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实业集团单层双跨排架厂房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可变荷载: 雪荷载 活荷载 荷载计算 ( 1)屋盖系统传来的荷载: 本科毕业设计 11 ( 2)柱自重(忽略牛腿自重及施工影响) A、 C柱: 上柱: 下柱: B 柱: 上柱: 下柱: (3) 吊车梁及吊车轨道联结自重 屋面活载标准值为 ,雪荷载标准值为 ,两者选较大值考虑,积灰荷载 ,所以按均布活荷载计 [4] 由表查的, 32T 的吊车参数如下: 表 吊车规格表 额定起重量 Q/t 吊车宽度 B/m 轮距 K/m 小车重 g/kN 最大轮压 最小轮压 32t 117 290 70 本科毕业设计 12 图 32T 吊车作用下的影响线 吊车竖向荷载标准值为 吊车水平荷载标准值为 通过构件传给上柱。 4 风荷载 [5] 其中基本风压 , 根据厂房各部分标高及 B类地面粗糙程度确定: 柱顶离室外地坪高度为 ,由表查的。 檐口离室外地坪高度为 ,故。 本科毕业设计 13 屋顶离室外地坪高度为 ,故。 当风向向右时,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风向向左时,体型系数与向右相反。 图 风荷载体型系数 迎风面风荷载标准值 图 36排架计算简图 背风面风荷载标准值 则作用于排架计算简图的风荷载标准值 本科毕业设计 14 排架柱顶以上部分 横向排架内力分析及内力组合 该厂房为两跨等高排架,可用剪力分配法进行排架内力分析。 其中柱的剪力分配系数 计算结果见表 34。 表 柱剪力分配系数 柱号 A、 C 柱 B 柱 本科毕业设计 15 恒载作用下排架内力分析 图 37 排架柱上的荷载 对于 A柱 ,屋盖系统的恒荷载在上柱产生的弯矩: 在下柱产生的弯矩: 上柱自重对下柱产生的弯矩: 本科毕业设计 16 吊车梁及轨道自重对下柱产生的弯矩: 下柱牛腿处总的弯矩为: C 柱与 A 柱所受轴力完全相同,弯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 柱因为在正对称荷载作用下,所以弯矩为 0,只有轴力的作用。 排架柱的计算简图如 图 38 恒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计算简图 排架柱的内力计算为: A 柱和 C 柱的 ,查表得系数 , 本科毕业设计 17 画内力图如下: 图 恒荷载作用下排架的内力图 屋面活荷载作用下排架内力分析 1 屋面活荷载作用在 AB 跨 本科毕业设计 18 屋面作用于柱顶集中荷载 ,它在柱顶及变截面处引起的弯矩分别为: 计算简图如下所示: 图 310 AB 跨活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荷载作用下,柱顶有位移,所以先在柱顶虚加不动铰支座,计算反力: 对于 A 柱: , 本科毕业设计 19 对于 B 柱 : ,查表得 则 则虚加铰支座处总的反力为: 撤除虚加铰支座,施加水平力 R,然后按剪力分配系数分配到各个柱上,再与之前算出的支座反力叠加。 排架各柱顶剪力最后为: 算得排架内力图如下: 本科毕业设计 20 图 AB 跨活荷载作用下排架的内力图 2 屋面活荷载作用在 BC 跨 由于作用荷载跟 AB 夸完全对称,故只需把内力图对称即可,见下图 本科毕业设计 21 图 BC 跨活荷载作用下排架的内力图 风荷载作用下的排架内力分析 ( 1)左风时,计算简图由下图所示: 图 左风作用下排架的计算简图 对于 A、 C 柱, , ,查表均布荷载作用在整个上下柱的 则在柱顶虚加不动铰支座,计算支座的抵抗力: 本科毕业设计 22 撤除虚加的不动铰支座,在柱顶施加与 R方向相反的集中力,按剪力分配法计算各柱分配的剪力,再与加铰支座时的剪力叠加得最后柱端剪力值为: 算得的内力图如下: 本科毕业设计 23 图 左风作用下排架的内力图 ( 2)右风时 右风时与左风时计算方法一样,内力图与左风对称,如下图所示 图 右风作用下排架的内力图 吊车荷载作用下排架内力分析 ( 1) 作用于 A 柱 其中吊车荷载 , 在牛腿顶面处引起的力矩为: 吊车荷载作用 AB 跨时排架内力计算简图如下: 图 作用在 A柱排架内力计算简图 本科毕业设计 24 对于 A柱: 对于 B柱 : ,查得 , 排架各柱顶剪力分别为: 本科毕业设计 25 算得内力图如下: 图 作用于 A柱排架的内力图 ( 2) 作用于 B 柱左 本科毕业设计 26 图 作用于 B 柱左排架的内力图 对于 A 柱: 对于 B 柱 : ,查得 , 排架各柱顶剪力分别为: 本科毕业设计 27 算得内力图如下: 图 作用于 B 柱左排架的内力图 ( 3) 作用于 B柱右 根据吊车起重量相等和结构对称性的条件,其内力计算与 B 柱左时情况相同,故只需要将 A、 C 之内力对换并改变全部弯矩及剪力符号,见下图。 