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麦秋播时期,抓好小麦播前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确保小麦全苗、苗壮的关键,对小麦病虫害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广大农民应引起高度重视,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可向当地农业植保部门咨询。 另外做好秋季麦田除草可大大减轻越年生杂草来年春季早期危害,同时有利于来年春季一次性除治当年生杂草。 对小麦秋播拌种及麦田秋季杂草除治上可使用的药剂建议如下:1 药剂拌种防治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用
春,我省气温冷暖交替出现,气温变化激烈,降水较多、日照减少,这种气候条件易造成秧苗素质差,有利于“立枯病”菌的浸染、病害的流行。 目前正值水稻秧苗离乳期,也是秧苗易感病阶段。 因此,各地要密切注视水稻“立枯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一、加强苗床管理要及时通风炼苗,防止冻害,提高秧苗素质。 注意观察,发现病苗及时打药防治。 二、防治方法1、发病初期用 15%恶霉灵水剂 500 倍液喷撒床面
米主要在苗期受害,即 5 月末至 6 月上旬玉米旋心虫开始在近地表面 23 厘米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 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呈褐色,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 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叶片丛生呈君子兰状。 调查发现,玉米受旋心虫为害后 810 天开始出现黄绿条纹症状,黄绿条纹持续时间、植株矮化程度与玉米受害时的叶龄关系密切。 玉米 68 叶期受害重
、危害特点玉米褐斑病是严重危害玉米产量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 病斑先是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的时候是浅黄色,逐渐变成黄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 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感病品种一旦被病原菌侵染
2、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所以应该注意旋耕后先耙耢,再播种。 另外,播后镇压也很重要,通过调查,在去年干旱的情况下,播后镇压的麦田抗旱性强,因此提倡播后镇压。 二、适期播种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过去认定的播期播种,常常出现小麦冬前旺长,冬季和早春冻害时有发生,为应对气候变暖的形势,冬小麦的播种适期应该比过去的适宜播种期适当推迟
接种:增加椴木的发菌点,发菌点多发菌面积就大,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菌丝浸透椴木。 椴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靠吸收和蒸发水分,干湿交替的水分运动能使椴木内部得到充足的氧气,使菌丝深入椴木吃料,从而加速椴木成熟,减少受杂菌感染的几率。 深接种:种穴深则装菌多,有利于增强抗旱力,减少外界温差对种穴底部种块的刺激。 种块内菌丝体在温、湿度较恒定的条件下会快速萌发,成活率得到提高。 深打穴
2、040 公斤均匀喷雾防治。 对红蜘蛛,当有虫株率达 5%时,用 15%扫螨净乳油15002000 倍液或 20%灭扫利乳油 2000 倍液喷雾防治。 防病 夏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粗缩病、矮花叶病等。 青枯病:连作玉米田及高湿、雨后骤晴的情况下发病严重。 发病初期叶片呈灰绿色,并逐渐萎蔫下垂变黄,根系和茎基部呈水渍状,后变褐腐烂。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在晴天中午用瑞毒霉和天丰素混合喷雾,经
、适时采收食用菌在七八成熟时,其外观优美,口感好。 以香菇为例,七八成熟的标志,即菌膜已破,菌盖尚未完全展开,尚有少许内卷,形成“铜锣边”;菌褶已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此时为香菇适宜的采收期。 二、注重采摘技术采摘食用菌时,凡是带柄菇类,如香菇、草菇、姬菇、竹荪等,必须根据采大留小的原则进行采摘。 采摘时大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的基部,先左台旋转,再轻轻向上拔起。 注意不要碰伤小菇蕾。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于雨水充足、土壤湿润,加上棉田套种面积增加,田间残枝落叶较多,棉田蜗牛的发生量较大,应注意防治。 蜗牛每年发生 1 代,以成贝或幼贝在越冬作物的根部、草堆和疏松的土壤下越冬,3 月份开始蚕食越冬作物,4 月上旬以后部分蜗牛在棉花苗床上零星危害棉苗,5 月上旬棉花移栽后对棉苗危害加重。 在棉花苗期主要造成破叶、无头,甚至缺棵;蕾期蜗牛沿棉花茎秆或着地的枝叶爬到棉株上蚕食叶片、蕾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践证明,棉花要丰产,管理是关键。 在棉花的生长和管理中,喷药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棉花常发生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盲椿象、红铃虫、棉铃虫、金钢钻等。 这些害虫的产卵及危害的部位各不相同,所以打药一定要注意部位。 棉花苗期,蚜虫、红蜘蛛等在棉叶背面危害,喷打农药时,药水要喷打在叶的背面。 棉花中后期发生的红铃虫产卵在嫩尖、嫩茎和嫩叶背面,结铃后多数卵产在幼龄的萼片与铃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