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1、89 的选育和应用 1亲本及组合的选育过程1986 年选用抗稻瘟性强的广西地方晚型高秆品种红脚粘作为主亲本,与( 630)交,这个杂交组合后代的分离,从株高看,体一致,倾向母本。 矮分离明显,表现为简单的表型比例,高矮株比例近 3:1,表明这个组合中的矮生性由一对主基因所控制;从生育期看,红脚粘对光反应较敏感,而父本对光长的反应为钝感,而父本对光长的反应为钝感。 育期倾向晚型,离明显,早、中
1、 优 1 号 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品种来源:该品种系重庆市种子公司用自育不育系 115A 与绵恢 725 组配而成。 产量表现:2000 年参加重庆市优质稻组区试,平均亩产 5389 公斤,与对照汕优 63 相当,在优质稻组中居第二位。 2001 年续试平均亩产 5408 公斤,与对照汕优 63 相当,在优质稻组中居第一位。 2001 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3O13对照汕优 63
、基施有机肥据测定,在杂交水稻的总需肥量中,有 50%60%的氮和 70%的磷、钾来自土壤,施肥不足就会过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而降低肥力,增施有机肥是提高肥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杂交水稻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量应占全期施肥量的 40%。 二、早施分蘖肥早稻在插秧后 5 天,晚稻在插秧后 3 天,即可追施分蘖肥。 分蘖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亩施尿素 6斤,隔 7 天左右,根据苗情,对生长差的田块
1、护好茎叶,防止早衰,增强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养分高积累、高运转,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补施粒肥杂交水稻抽穗之后功能叶逐渐枯黄,如果脱肥,叶片还会过早发黄而枯死,稻株光合作用的能力即可被削弱。 因此,补肥增源,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是促进粒多而饱满的有效措施之一。 粒肥的施用,一般以根外喷施叶面肥为主,在破口期至灌浆期喷施 23 次
1、39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粤优 239是肇庆市农科所与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用中心共同合作成功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米质较好等特点,适宜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一、选择适宜栽培季节水稻红莲型组合对低温敏感,晚造种植时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寒露风天气会对结实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粤优 239属红莲型组合,故适宜在南方作早稻和一季稻区作中稻种植,不适宜晚造种植。 二、早播早育
2、体整齐清秀,后期青秆黄熟,落色好。 穗层整齐,穗长 20粒密度适中,穗总粒数 110,结实率 80黄色饱满,落粒性中,千粒重 26g,与合系 41 号相比,穗平均增加 13穗平均增加 103 粒,是一个穗粒并重的中稻中熟型组合。 根据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分析结果,糙米率 848,精米率 750,整精米率 630,粒长514宽比 179,垩白度 5 级,直链淀粉 1875,粗蛋白质含量675
1、38(水稻) 粤优 938是江苏省农科院用红莲型优质不育系粤泰 938配制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籼稻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2001 年品比试验,平均 667平方米产 对照汕优 63增产 同年在县良种场进行生产示范,顷大田平均 667平方米产 551高产量 635移栽密度为 67 平方米,施肥水平下,一般 667平方米有效穗为 ,成穗率 55%左右,每穗总粒数 150实率
2、优 64 增产 2003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4 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 64 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 15 公斤;2、移栽:栽插规格 米,每穴插 2 粒谷苗;3、施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 10 公斤,五氧化二磷 6 公斤,氧化钾 斤,采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的方法;4、管水: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当总苗数达 30 万时
1、 号(水稻) 豫粳 7 号(原代号 89277)系新乡市万农集团稻麦研究中心以(6811107)母本,以 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19921994 年参加河南省区试,3年 25 点次,平均亩产分别为 对照 6811 17%,均达极显著水平;19941995 年参加省生产示范,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 对照 6811 增产 年又参加国家北方区试,两年平均亩产为 对照洒稻 9 号增产
1、、播插期:早造宜于 3 月上旬初播种,4 月初移植;晚造 7 月中下旬播种,8月初移植。 插大秧早造秧龄约 30 天,抛秧秧龄约 16 天;晚造插大秧秧龄约1518 天,抛秧秧龄约 12 天。 2、适当疏播匀播,合理密植:抛秧田每亩用种量 斤,科,需用秧盘 40 块左右。 插秧田每亩用种量 克,可用 5 寸6 寸或 6 寸7 寸插植规格,一般亩插基本苗 46 万。 最高苗早造 2830 万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