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m
图 5 编码过程框图 译码过程 如图 5 所示: 图 6 译码过程框图 信源编码 输出信号 信源译码 编码 量化 抽样 模拟信号 设计方案如图 6 所示: 图 7 设计方案框图 在主函数中,先产生一个模拟信号,再经过抽样后得到抽样值,将抽样值通过 13拆线法转换成对应值,将转换后的值经过量化和编码后得到 0、 1 比特流,完成信源编码。 信源编码不能直接在通信系统内进行传输,需要经过数字调制
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对数字信号调制的方式有很多种,基本的调制方式有振幅键控( ASK)、频移键控 (FSK)、绝对相移键控 (PSK)、差分相移键控( DPSK)等 ,本课程设计中则采用的是振幅键控( ASK)。 数字解调:在接收端可以采用相干解调或者非相干解调还原数字基带信号。 PCM 脉冲编码的原理 若信源输出的是模拟信号
图 2 A 律对数压缩特性 2. 2 对数压缩特性的折线近似 理想的 A 律早期是用二极管的非线形来实现的,但由于二极管的一致性不好,因此很难保证压缩特性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同时也很难做到压缩特性与扩张特性相匹配,在实际系统中常采用折线的方法来近似对数压缩特性,按原 CCITT建议,对语音信号的 PCM 编码采用 13 折线的方法来逼近 A 律压缩特性。 13 折线的形状如图 3 所示,图中 X
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 根据 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 A 律和 律方式,本设计采用了 A律方式。 由于 A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折线法编码,采用非均匀量化 PCM 编码示意图如图 1所示。 话音输入 低通滤波 瞬时压缩 抽 样 量 化 编 码 信 道 再 生 解 码 解 调 瞬时扩张 低通滤波 话音输出
3400 Hz 600Ω,平衡 800 Hz时的阻抗 (输入或输出 ) 4线端口处电平: 额定发射 (输入 ) 14 dB 额定接收 (输出 ) +4 dB 电平调整范围: 发射 (输入 )端口 在 16 dBr时为 dBr 接收 (输出 )端口 在 + dBr时为 dBr 以 dB为步阶可调 荷载容量 +177。 dBm0 2线模拟接口 (符合 ITUT ): 频段 300~3400 Hz
码、监视码时隙 ; TS16为信令(振铃、占线等各种标志信号)时隙。 音频比特安排 每个音频时隙内要将样值编为二元码,每个码元占 ,称为 1 比特,编号为 1~8。 第 1比特为极性码,第 2~4比特为段落码,第 5~8比特为段内码。 TS0时隙的比特安排 为了使收发两端严格同步,每帧都要输送一组带有特定标志的帧同步码组或监视码组。 偶数帧 TS0为帧同步码组: 0011011 ,第 1码位
rilog语言,在大学期间,我们接触最多的是 C 语言,所以利用 FPGA 分析时会面临最大的编程问题。 利用单片机进行测试时,系统的可行性较好,成本低,但在实验过程中的精度不高,而且在利用单片机进行实验时,需要给单片机下载很正确的程序,相比较利用软件搭建来说, 太过麻烦而且最后的结果比较不时很直观。 Simulink 用其可以建立动态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以直观的方式建模比较
的比较 y 0 81 82 83 84 85 86 87 1 A律的 x值 0 1281 1 按 13折线法 分段时的 x 0 1281 641 321 161 81 41 21 1 折线段落号 1 2 3 4 5 6 7 8 折线斜率 16 16 8 4 2 1 21 41 表 12 中第二行的 x 值是根据上式 )22(),12( 时计算得到的,第三行的 x 值是 13 折线分段时的值