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评价及披露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影响。 陈文婕( 20xx) 基于电煤水、食品饮料和石化塑行业的企业年报为研究数据来源,得出完善的治理环境既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 也从质和量上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包含的内容 由于目 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大都属于企业自愿行为,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的内容具有较大随意性,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希望得到规范统一且又有针对性的披露内容。 黄勇( 20xx)认为 要通过可行的途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应披露正面的、积极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对于负面的消极的信息也应给予充分的披露。 毛洪涛,张正勇( 20xx)认为应明确界定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使其更加匹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③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学者各抒己见,都提出了一些具有 针对性的建议,如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 CRS报告披露的信息过于形式化,虽然数量上升但质量却未相应提高,为此他们提出 CRS信息披露应采用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使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杨文杰( 20xx)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采用描述性披露为主,其他形式为辅。 综上所述,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保证经济效益不降低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创造上,积极履行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然而,企业对此仍认识不足,究其原因,与现有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 不能约束企业自觉自愿地承担起履行环境责任的义务有很大关系。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同时,虽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字描述性的社会责任报告占绝大多数,量化信息匮乏,形式化严重;由于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属 3 于企业自愿行为,且缺乏系统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约束,企业倾向于 “报喜不报忧 ”,披露的信息非常不全面;相应的审计评价和制约监督机制很不完善等。 所以,需要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视角展开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第 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内容 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界定, 日本的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其著作中写道 “买卖或生产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商店或制造者繁荣。 借着工作和活动使社会富足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商店和工厂的繁荣永远应该排在第二位。 ”可见。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核。 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基于 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环境等责任,主要表现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遵守法律与商业道德、保护环境、尊重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基于上述定义,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包括 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和伦理责任。 所谓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所谓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积极自觉的向国家纳税,合法经营;所谓的环境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应有可持续 发展意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努力革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的伦理责任,意味着企业要热衷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企业的业绩评价的含义及内容 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 ① 企业进行业绩评价不仅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全面洞悉企业经营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还可 以强化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有利于引导企业在追求长远利益的方向上规范其经营行为。 企业业绩评价一直是用一定的指标进行衡量的,其中 财务业绩指标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从 20世纪 80年代起,人们对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提出了许多质疑,因为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仅仅注重短期利益,缺少企业战略需要的预测企业未来业绩的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寻求在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入非财务指标,建立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① 来自百度文库 5 企业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 伊戈尔 1965年在《公司策略》中首次提及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其内涵在 20世纪 80年代被大大扩展。 杨瑞龙 20xx年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中认为 “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都界定不清,那么就无法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了。 ” 本文认为, 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当包括所有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完成或受企业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如员工、顾客、供应商、股东、竞争者、媒体、社区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企业的其他群体。 基于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研究基础上, 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不断地 完善与发展。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出资不仅来自于股东,还来自于企业的雇员、供应商、债权人、客户 (或消费者 )、政府、社区等,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受多种市场和社会因素影响的组织,不应该是仅由股东主导的组织制度,而应该同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② 杨瑞龙是我国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第一人,他与周业安教授合著《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应用》,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去。 李心合著有《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与发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探究财务学理论的过 程中。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作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避免了片面、静止地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 ,注重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由此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成为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企 业社会责任的业绩评价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的业绩评价,同样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涉及较企业的经济责任更广的领域,涵盖不仅仅是股东这个单一的利益相关者。 相对应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股东,它还涉及职工、供应商、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区,要想企业获得健康而长远的发展,不可 能独善其身,唯利是图。 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评价只有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获得预期效果。 ② 来自胡贵毅的《建立面向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集团财务组织 —— 基于某外资大型超市集团财务组织变革的案例分析》 6 第 3章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现状和指标设计原则 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主要经历了 财务模式,价值模式,战略模 式阶段。 财务模式 财务模式是以财务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主要指标的一种评价模式。 在 20世纪20年代财务指标成为主流业绩评价指标,因财务指标的会计数据易于从财务报表之中获取,且可比性强,使企业业绩评价更具操作性,它在评价企业业绩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但一直以来由于这种指标偏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对企业未来发展辅助效率低且较片面而备受批评,尤其是管理大师德鲁克在通用电气公司犯下的改革激励机制的错误使这一模式更加饱受争议。 然而,财务模式却为以后的模式坚定了基础,因为以后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无论多么完善,都是建立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是对它的完善与改进。 价值模式 价值模式仍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但却是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调整,设计出更接近于企业经济现实并能反映出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的指标。 1982年,斯特恩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 值的概念。 这一概念通过对当前会计数据进行调整,解决了全面反映企业业绩这一问题。 EVA 的计算公式: EVA = 净利润 资本成本率 占用资本 =(投资报酬率 资本成本率 ) 占用资本 这个公式表明,企业净利润大于零,投资报酬率为正时,并不能表明管理者为股东创造了价值。 赚到超过资本成本的钱才算有利润。 EVA虽然片面的注重管理者决策的结果, 不能反映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其他方面,如产品、员工、创新等,容易导致管理者对企业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但它较财务模式更能有深度的反映了企业业绩。 战略模式 战略模式是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补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