学与比较行星学约占 13%,资助率低于平均资助率。 以往项目申请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强调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而未能就项目研究内容 阐明其研究思路的创新性和研究的科学价值;将 长期目标与项目研究期内可实现的阶段目标 混为一谈;选择了很好的研究对象或内容,但未能提炼出拟解决的创新性科学问题;研究方 案不具体,且未能与研究目标紧密结合;单纯追求某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而科学问题不 够明确,或追求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面面俱到而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关键技术缺乏可行 性论证。 地球科学三处 地球科学三处的资助范围为: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对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及热流场等地球基本物理场和地震波的观测与 理论研究是认识与保护地球 的有效途径,也是地球科学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 地球物理学理 论的开拓性研究,对于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地球资源勘探、防灾减灾等具有重 要意义。 空间物理学:通过天基、地基观测和理论探索,研究太阳大气、日球层、地球和行星的 大气层、电离层、磁层中的物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 空间物理的探测 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天气学的发展,并为航天活动、通讯、导航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 要贡献。 大地测量学:随着航空、航天及地面大地测量技术的迅速发展,观测精度和分辨率及相 应的数据处 理理论均取得重大进展,大地测量学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 鼓励 在新的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大地测量几何与物理基准、函数模型、随机模型和数据融合 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鼓励上述新理论、新技术在相关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20xx 年度本科学处受理面上项目申请 535项,资助 133 项,资助率约为 25%(较 20xx 年度下降 3%),平均资助强度 万元 /项,其中含小额探索项目 1 项,资助强度 20 万元 /项。 资助项目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为:大地测量 %,固体地球物理 %,勘探地球物 理 %,空间物理 %,实验与仪器 3%。 20xx 年度申请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不足;研究内容过于宽 泛,提出的科学问题不明确;研究方案、关键性的技术手段或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缺乏必要的 论证;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等。 近几年本科学处加大了支持创新项目的力度,对那些确有创新的项目采取切实可行的扶 持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今后一段时期,将始终把鼓励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把培养优 秀的学科带头人放在重要位置。 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的同时,注意深层次研究,注重 新的生长点和具创新性的开拓性研究,特别是注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难点的突破; 对空间天气、卫星重力学、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地球物理、深地球内部物理和地球物理与行 星物理比较研究以及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支持将加大力度;对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地 球物理与空间物理问题的研究要予以特别关注;对利用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前沿创新性研究的 项目申请将加以扶持。 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从根本上讲是用物理学的方法去认识地球和日地 空间,去认识在地球和日地空间发生的物理过程, 去认识地球的资源环境效应,为人类的可 持续发展服务。 这是一个学科覆盖面相当宽泛的领域,欢迎广大的科研人员申请与之相关的 研究项目。 地球科学四处 地球科学四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海洋科学、极地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对象不仅 包括巨大的海洋水体部分,也包括河口海岸带、海洋与大气界面、海水与沉积物界面及海底 岩石圈等;作为海洋科学学科发展基础的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不断向 海洋科学渗透和交叉,以及 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深潜技术等在海洋 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学科前沿方向也属海洋科学的资助范围,这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海洋科 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海洋环境是多种因素并存且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 , 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是当今海洋 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海洋科学在加强区域化研究的同时,已经向全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围绕着气候、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与 此相伴的是广泛的国际合作,促使海洋科学研究不断地深入和快速地发展。 此外 ,海洋探测 技术、室内分析 技术和海洋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获取现场观测资料的水平不断提 高 , 这已成为当今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海洋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长期 观测和数据积累。 鉴于此,鼓励科学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享航次开展调查与 观测研究,以期获得较为连续、系统、综合的观测数据;鼓励科学家围绕拟研究的科学问题, 开展现场观测与实验室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提供技术支 撑;鼓励科学家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航次计划,开展深海大洋的研究 ,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的 均衡发展。 20xx 年度起,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科学基金项目共享航次计划 ,为科学基金项目海 上考察任务的实施提供保障。 20xx 年有出海调查需求的申请项目应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申请表”,并作为附件与申请书一起提交。 该船时申请表的主要内 容包括观测内容、详细的用船计划以及可能产生的数据资料成果等。 申请人应密切关注基金 委地学部的有关公告和 20xx 年度船时计划公告。 20xx 年度共资助面上项目 136 项,资助率为 27%,平均资助强度 46 万 /项。 与前几年情 况相似,申请与资助项目仍集中分布在生物海洋学、环境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和物理海洋学 中,这 4 个二级学科的申请与资助项目数约占总数的 2/3。 海洋化学、河口海岸学、工程海 洋学、海洋监测与调查技术和海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