本科毕业设计 28 图 作用于 B 柱右排架的内力图 本科毕业设计 29 ( 4) 作用于 C柱 根据吊车起重量相等和结构对称性相等的条件,其内力计算与 A 柱时情况相同,故只需要将 A 柱内力与 C 柱对换并改变全部弯矩及剪力符号,见下图。 图 作用于 C柱排架的内力图 本科毕业设计 30 图 作用于 C柱排架的内力图 ( 5) 作用于 AB 跨 计算简图如下: 图 作用在 AB 跨排架内力计算简图 对于 A 柱: , , ,查表得,。 同理对于 B 柱 : ,查表得 排架各柱顶剪力分别为: 本科毕业设计 31 算得排架内力图如下: 图 作用于 AB 跨排架内力图 需要注意的是, 的方向既可能向右,也可能向左,向左时弯矩大小不变,方向相反。 此处不再画出。 作用在 BC 跨时也分左右,下面也只选向右计算。 ( 6) 作用于 BC 跨 由于结构对称及吊车起重量相同,故排架内力计算与 作用于 AB跨的情况相同,仅需将 A 柱与 C 柱的内力对换,见下图。 本科毕业设计 32 图 作用于 BC跨排架内力图 无地震作用下内力汇总表及内力组合表 表 无地震作用下 A 柱内力设计值汇总表,表 无地震作用下 B 柱内力设计值汇总表,表 无地震作用下 C 柱内力设计值汇总表。 根据无地震作用下组合原则组合上柱底截面,牛腿顶截面,下柱底截面得,无地震作用下 A柱内力组合值汇总表,无地震作用下 B 柱内力组合值汇总表,无地震作用下 C柱内力组合值汇总表见如下表: 本科毕业设计 33 表 35 无地震作用下 A 柱内力设计值汇总表 荷载类别 内力 恒载 屋面活载 吊车竖向荷载 吊车水平荷载 风荷载 作用在 AB 跨 作用在 BC 跨 作用在 A 柱 作用在 B柱左 作用在 B柱右 作用在 C 柱 作用在 AB跨 作用在 BC跨 左风 右风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11 II   0 0 0 0 0 0 0 0 0 IIII   0 0 0 0 0 0 0 IIIIII   0 0 0 0 0 0 0   注:弯矩以左侧受拉为正。 本科毕业设计 34 表 无地震作用下 B 柱内力设计值汇总表 荷载类别 内力 恒载 屋面活载 吊车竖向荷载 吊车水平荷载 风荷载 作用在 AB 跨 作用在 BC 跨 作用在 A 柱 作用在 B柱左 作用在 B 柱右 作用在 C柱 作用在 AB 跨 作用在 BC跨 左风 右风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11 II 0   0 0 0 0 0 0 0 0 IIII 0   0 0 0 0 IIIIII 0   0 0 0 0 0   本科毕业设计 35 表 37 无地震作用下 C 柱内力设计值汇总表 荷载类别 内力 恒载 屋面活载 吊车竖向荷载 吊车水平荷载 风荷载 作用在 AB 跨 作用在 BC 跨 作用在 A 柱 作用在 B柱左 作用在 B柱右 作用在 C 柱 作用在 AB跨 作用在 BC跨 左风 右风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11 II   0 0 0 0 0 0 0 0 0 IIII   0 0 0 0 0 0 0 IIIIII   0 0 0 0 0 0 0   本科毕业设计 36 表 无地震作用下 A 柱内力组合值汇总表 截面 内力 及相应的 N,V 及 相应的 N,V 及相应的 M,V 及相应的 M,V II M ① + [② +③ +﹙⑥ +⑨﹚+⑩ ] ① + [﹙④+⑦﹚ +⑨﹚+ ⑪ ] ① + [②+③ +﹙⑥ +⑨﹚+⑩ ] ① + [③ +﹙⑥ +⑨﹚+⑩ ] N IIII M ① + [③+﹙④+⑥﹚ +⑨﹚+⑩ ] ① + [②+﹙⑤ +⑦﹚ +⑨+ ⑪ ] ① + [②+﹙④+⑥﹚ +⑨﹚+⑩ ] ① + [﹙⑦ +⑨﹚+ ⑪ ] N IIIIII M ① + [③+﹙⑥ +⑨﹚+⑩ ] ① + [②+﹙⑤ +⑦﹚+ ⑧+ ⑪ ] ① + [②+③ +﹙④ +⑧﹚+⑩ ] ① + [③ +﹙⑥ +⑨﹚+⑩ ] N V 注: 吊车水平荷载至多只考虑一个,两台吊车同时作用时乘折减系数 ,吊车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同时作用乘 折减系数。 本科毕业设计 37 表 无地震作用下 B 柱内力组合值汇总表 截面 内力 及相应的 N,V 及 相应的 N,V 及相应的 M,V 及相应的 M,V II M ① + [③ +﹙⑤+⑧﹚+⑩ ] ① + [②+﹙⑥+⑨﹚+ ⑪ ] ① + [② +③+ ﹙⑤+⑧﹚ +⑩ ] ① + [﹙⑤+⑧﹚+⑩ ] N IIII M ① + [③+﹙⑥+⑨﹚+ ⑩ ] ① + [② +﹙⑤+⑧﹚+⑪ ] ① + [② +③+ ﹙⑤+⑥﹚ +⑧﹚+⑩ ] ① +⑩ N IIIIII M ① + [②+﹙④+⑥﹚ +⑧+⑩ ] ① + [③+﹙⑤+⑦﹚ +⑨+ ⑪ ] ① + [② +③+ ﹙⑤+⑥﹚ +⑧+⑩ ] ① +⑩ N V 本科毕业设计 38 表 无地震作用下 C 柱内力组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